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优公考】-2023金寨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面试模拟题:高校该不该对外开放?
据报道,一名男子带孩子欲参观某大学时被保安拦下,随即拍视频发到网上,甚至也有教授反映进自己任教的高校也特别麻烦,此事也引发了舆论对于大学校园该不该完全开放的再一次热议。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放、共享是大学的基本属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绝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生活。
一、公立大学的建设依托于公共财政,是社会公共资源,自然也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责任。向社会面合理开放公共教育资源,也是推动教育辐射、推广科学精神与文化氛围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国家对大学基础设施的高投入,也使得许多大学校园兼容人文、历史和生态等因素,完全可以成为市民的休闲去处。
二、高校围墙名义上保护了学生的安全,但同时也切断了大学生的社会属性,读圣贤书的学生,落脚点终究还是窗外事。如果学生都不食人间烟火,不和外卖小哥打交道,没和校外大爷打过球,没感受过围墙外的人间百态,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够关怀社会?如何指望他们在毕业时快速地在社会浪潮中站住脚?
三、大学校门的开放,本质是知识的开放。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在封闭系统内实现的,它离不开交流与碰撞,离不开思想的开放。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被誉为最具现代大学气质的古代教育机构,它广纳诸子,成就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百家争鸣”盛况。
四、打开物理意义上的“大门”只是第一步,更应畅通社会上各种无形的“校门”。让公共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人所接近和享用,这无疑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开放是检验校园管理水平和公众素质的“试金石”。对高校来说,可基于目前数字化手段,区分节假日和教学日,区分开放的游览参观区域和“游客止步”的教学宿舍区域,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承受能力等,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满足群众需求,同时保障安全。对公众来说,共享公共资源的前提是互相尊重,这就需要拜访者做到进入校园绝不干扰教学环境,不能商业化、娱乐化大学校园,而是要带着对知识的敬畏,脚步有所止,安静地来安静地走。
大学开放一定会带来各种问题,但倘若以关代管,则有懒政之嫌。唯有高校和公众共同解好这道大题,借此契机提高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才能共同享受其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