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程度上的改变人生
1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作方式发生变革的时代,而这些理念:关键转折、最小可行化产品、构建-衡量-学习、持续部署,以及史蒂夫·布兰克那句名言“走出办公室”。是这场变革的核心角色。
表面上,整个新世界笼罩在勇于冒险和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创新、探索新的增长点、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的欣喜以及失败和转型所带来的痛苦都让人沉迷其中。但是所有这些工作都建立在一些看似无聊的事物基础上:财务、数字和指标。用传统的财务核算指标来衡量不确定的创新时,这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将其称为虚荣指标,它们会严重误导你的判断,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2
创新事物往往会表现出无序性。企业运作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衡量成熟事物的标准,这套标准通常是有序的,很难用它来评价创新事物。换言之,企业是否具备对无序、不完美的创新事物的包容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3
改变每一天,就是最大程度上的改变人生。
4
看的电影多了,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比如,片首,有时候会显示的是:导演某某某,有时候显示的却是:某某某导演作品。
前者该是作业,后者才是作品,作业和作品,想来是不同的,无论是倾注的心血又或者是想要表达的心绪。
5
倘若将这一生看作是一件作品。
那么,每一天,就该是最小可行化作品。
6
那么,什么又是最小可行化作品呢?
“最小可行化产品”是以最低的开发成本创建出足以验证创业假设的产品原型。
7
就好像作业和作品的不一样,产品和作品也该是不一样的。
改变每一天,就是最大程度上的改变人生。
8
就好像作业和作品的不一样,又好像产品和作品的不一样,一人世界和二人世界,也该是不一样的吧。
比起参加婚活,更接近结婚的,是一个人生活。
即便不结婚也能活得很好。这样的你,即便结婚也能活得很好。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9
一个人生活算不算是最小可行化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