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实践报告】寻根故里——探寻红色足迹

2023-08-29 22:48 作者:Qiwi戚  | 我要投稿

实践目的

    (1)走访家乡红色景点,了解当地红色景点宣传建设现状;

    (2)对红色景点保护及建设提供建议,并进行宣传助力。

实践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的家乡是江西抚州,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历史。为了了解家乡红色景点宣传建设现状,开展了此次实践走访,寻找散落在当地的红色印记。

       抚州临川,是我的家乡,也是一片充满故事的红色热土。抚州地处江西东部,当年既是中共苏区的北大门,也是数次“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就曾率红军八进抚州,当行军至抚州广昌县时,他在马背上吟出了《减字木兰花·广场路上》。还有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开展过革命活动。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无数彪炳春秋的感人事迹,在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0年10月,红一军方面对国民党的“围剿”态势,诱敌深入,智取抚州、樟树两地。同年12月至次年1月,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在抚州境内永丰龙岗、宁都东韶两站两捷,第一次反“围剿”宣告胜利。

       1931年4月,国民党集结2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抚州的广昌、南丰和乐安作为第一红色作战区的地方武装,在东路指挥部的指挥下,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赢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共有6大主要战役,其中5大战役包括乐宜战役、建黎泰战役、金资战役、黄陂战役和东陂战役都在抚州打响。尤其是历史两个月的金资战役,红军击溃国民党6个师,俘虏4000余人。红5军团参谋长赵博生在此次战役中为了配合红军主力,率领4个团钳制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亲临前线指挥,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粉碎第四次“围剿”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次反“围剿”成功后,抚州全境有三分之二的区域成为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又在1933年9月纠集100万军队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主要在抚州境内展开。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挥,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要求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使得第五次反“围剿”陷入严重的困难。开展于抚州南部的广场保卫战让红军损失尤为惨重,仅在18天的战斗中,红军就伤亡5000余人,约占参战总兵力的五分之一。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陷入被动境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广场保卫战也称为红军历史上最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

       自2013年起,我国先后批准了3批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抚州有周建屏、符竹庭、周复、周乐生、吴起兴等5名烈士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国家著名抗日英烈名录。2020年9月3日,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了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就有抚州市著名抗日英烈、八路军第115师第686团政治处副主任吴起兴,他是江西唯一入选第三批国家著名抗日英烈的烈士。抚州的抗日英烈是抚州人民的骄傲和杰出代表。

       抚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无数英雄儿女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抚州这片红土地共有9400余名烈士为了革命事业而献身。时光流转,烈士英魂早已与抚州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称为赣东人民永远的骄傲。

实践内容

       这次红色遗址及红色景点调研,我主要就近参观了抚州市烈士陵园、李井泉将军故居两处景点。

       参观的第一站首先是来到了抚州市烈士陵园(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钟岭街道办事处),这是抚州市唯一一处具有较大规模的安葬革命烈士遗骸的场所。2003年经抚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抚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抚州市烈士陵园

       抚州市烈士陵园褒扬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近10000名,烈士陵园建筑由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墓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四部分组成。其中,陵园中央高耸的烈士纪念碑最令我印象深刻。

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初建于1999年,后于2015年重修,高度达19.49米,象征着抚州城解放于1949年。整块碑由碑身和碑基组成,碑顶有一颗红色五角星,从上至下碑身逐渐拓宽,碑的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纪念碑下面的碑基,是一座“百万雄师胜利渡江”浮雕,描绘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无数抚州英雄儿女视死如归,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勇敢牺牲的画面。在碑基的西侧,刻有《抚州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全文如下:

       抚州,自古山川俊秀,人才辈出。自一九二六年抚州第一个党支部——临川党支部成立以来,无数赣东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和幸福,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舍生忘死,英勇斗争。抚州是中央苏区第二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金资战役、黄陂东陂战役、广昌保卫战、高虎脑战役等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红旗漫卷的烽火岁月,英雄的抚州儿女置生死于度外2,七万余人踊跃参加红军,数十万民众英勇支前,赵醒侬、傅烈、周建屏、符竹庭等万余先烈血洒疆场,为早期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抚州优秀儿女为反抗侵略压迫,前仆后继,广泛参与全民族抗战,为争取建立民主新中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仍有许多抚州儿女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抚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留下了成千上万烈士的忠魂,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接着,我们来到了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仓下村,参观老革命家李井泉同志的故居。

李井泉故居
参观合影

       李井泉(1909-1989),江西抚州临川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历任红35军、独立3师、红21军、红二方面军二军司4师政委,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委、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晋绥联防司令部秘书长、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分局书记建晋绥军区政委、二十兵团政委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西南局三线建委主任。是中共第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李井泉生平介绍节选

       来到村子里,随便询问一个路人,他们都会很热情地为你指路,跟你聊天。现在的村子里留下的大多数是年纪稍大的老人,连小孩子都很少见到。但是当跟他们聊起红军、聊起革命,爷爷奶奶们眼里就像突然有了光,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年的故事。从和爷爷奶奶的攀谈中了解到,他们那个年代的老人大多当过兵,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的参加过越南战争,有的还讲起了他们曾经看守监狱(罪犯集中营)的趣事,眼神中满是骄傲和自豪。

       真正走进李井泉同志故居,看着那间简陋的居室、那张粗糙的躺椅,还有门口红红的对联、墙上贴着的门神……带给我的是震撼、感动和亲切。通过这质朴的老宅,放佛走进了主人的那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走进了那页硝烟滚滚的红色历史。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李井泉故居陈设

实践结果

       通过这次实践,我再一次了解了自己的家乡,重温了红色革命精神,也深深地为家乡、为革命先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次实践,也让我意识到在家乡,仍有很多红色遗迹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这些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遗迹和故事,不应该埋没于乡土,也不应该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开而逝去。

       为了保护红色遗迹,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深挖红色资源,活化红色基因。要立足低区特点,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创新传播载体,使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首先是要立足丰厚红色资源,自主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使红色历史和精神的学习教育更加可触可感。其次是要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最后是要加强学习和借鉴,积极参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共建,建立红色资源研究开发长效机制。

     (2)注重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回顾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同时要善于调动党员群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全身心地感受到红色基因,自觉升华精神境界,激扬价值追求。此外还应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当心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加组织生活仪式感。

     (3)注重激发红色动能,迸发红色力量。要引导党员群众从革命传统中感悟崇高,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化思想自觉为行动自觉,把教育成效落实到真抓实干、干事创业上。教育成效只有通过真抓实干、干事创业才能得以落实。党员群众应该将红色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和目标,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为实现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真正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成就。

       最好的缅怀,是将红色教育融入生活,是让英烈的精神生生不息。加强历史教育和文物保护,提升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是当前红色文化传承最为紧迫的任务。

结语

       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片天,都以生死来守护;每一寸心,都将人间正道浇铸,留下一页不朽千古。每一位革命先烈,背后都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是他们用热血和牺牲换来了今日的锦绣山河、国泰民安。每一个英烈故事,都是一座精神丰碑;每一句坚定誓言,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时刻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江西这片浸满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英烈的事迹和精神将代代相传。英魂不泯,浩气长存!


【社会实践报告】寻根故里——探寻红色足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