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银是怎样炼成的——贩卖焦虑非硬核,现实非可欲,爱情非拜金阴谋论

2019-03-30 01:44 作者:屋顶现视研  | 我要投稿

匿名氏1:

近日,作为复数幽灵主体的笔者看到如此一篇关于辉夜的文章(以下称”上文“):

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我以为是一篇正经的结构主义化的解读,结果发现是一种大半程度是戏谑歪解的“过度解读”(哈哈,当然,这四个字也是戏谑,毕竟鄙号经常被人如此评价)。我们要捍卫解读的自由,所以本文当然既不是对上文“不应该有如此超出‘浅层观众’(B站评论热评)理解的解读‘的斥责,更不是扬言要论者们以某种解读为金科玉律而不准有别样的解读。我们不妨断章取义地截取上文一些字句(当然,我们马上要提醒,这样做,是为了本文自身的完整性,如果读者怀疑有断章取义之嫌,尽管阅读上文全文后再读本文):

对于白银来说,家庭的劣势导致他在进入秀知院开始,无论和谁结婚,都会面临这种命运,因此不如选择在这些人里最强大的四宫家族,既然已经要卖自己,那么不如卖个好价钱,正好自己还和辉夜大小姐有一定程度的男女之情。至于出外寻找其他女生,对于迫切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白银御行来说,走到这一步,他的选择实际上只剩下两个,那就是四宫辉夜或者藤原千花,一个是政界的BOSS,另一个是商界的BOSS。而作为白银来说,自然选择了喜欢自己自己也更喜欢的四宫大小姐,而进入四宫家族以后,借助四宫家族的势力进入政界再往上发展,自然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既然如此,本文是要做什么呢?反对这样令笔者认为很不合适的阐释,作为一种反批评。对上文,笔者析取其两个层面,一个是作者对《辉夜》作品的阐释,这样的阐释使得白银变成了一个把恋情婚姻当做获取财富与权力的踏脚石的家伙;二个是如此阐释作品背后折射出的、脱离开《辉夜》这一具体作品的解读逻辑与态度。本文的反批评将大概在上述两个层面展开。


对第一个层面的反批评要澄清的一件事是:或许如本文第一段所说,上文所言都是从作者到读者都明白的戏谑歪解,何必当真?一则,上文从命题内容到语言风格,可不是都在做一种“你我都觉得很荒谬,哈哈一笑而过”的戏谑歪解,相反,实际上却有很多对白银行为理据的肯定性独断、对现实现状的揭露如“这很正常”、“答案当然是成立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什么”“因此不如选择”、“……自然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等等带有令人不安的价值态度的随附判断,这难道都是完全的戏谑?难道作者不是在开头以“用一个现实的角度”的前言,标明自己其实也在言说非戏谑的现实之态度吗?如果作者要通过“这只是开玩笑,我其实绝不赞同”的宣称来脱开批评,我们就不妨再做一些解构(甚至称不上解构),让上文自身反对一轮事后作者的宣称。

二则,当这篇文章产生很大影响时,我们要询问,即使作者初意完全是戏谑、绝不赞成如此阐释的白银以及其中折射的解读逻辑与态度,那么绝大多数读者确实也如此吗?他们难道不有可能在两个层面(作品中角色的阐释、阐释背后超出文本的逻辑与态度)有所认同吗?这样,笔者和下面的幽灵们就有了进行反批评的基地。


幽灵氏1:

上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是一种导向货币拜物教的怀疑主义,他对爱的解读:爱只不过是肮脏欲望的伪装,一切所谓“爱”都可以还原成利益交换。最终,在这种解读下,“爱”还是回到“通过他人和自己发生关系”。

但我们都知道爱的真相并非如此。如果仅仅因为爱情双方的地位差异,就将“爱”解读为肮脏的利益交换,那么我们似乎还是来到了“阶级”(甚至不妨说,是等级)的门前——一种外推是:只有同等级之间才可能产生“爱”,显然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对的。

借用巴迪欧的观点,“爱”并非是关于“俩”,而是关于“一”。而:

“处在热恋中的爱人都知道,爱就在此处,如同一位守护身体的天使,当清晨醒来之际,两人的身体都聆听到爱的宣言,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清净。” ——阿兰·巴迪欧《爱的多重奏》


如果将这样的美好大加斥责为利益的虚伪包装,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承认被命名为“爱”的那种激情的在场呢?回到《辉夜大小姐》的文本,难道不是“爱”,才悬置了故事背后庞大的资本机器吗?正是这样激情的、甚至过激得让观众在戏外发笑不止的爱为我们提供了突破利益交换的怪圈的可能性,只有爱才超越于“控制/被控制”。


无名氏2:


我不会说这篇文章过度解读了《辉夜姬想让人告白》,因为观众的诞生建立在作者的死亡,也就是观众确实有解读作品的权利,只有解读得好不好之分,但显然上文作者的这种解读方式令人难以苟同。


这篇文的最大问题,在于将恋爱功利化,传播一种金钱至上的庸俗解读逻辑,我认为未免有些庸俗。文章尝试以现实为题,对四宫家的财力进行科普,然后分析男主角再这段爱情中的权力及利益关系,显然已经偏离了原作的旨意。这样偏离作品的解读没有给我们展现打破“(上文刻划的)现实”的可能性,反而用一种戏谑的语调使读者拜倒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拜倒在无所不能的大写的货币前。作品中白银根本没有说过自己是这种见钱开眼的小人物,相反,白银是一个即使有众多有钱有势的好友仍然坚持自力打工的自食其力的正义之人。作品中白银基本没有提到过自己对对方的爱情是渗杂大人世界的利益关系,而作品明明有更多可以探讨的角度和挖掘的空间。文章提出(经过奋斗进入学生会后)“白银的恋爱选择对象只有两个,就是政界的BOSS千花或商界的BOSS辉夜”这种偏颇的假设,尝试引导读者去一个不好的思考方向。


当我要戏说歪解《辉夜》时,我或许想调侃一下白银这一名词字面意义上的金属含义,嫁接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做一篇调侃意味、自娱自乐的《白银是怎样炼成的》:底层劳动者出身的白银,无可救药地爱上腐朽的大布尔乔亚出身的、不谙世事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大小姐辉夜……爱情面临辉夜父亲的阻挠,两人在周围朋友的帮助下走向私奔之路,最终结局可能并没有和解圆满,但两人还是坚持在一起生活……之类之类,这样的歪解戏谑的态度和逻辑显然与上文不是一回事。


我们通常会避免把金钱利益与爱情挂钩的言论,上文却用了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将其当作噱头吸引观众的眼球。我知道文章的标题赫然写着“现实爱情”几个大字,试图回避一部分责任。尽管如此,难道文章不能更加慎思于这样的解读是否合适妥当?


匿名氏2:

从漫评来讲,上文失去了一些漫评家所坚持的评论的纯粹性(有机地组织文本进行阐释,除了业界,少谈文本之外),涉及了社会现实。这点本身没有不妥。

而从社科角度理解上文对“现实”的引入和分析,文章有一个交换论的框架,但是对这个框架的理解止于“民间故事”式的调侃和猎奇,缺乏多维度严肃论证。当然作者可以通过宣称自己只是简单戏谑歪解,来脱开一种要求更多严肃论证的批评。而从批判理论角度来看,问题大了去了。包括对“爱”的庸俗理解。而作为传播风口和表率,上文的行文又在起到一个后果未知的影响,在这一点上,跟大肆渲染社会现实中男女婚恋与经济实力相关的文章有相通之处,恰好那样的文章也喜欢强调自己绝不认同这样的婚恋价值观,但又以可疑的、煽动的口吻点燃读者的焦虑与对现状的认同,只是上文以《辉夜》为例子,而其他知乎回答或者文章可能以主流的电影或电视剧为例子,这是一种语言创生的述行行为与现实。

我们难道对此不熟悉吗?解读是自由的,走到文本之外,抓住作品设定进行扩充阐释,也是完全没问题的。但面对如此端出来的这盘菜,我们是否要一边大呼“太真实了!(这倒也是贩卖焦虑文的常见热评)这就是现实!”一边吃下这盘菜,并有意无意地留下“那样的蔬菜(《辉夜》等)果真适合做出如此味道的菜肴”之印象?


匿名氏1:

好了,让我简单总结一下这篇反批评。反批评不是反对批评的自由,而是对上文这样一种解读的内容进行反驳。希望对本文(非上文)的回应中不要有“凭什么不能让人这样解读呢”,能,但是这样的解读我反对;不要有“上文作者就是开开玩笑供大家乐,他既不认为白银真是那样,也不真的赞同自己所写戏谑文章的价值观”,请先尝试把握本文一开始的两段内容,在此之上可以继续辩护。我坚决反对对白银做一种庸俗的、完全把其他角色当成自己成功之工具人、好感与恋情只是一种“(在对方有钱有势之外)正好(有好感)”的调味料的所谓“硬核”素描。

上文作者不妨问一下自己,这样的解读,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只是简单的一笑而过吗?还是有某种令人不安的污染在暗暗蛀蚀,甚至是否实际上加强了文本明面上通过戏谑揭露出的“现实”?而当上文作者尝试做这样超出文本之外的“硬核”解读时,又是否认真考虑了这样解读出来的“现实”是否欠缺更多的慎思?当然,上文中(血统)“纯洁性”与“血统优化”不知在何种意义上是能并存的、上段说“股份的控制远远比联姻实在”下段突然又忘了股份去谈外来资金没想到为什么不能单纯转让股份(或,其他通过股份这样远远实在的方式来进行利益交换的方法)等细枝末节的问题,就不多延伸讨论了,这不是主要须探讨的问题。

本文匿名幽灵们当然清楚本文这样质问上文,是一种颇有敌意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确实没什么个人敌意,我们只是对上文的解读发难,而不是对解读的作者个人进行攻击。


白银是怎样炼成的——贩卖焦虑非硬核,现实非可欲,爱情非拜金阴谋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