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盗将行】歌词解读(脑洞较大)

2022-08-06 21:42 作者:保存者6166  | 我要投稿

前言:有关这首歌的热度早就过去了,此前引发的争议,有兴趣的小伙伴还请自己查阅,我无意在这里详述。写这篇歌词解读的起因只是我用网易云随心听的时候偶然再次听到这首歌,心有所感的脑洞之作。如果有不同的解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句:劫过九重城关

六个字里信息量其实已经不小了。

首先,城关在古代是军事设施,往往有重兵把守。一个独来独往的大盗居然能劫城关,还能连劫多次(推测“九”应该是个虚数,只是为了配合量词“重”),至少可以说明这位大盗身手非常了得,这个应该不难理解;

其次,大盗如果图财,那应该劫富户,或者劫平民。劫城关,能得到什么?从物质上来说,除了城关上守军的兵器,大概什么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是,大盗只是为了寻求打劫过程中的刺激,才选择城关这种高难度低收益目标。如此理解的话,那这个大盗很纯粹,或许可以类比一下现在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这种纯粹,在后面的歌词还会反复体现;


第二句:我座下马正酣

“酣”的意思是畅快、尽兴。这里可以联想到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理,大盗非马,也不大可能知道“马正酣”。所以歌词里用“马正酣”,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应当解读为“人正酣”,即大盗刚劫完城关,高兴地骑着马跑。


第三、四句:看那轻飘飘的衣摆,趁擦肩把裙掀

大盗和一个姑娘擦肩而过,趁机掀人裙子。这一句的争议很多,我个人的想法仅供参考。

首先,大盗和姑娘应当是旧相识。如果大盗和姑娘只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那整首歌的立意就低得不能再低了。大盗成了个彻头彻尾的流氓,后面那些影影绰绰的感情线,也全都变成了笑话。考虑到前两句歌词珠玉在前,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作者这么填词有自己的用意。

于是进一步推测,大盗和姑娘不但是旧相识,而且姑娘(更有可能是她所在的家族)曾经对大盗做过堪比掀裙,乃至于超过掀裙的羞辱。最简单的桥段就是大盗本来与姑娘青梅竹马,还订有婚约,但是大盗的家族里有人犯了事儿导致全家被牵连,地位一落千丈。于是姑娘所在的家族将她另许了人,而大盗则不堪受辱,为了获得那一点仅有的刺激感和存在感,才到处抢劫。如果再大胆一点,不妨假设两人擦肩而过那天,正是姑娘出嫁,这样大盗内心中的愤怒和复仇的欲望可以达到一个最高点,所以才会做出掀裙这种平时看来极度出格的事情。


第五、六、七、八、九、十句:踏遍三江六岸,借刀光做船帆。任露水浸透了短衫,大盗睥睨四野。枕风宿雪多年,我与虎谋早餐。

大盗被到处通缉,过上了东躲西藏的日子。“三江六岸”、“船帆”等物象,应当能说明大盗活动的区域是在南方。大盗为了躲避追捕,经常需要在野外过夜,与野兽争食物吃,这里也能看出大盗其实并没有从抢劫中获得多少财物。但他的心气还是很高,啥也瞧不上。至于“与虎谋早餐”这一句的争议,我认为纯属细枝末节,硬要说的话,确实不够“雅”,但于整首歌的立意无损。


第十一、十二句:拎着钓叟的鱼弦,问卧龙几两钱

这句话信息量也很大,我们来分析分析。

钓叟,当指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子牙;卧龙,当指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的诸葛亮。这两句是相呼应的,姜子牙钓鱼的时候还没出山,诸葛亮自号“卧龙”、“躬耕于南阳”的时候,也还没有出山。所以有说法把钓叟解释为普通的钓鱼老头,把卧龙解释为钓鱼用的蚯蚓,立意未免也太低了,然后大盗的行为也变得很迷惑,我认为不可取。

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大家都知道,简单来说,他在钓的不是鱼,而是在“钓”一个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机会。因此,“鱼弦”在这里的意思就比较明确了。我对这句词的解读是:大盗本有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机会(拎着钓叟的鱼弦),却对此毫无兴趣,转手就让给了想要出山的卧龙(问卧龙几两钱)。如果我们采用刚才三、四句的设定,大盗之前经历过一个家道中落的过程,那么他被别人推荐给刘备,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他志不在此,所以后来出山的是卧龙,而不是他。如果这么解释的话,那么这一句歌词里大盗的所作所为,就和第一句歌词“劫过九重城关”在精神内核层面保持了一致,大盗的人物形象也丰满了。


第十三、十四句:蜀中大雨连绵,关外横尸遍野

前句大盗把出山的机会让给了卧龙,而蜀中、关外这种地名又容易让人想到魏国与蜀汉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尤其是诸葛亮主政之后的五次北伐。总之,大盗在躲避追捕的过程中,耳闻目睹了老百姓生活之艰难,和战争之惨烈。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词发生的时间离上一句,至少有十年的跨度了。(三顾茅庐大约207年,汉中之战217年)


第十五、十六句: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

本句又有很大争议。

“你的笑”当指大盗曾经调戏过的那个女子。将一个人的笑形容为恶犬,确实很罕见也很奇怪。我个人理解为,实际上“笑”和“恶犬”是两个事物,只不过曾经频繁地同时出现,所以在大盗的回忆中,将两者混为了一个东西。如果套用我们前面的设定,那就是大盗家里破败之后,不忘旧情去找姑娘私会,但总会碰上“恶犬”。至于是“恶犬”还是“恶人”,其实无大所谓,反正归根结底是“恶人”,亦即姑娘家族里阻挠两人的势力。


第十七、十八句:谈花饮月赋闲,这春宵艳阳天

这是大盗梦境中的事物。饮月当指对月饮酒,饮酒的时候杯子里有月亮的倒影。春宵艳阳天,在梦里昼夜都分不清了。这一段我认为是客观现实和主观臆想交织进行的,一方面大盗和姑娘之前有过一段交往,但不至于有“春宵”。反正是梦境,是真是假都可以商量,我也只是抛出我的看法。


第十九、二十句:待到梦醒时分睁眼,铁甲寒意凛冽

回到现实了。但其实这里需要立刻解决一个问题,前面的歌词多处的明示暗示,大盗是一个纯粹的人,而且还在躲避追捕,那为啥这会儿又参加战争去了呢。我觉得可以用【大盗参军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个切入点来分析。

如果说大盗是因为对姑娘的爱情,或者面对敌国入侵想要保护家乡,而【主动】投军的话,人物性格的转变就过于突兀,人物的行为也就不连续了。所以我认为一定得是被动,他得先落网。只不过落网这段歌里没唱,作为主人公的大盗估计也不想回忆,所以从“问卧龙几两钱”一下子就跳到了“铁甲寒意凛冽”。

落网以后,在前线人力不足、大盗本人身手非凡、他有跟主政的诸葛亮有旧交等等因素的作用下,才被判充军去了前线。也是在战争的过程中,大盗的心性才得以慢慢转变,成为了“盗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这首歌的题目,是该念一声的 【盗 将 行】呢,还是念四声的【盗将 行】?有说法是作者本人念了一声,我们姑且先相信这种说法。不过鉴于大盗后来确实成了将军,这里称他为“盗将”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十一、二十二句:夙愿只隔一箭,故乡近似天边

这句又有颇多信息量。

“一箭”是个距离单位,指一支箭的射程这么长的距离,总之就是形容距离近。盗将的夙愿是啥?似乎只能是心爱的姑娘。如果把他的夙愿解释为到处抢劫,快意人生,那“只隔一箭”就很难解释,毕竟与一个抽象的概念计算距离,是一个不太有意义的事情。

此时我们可以推断盗将已经回到家乡,因为在战场上是不可能和姑娘“只隔一箭”的,这又不是在做梦。残酷的战争同样让盗将不愿意回忆,所以这里时空又突然从“铁甲寒意凛冽”跳到了“故乡近似天边”。而且,“故乡近似天边”这种看似矛盾的词,恰恰代表了此时的盗将矛盾的内心。故乡最重要、他记忆最深的事物,仍旧是心爱的姑娘。如果说“铁甲寒意凛冽”时期的盗将心境变化还被战争阴云所遮蔽,还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的话,那么到了这句词,盗将内心之纠结就尽显无疑了。那他在纠结于什么呢?我们看看下一句。


第二十三、二十四句:不知何人浅唱弄弦,我彷徨不可前

承接前一句。前面说“只隔一箭”,现在说“不知何人”,显然是在自欺欺人,明明就是那个姑娘在“浅唱弄弦”。而“彷徨不可前”的原因,就是姑娘早已嫁作人妇,如今的盗将,不知道该以何种面目去见她。如果再进一步想象,那就是姑娘的丈夫和盗将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但是为了掩护盗将而不幸身亡,而此时盗将回乡,是要来找姑娘报丧的。再加上当年的掀裙之事,我觉得可以更好地解释盗将“彷徨不可前”的原因。


第二十五到三十二句:重复的句子,前面解释过了,不赘述。放在这个位置,也许可以理解为盗将“彷徨不可前”时,脑海中闪过的回忆吧。


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句:烽烟万里如衔,掷群雄下酒宴,谢绝策勋十二转,想为你窃玉簪

接连不断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历史上诸葛亮也就第三次北伐有所建树,所以此处的解释会稍微有点勉强)。窃玉簪,这里大盗还是回归了本性,他对功名毫不在意,仍旧想做一个纯粹的大盗,甚至都不管姑娘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玉簪,也许……只是姑娘在庆功宴会上,看到其他人(比如刘禅的皇后)戴的玉簪,不经意间两眼放光,被盗将“敏锐”地捕捉到了吧。这句里的词“衔”、“掷”、“策勋十二转”的使用都有争议,我是觉得用哪个词更好,确实可以再推敲一下,但不至于影响我理解。


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句:入巷间吃汤面,笑看床边飞雪。取腰间明珠弹山雀,立枇杷于庭前。

此时丞相应该已经过世,北伐也已经结束,盗将也归隐了。这个立枇杷于庭前颇有深意,典故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著《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以作者应该是在暗示,盗将最终还是娶了姑娘,并且一起归隐了。只不过姑娘在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还是病故了。盗将在妻子病故之后,继续过着隐士的生活,似乎成为了一个普通人,再也没有了年轻时“劫过九重城关”的豪气了。


总结:

我个人的解读加脑补,主人公就是一个生活在三国时期的大盗。曾与门当户对的姑娘订婚,却因为家道中落,被人退婚,私下会面被各种阻挠,一气之下才为了寻求刺激而去劫城关,还在某次劫城关归来时为了报复而做了掀裙这种下流勾当。面对他人推荐他出山,也毫不在意,继续打劫,直至被四处通缉,不得不风餐露宿,与虎谋食。但最终还是被捕,并被判充军,参与了诸葛亮的北伐,还立了功。归来之后,却因为不堪的过往,彷徨在姑娘家附近。但他心中还是爱着姑娘,甚至愿意不惜代价去盗取玉簪。最终,他娶了姑娘并且归隐,直到姑娘去世。要我自评的话,算个三流编剧写出来的故事梗概吧。

总的来说,我愿意把这首歌的立意想的高一点,至少探讨一些战争对人的改变、旧制度下的爱情悲剧之类的。我也愿意把主人公的形象补得完整一些,给他的行为都加上动机,哪怕这个动机未必是正确的。至于在用词和表达上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会儿“枕风宿雪”,一会“与虎谋早餐”这种节奏不统一的情况,肯定有改良的空间,但不会对整首歌造成太大的问题,说“狗屁不通”是没什么道理的。







【盗将行】歌词解读(脑洞较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