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国外疫情很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很多家长和孩子选择出国留学?
话说这个问题实属有点敏感,浅浅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如果撇开疫情不谈,就单讲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这个问题,抽丝剥茧,万变不离其中的一个答案就是:貌似国外的教育可能更有优势。
这样说可能很容易被冲,但事实胜于雄辩,例子就鲜活的摆在这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今年的冬奥会,由于是北京承办的,我是全程跟看到闭幕式。
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很震撼,
其次是冬季运动真的都好危险,
最后是,以后一定多多挣钱给孩子一个优渥的条件,尽可能让他出国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为什么这样说呢?
那就得说回鲜活的例子。本次冬奥会,最大的两位赢家:谷爱凌和苏翊鸣。
查过他俩的履历,得过多少奖牌就不细数了,实力很强且勇猛,最离谱的是两位都刚刚成年,这就意味着,现在收获的一切也许都还不是他们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哪怕已然得到了奥运冠军都不是!
如果你说,年少成名很有可能会“跑偏”,只能说也有可能吧,但概率真的不大,毕竟他俩是运动员,还是这种极限运动,骨头摔碎,都未曾动摇过他们,世俗中的小恩小惠,或者所谓的骄奢淫逸都能“俘获”他们?
再者说,仔细看看他俩的履历,有一个共同点是:两人从小的教育环境都是跟国际接轨,家里条件比较好,再深层,到底怎么教育的,就不便深入对比了,怕大家酸唧唧。
但呈现出来的模样,真的很美好,他们俩共同的特质:自信,谦虚,阳光,健康。
这跟国内,“负重前行”的17、8岁少年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国内这个年纪还有人敢像小谷那样每天睡觉就占用十小时吗?

现在,用她来举例也是站在了风口浪尖,毕竟舆论导向现在已经开始偏离,甚至会有挺多人开始抵触她,为什么?
无非是她整年天南海北,自由自在,每天吃饱睡足,照样拿冠军,回去还能念斯坦福,再加上家底殷实也确实会营销,人类的“妒”是原罪,自然这样的人也还是会有人讨厌。
反观,国内的各位要参加高考,要分秒必争!每天也都在努力,但并不是有方向的努力。人很疲惫并且不开心。
然而,高中三年本该是人生最美好的三年:精力充沛,脑力十足,是最该好好想想未来到底要成为什么样人的时候。
但在座的你我,也都经历过,那时的我们有心思想这些吗?就算真的是有梦想,也得先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高考上,每天面对的东西就是试卷,要做的动作就是刷题,即使最后完胜,得了状元,接受采访,看过这段采访人们的感受就是:嗯,这位同学一看就是学习很好的“老实”孩子。那么这个“老实”是不是多少带点贬义的滋味了呢?可能换成“呆”,大家会更有实感吧?
再往后,好不容易摆脱了高考,大家想必也都听过这样一套话术:
哎呀,考上大学就好了;
后来又,哎呀,考上研就好了;
再后来,又哎呀,找到工作就好了;
最后,可能是,唉,死了就好了。
虽然有点悲观,但这就是国内大部分家底还算殷实的孩子一生的轨迹吧?
那么,已然家里都殷实,又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出国呢?即使成不了谷爱凌和苏翊鸣又何妨?人活于世,不过百年,父母咬牙奋斗了半辈子,拿着来之不易的“收成”,企图让孩子能活的稍微轻松一点有什么不对?到底又有什么比健康和快乐更重要呢?
更何况,国外的教育资源和体系真的会更完善!
其次,把疫情拉回来,如果有留学计划的各位,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了,真的还会被它束缚住吗?
这个世界上可怕的事情,可太多了,病毒也是种类繁多。
即使,稀疏平常的坐飞机,坐车,甚至步行去任何地方,都没有人能保证大家就是不会发生意外吧?
天灾人祸,人力不可抗,而大家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自己的人生精彩。这种心灵鸡汤也不用多给大家灌吧?
还未发生的事,就担惊受怕,那叫杞人忧天,都要出去留学的家庭,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不至于这么不开明。所以,疫情并不会阻挡他们前行的道路。
最后,把这两个结合起来,疫情下,还是选择出国留学就不难理解了吧!
言以至此,关于出国留学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大家的情况去做选择,国家自始至终都是非常提倡大家到海外留学,留学和不爱国可万万不能划等号,理性看待吧,有条件就出国留学,真的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