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讲座笔记】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丛谈

2022-05-12 13:43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丛谈

辽宁大学  乌丙安

a.从全世界来看,民俗学是一门新兴学科(1846年出现)

民俗学(folklore):民俗学原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进行研究,阐明民俗现象在时空,流变意义的学科。

b.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产物,不是圣贤和帝王将相定的,是民间自发产生的。

c.90年代起,特别是90年代后期,全世界兴起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21世纪进入开端时,这一工程被推到了文化发展的顶峰。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后果是使所有的遗产文化都濒临灭绝。这是发展中的破坏,文明中的野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示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带走了文化的记忆,是民族失去了这一传统文化的记忆。】

d.重新认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1)无法认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是一句彻彻底底的空谈。

(2)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传统节日的时间表是农历,而农历的根本是农业作物的时间表。

【农历:中国历法,阴阳历的一种,纪念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相传创始于夏代,又称之为夏历。上周两代有所改动,商历,以季年之月(农历腊月、地支代码“丑月”)为岁首;周历,以仲冬之月(农历冬月,地支代码“子月”)为岁首;秦汉时又恢复到夏历。】

【“春节”古指立春,今指农历正月初一、新一农历年的开始。中国传统盛大节日(也包括除夕与初二初三),现在做文化反思应该将其纠正过来,年和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年的时间概念最早出自对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循环周期的经验,西周之初就有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即过年节庆的祖先。】

【年:在古文字中,是谷穗成熟了的标志形象】

【节:比年复杂,节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而中国的农业节日,是以季后时令调剂的。节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各级而产生的。】

【一个东西有点邪,看的时候不少节。两头冰凉中间热,用手一摸没有节。——日历】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交子时刻(亥时刚过,子时来了),吃饺子

【七月十五中元节,深刻含义是祭拜祖先,追悼先人;十月十五下元节。】

e.

(1)一月一,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2)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3)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4)四月四,

(5)五月五:端午节;

(6)六月六:“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 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

(7)七月七:七夕节;

(8)九月九:重阳节;

【传统节日的由来与生态、农耕、天体运行等融为一体。】

f.“年”和“节”的内涵

(2)中国的年必须先把旧年辞去,然后才能举行迎接新年的仪式,它的文化内还是锁扣的。年是由两大元素构成的,一是祭祀,二是庆典

(1)祭祀

a.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为庆祝该传统节日,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创作的诗词作品,大诗人像杜甫、陆游等人都有为之热情撰写的力作;而且权高位重的帝王如道光皇帝也曾御书诗作,以示提倡。留存至今的大量描写腊八节的诗词作品和文人笔记,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情物态,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俗意义,它也为当今社会的民俗弘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足资参照的系数。】

b.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c.腊月二十四日,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d.迎喜接福,敬天祭祖

(2)庆典

a.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由家族小拜年转化为社会大拜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寓意送穷,迎财神。商号和商号之间,村和村之间,直达元宵节(正月十五)进入最高潮。

【年和节自古以来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由群众选择的,由群众默默推动。】

【一个农业时代的年应该适时地转向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

(3)节的推陈出新

g.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为主导

h.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全部当作狂欢节来狂欢。

i.中元节是一个有争议的节日,中华民族中,关于对祖先的祭祀是一个传统,政府应该合理对待,不能一刀切。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北方上坟,敬纸;南方,送荷灯。】

【放河灯: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放河灯。】

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因此一般人误认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j.节日的“文化修复”和“文化植入”

(1)文化是可以修复的,真正在保护和修复节日的群体,是老百姓,是群众,不是政府也不是学者专家。

(2)文化创新以及文化植入,创新不是苦思冥想空想出来的,而是彼此间文化的一种交流,春节的春联。

k.文化借入现象,是自古而来的,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例:明治维新)。在当今我国最明显的就是节日文化的皆如。

l.要注意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不应该继续破坏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都是国际交往中的身份证。

m.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传统节日是维护文化主权。

n.自古以来,文化也是有战略和策略的,属于战略的,便是文化主权。我们必须有文化主权的自觉性。

o.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归根结底在于对节日的传承。过去之所以会出现传统文化毁灭性的破坏,归根结底就在于传承被切断了。



【讲座笔记】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丛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