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Renewal-Zone:专访HPP余炜 任齐 | 在传承创新中积聚卓著 行向未来

2023-06-20 16:21 作者:REARD锐地星设计  | 我要投稿

打开www.RENEWAL-ZONE.com了解更多


微访谈


作为德系设计在建筑规划界的重要代表之一,HPP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累积下诸多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沉淀出具有跨越视角的思考总结。在创作坚守中历经并见证了不同的发展时期,HPP始终重视传承与创新,同时以开放包容的视角,不断吸纳创新。


在对HPP核心领军人物的采访中,基于众多的更新类作品的实践经验,余炜以非常具有实践启发的经验总结,给出了策略性的思考和启发;任齐则分享了发乎于实践的深度思考和创作策略,他们分别从趋势的思考和作品解析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精彩回答。

R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旧城区或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建筑物将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困境,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Y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常与专家们研究和探讨,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地把握对物理空间的处理,这涉及到一些分层分级的保护措施。一些旧建筑空间,是否具有列入保护清单的价值?在政策层面能否设立一些容积率或空间上的奖励举措,以激励大家在每一个项目中积极开展建筑保护,践行城市更新。这些对于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开发组织模式,很难非常好地进行城市更新和保护。


上海杨浦滨江船厂地区城市设计 ©HPP


Y

在设计层面,我们首先需要考虑整体街区的街道尺度及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再聚焦每一个建筑单体,研究其与周边环境及城市的关系并给予尊重。在改造存量建筑时,我们会尽力探讨和分析现有的流线功能、结构体系以及装饰构件,通过策略性保留再利用,让旧有的功能得以延续。我们也会通过一些元素的保留唤起人们对空间的记忆和情感,让历史的沉淀得以呈现,同时让更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金隅兴发科技园改造后效果图-专家公寓 ©HPP Architects



金隅兴发科技园改造前-十八筒仓 ©AST Studio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 ©CreatAR Images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改造前


R

谈到城市更新,总是离不开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您如何解读城市更新设计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意义?

Y

城市更新一直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命题。从宏观视角来看,过去中国的城市的发展以外扩型为主。随着这种模式告一段落,关注点也逐步回归到城市内部,对存量空间的开发推动了城市更新的步伐,一些存量地块的历史文化属性也被发掘出来。


城市的建设是长达百年甚至数千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中的历史积淀及文化传承,赋予了我们对空间的感受。



徐家汇体育公园20世纪80年代旧貌 ©陆杰


Y

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除了赋予空间以新时代的需求及功能,还要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当然还要考虑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这些正是我们的设计值得体现的地方,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视角多层次地来审视和处理,甄别出值得传承和使用的内容,通过融入新的手法回应新的诉求,达到平衡。



徐家汇体育公园 ©AST Studio



徐家汇体育公园运动公园 ©CreatAR Images



徐家汇体育公园新建万体汇 ©AST Studio


R

在城市更新方面,您认为国外的发展经验对在国内的项目是否有所启发?

Y

HPP在德国完成了很多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比如,在汉堡海港新城片区的整体更新开发中,除了有大家比较熟知的易北爱乐音乐厅外,由HPP负责的汉堡港口新城海景区总体设计,使新老之间产生有机对话,让老的建筑衍生出新的活力,目前上海也有很多这种新旧结合的做法,融合的概念收获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汉堡港口新城海景区总体设计 ©HPP


Y

对于场地或建筑里的遗存,国内的常见做法是将过去的砖或是雕花、铁艺元素进行保留再利用(装饰层面的比较多)。目前在德国及欧洲有一种新的理念和做法,暨在原址场地将旧建筑材料重新分类利用(比如通过粉碎或重新浇筑等方式),一些材料可以重新转换使用(除了装饰之外)。这在循环理念(C2C)方面很有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一个方向。



循环再生的低碳社区-杜塞尔多夫索恩大街45号社区 ©HPP

材料的循环利用 ©HPP


Y

城市更新是一项综合性的挑战,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仅从设计师个人角度出发的作品,未必能够得到使用和肯定。除了设计手法或者材料运用本身,我们还需要与更新所涉及的政府、开发商、居民和使用者等各方开展深入有效的交流,才能真正地将城市更新做好。



三片楼 ©Ralph Richter


R

我们看到公司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沉淀,期间更是做出了非常多的优秀案例,您对此及公司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感想?

Y

城市更新需要开放、包容式的发展,而HPP这一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平台,被我们定义为老牌的年轻事务所。公司拥有百年的发展积淀,延续文化精神和基因的同时,也在持续吸收新的理念中不断成长。每一个时代的特点各异,每一代人也有自相适应的做法。对于HPP来说,技术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传承至关重要,为我们项目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维会被限制,我们也在不断寻找新的设计思路,以确保始终能够提供领先的创新设计。新鲜的血液与技术积淀的加成,是公司不断发展和传承,创造更好的作品的基础,基于这些方面,我相信HPP这一百年品牌能够历久弥新。


R

在北京金隅兴发水泥厂改造项目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R

这个项目位于北京怀柔雁栖湖北侧河防口的长城脚下,属于长城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高度和密度上的严格限制,项目地形也为整个改造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整个地块呈南北的狭长走向,东西两侧地势较高,中间最低。东侧为矿山地形,南北向的小火车轨道位于地块中间的最低点。由于均为生产水泥所建,现存建筑的使用空间往往狭长或低矮,将空间改造为科研办公功能非常具有难度。每一座建筑的状况各不相同,我们需要逐一测量观察,制定出相对应的改造设计手法。



金隅兴发科技园改造前-园区鸟瞰 ©AST Studio



金隅兴发科技园改造后效果图-园区鸟瞰 ©HPP Architects


R

由于所处地形、限高、现状条件及设计改造手法的不同,这些新建或改造建筑也呈现出不同气质。位于最低处的火车轨道线边上,同时临近东侧矿山片区,作为园区核心新建建筑的大讲堂只允许建单层建筑。为了弥补建筑面积的不足,建筑师特意将其营造为从东侧矿山中“生长”出来的状态,让屋顶与矿山自然相融,呈现出景观化的效果;同时为内部嵌入采光中庭,巧妙化解了人流量带来的挑战。西广场与东侧矿山也经由这个采光中庭自然衔接,化解了高差难题。



金隅兴发科技园实景图-新建科学大讲堂 ©Wang Xiangdong



金隅兴发科技园实景图-新建科学大讲堂 ©Wang Xiangdong


R

建造在东片区的图书馆,以三个片段体量柔和地过渡地形高差,让人们可以自然流畅地从低海拔位置缓缓而上。在孵化器片区,诸如鹅颈管和水泥运输管等特色生产设备得到保留,并以最佳面貌重新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工业气质。



金隅兴发科技园实景图-新建图书馆 ©Wang Xiangdong



金隅兴发科技园实景图-新建图书馆 ©Wang Xiangdong



金隅兴发科技园实景图-新建图书馆 ©Wang Xiangdong


R

您是怎样对徐家汇体育公园这种大型改造项目进行总体把控调度的?请分享一下经验和感想。

R

徐家汇体育公园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改造项目,区别于以往的其他项目,缺少可供参考的案例经验。为了应对项目带来的巨大挑战,HPP各专业的设计师们紧密协作,首先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项目的建设,再从宏观到局部进行整体至细节的层层把控。项目邻近四条轨道线路,交通条件复杂,可达性强,人流量大。对场地交通状况的改造需满足赛事期间大量人群的疏散需求。



徐家汇体育公园 ©CreatAR Images


R

地块的南侧位于内环与中环高架之间,而北侧靠近大量的居住区。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我们采用了不同手法应对界面的差异,有效地改善公园的面貌。在北侧我们打造了有氧公园,将体育活动融入其中,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考虑到运动人群有很强的活动目的性,我们在南侧的高架片区打造了一座运动公园,以吸引更多的运动型消费者。



徐家汇体育公园运动公园 ©AST Studio


R

我们在保留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东亚大厦四座现有建筑的基础上,以地景式的建筑手法在场地西南角打造了唯一的一座新建建筑。这里紧邻内环漕溪北路高架,建筑与轨交站直接相连,人们无需绕至场地外部便可顺畅进入,解决了将公共交通引入公园的问题。在设计中,整个建筑呈现公共化的形式,与此同时,建筑屋顶植以绿化,两端以斜坡自然过渡,最大化地烘托现有四座保留建筑,建筑的气质也得以延续。在景观方面,我们设立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及措施,将场地原有的空间元素挖掘并融合在核心场地中。整个设计概念倾向于创造一个建筑与景观有机互融的活力场所。



徐家汇体育公园新建万体汇 ©AST Studio



徐家汇体育公园篮球公园 ©AST Studio



徐家汇体育公园下沉景观广场 ©AST Studio


R

您参与的项目能够取得不错的呈现效果和认可度,你觉得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键因素?

R

很多项目常常涉及建筑、景观、室内等多个专业领域,HPP不仅专注于设计任务,还对项目的设计效果进行整体把控,能够更好地保证设计从外到内的延续性。对于建筑设计的项目,为了确保设计方案的最佳呈现,我们会制定详细的外观立面设计手册。从外观效果、材料选择到样板段的调试和材料评分的协调,设计师都会亲力亲为,进行现场配合和定期寻访。



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后-上海体育馆(万体馆) ©CreatAR Images



徐家汇体育公园中山南二路入口 ©CreatAR Images


R

从功能出发的同时,我们独特的模块化设计手法,还体现出德系设计的严谨性,能够杜绝一些节点或材料拼缝上的错位问题,从而确保最终落地效果的优良呈现。在城市更新类项目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多样化的挑战,许多问题只有在现场施工中才会被发现,因此需要设计师经常巡查现场,给予一对一的解决,从而保证更可观的实现效果。以徐家汇体育公园为例,HPP不同专业的设计师每周会在现场巡场三到四次,这种现场的对应处理也是项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体育馆 ©CreatAR Images



徐家汇体育公园东亚大厦 ©CreatAR Images



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游泳馆 ©CreatAR Images


R

您对建筑设计的未来数字化发展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

R

数字化设计涵盖广泛,BIM应用可确保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程高效;VR技术有助于让业主更直观地领略到空间的设计;而无人机技术在前期的场地监测方面功不可没,在金隅兴发水泥厂改造项目中,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及三维模型导出帮助我们大幅提升了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物联网技术将建筑设备联系起来,更好地满足了监控和维护等方面的需求。这些数字化技术手段不仅助力设计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也有所裨益。


数字化已成为行业的一大必然趋势,CAD技术曾替代手绘制图纸,数字化技术也将成为建筑业的科技助力,随着技术发展的益发成熟,在未来设计师的工作中将变得更为普遍及便利。




·  END  ·


Renewal-Zone:专访HPP余炜 任齐 | 在传承创新中积聚卓著 行向未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