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蒋楼: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

2020-03-04 19:46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

——楼哥马原课(2020年春季班)第五次课程讨论

 

整理者:蒋楼(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罗政重庆大学2017级建材专业02班本科生

 

这节课楼哥进行了直播教学,引导同学们学习和讨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会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什么?如何在中西马哲学的整体视域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形态和党派?如何看待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论争?等等。因此,我们将以下面几个问题为抓手对本次课程学习和讨论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如何理解哲学在西方近代社会发展到了一种“无路可走”的阶段

在哲学的孩提时代,哲学几乎无所不包。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将哲学看作是一切问题的总和、一切知识的总和、一切智慧的总和。于是,哲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知识的总汇”“科学之科学”“科学王国里的王后”。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这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还享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的美名。在他看来,除哲学之外的学问,应该被统称为“物理学”,而哲学则应被称作“物理学之后”,即“形而上学”。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现代科学的出现,研究自然界的客观物质的哲学,发展演变成了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的自然科学。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发展演变成了文学、历史学、伦理学、艺术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这样的社会科学。研究意识的哲学,发展演变成了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精神病学、人工智能这样的思维科学。从这个意义而言,哲学似乎就是科学的母亲,即“科学之科学”。

不过,哲学与科学虽关系密切,并且相互缠绕,但是,哲学与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学问,实际上是有根本差异的。虽然在一开始科学和哲学是存在联系甚至密不可分的,但这些“儿子们”终究和“母亲”分道扬镳、自立门户,并且各自都迅猛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学问和学科,甚至有些科学门类威力巨大到反过来反哺和影响哲学的发展。同时,“无家可归、四海为家”的哲学,看似是面临着“走投无路”“哲学的终结”的悲惨境地,而实际上,哲学也从来不是一个日渐衰老的鸡皮黄脸的“老太婆”,而是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历史转折期,等待着凤凰涅槃,孕育着新的出路和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总会涌现更适应新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也必将有着重新焕发时代青春和人性特点的鲜活生命力。这种重新找回哲学自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追求智慧的历程。这种重新找回哲学自我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类自我本性的不断发展过程。这种重新找回哲学自我的过程,也就是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胡塞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现代西方哲学家开辟新的思想园地的心路历程。

二、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实际上源于恩格斯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论述。恩格斯曾在总结和概括了西方哲学发展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后,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呢?作为一门独特的学问,哲学实际上探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具体言之,人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理解和把握人的思维之外的由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所构成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存在。这种理解和把握,不是人的思维对于外界客观存在的直接研究,而是人的思维对于人的思维与外界客观存在的关系的前提追问。因而,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思维与其外的整个世界的全部存在的关系问题。

通过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再一次对于哲学这门学问的性质、特质和意义进行了澄明和彰显。哲学不是一种实体性和还原论的学问,而是一种关系性和生成性的学问。当然,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哲学也曾经一度被理解为实体性的学问,哲学的思考方式也一度被看作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比如,古希腊哲学家对于世界的本原问题的直观式追问,中世纪宗教神学家对于上帝的信仰式推崇,西方近代哲学家对于人的理性的知识性探究,在其理论形态和思维方式上,实际上都表露了一种实体性和还原论的特点。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通常将西方传统哲学叫做“本体论哲学”,将其思维方式叫做“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所谓“本体论哲学”,指的是将世界的本原问题作为理论的核心问题,以及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哲学形态。所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基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形成的一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哲学思维方式。当然,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开始,到休谟彻底的怀疑主义,一直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西方哲学最终实现了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即“认识论的转向”。但是,不管是古希腊时代对本体直接追问的本体论,还是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的西方近代认识论,都终究没有跳出本体论的哲学形态和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的窠臼。于是,这种本体论的哲学形态和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便构成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典型标志和根本缺陷。正是为了克服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一根本缺陷,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西方现代哲学家基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另辟蹊径地开创了一条关系性和生成性的现代哲学新路。尽管现代西方哲学的不同思想流派之间也存在鲜明的差异,不过,它们却都不约而同地将关系性的理论形态和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哲学探索的鲜明特点。这种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和思维方式,启示我们,哲学实际上还可以实现一种价值论的转向、意义论的转向、生存论的转向、实践论的转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等等。

当我们谈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名词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对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名词,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场合、各种语境、各种问题的探讨中谈论之。比如,我们可能会在对于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哲学理论、代表人物、经典著作和思想流派的研究中,使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哲学党派作评价。我们还可能会在除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和学问的研究中,依据“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论方法作判断。我们也可能会在对某个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的评价中,通过“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思想观念下结论。那么,到底如何看待“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被广泛运用甚至无处不在的这样一种现象呢?其实,要想合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一个前提性的问题。这一前提性问题,就是当我们谈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名词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看看它们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适用范围和理论功能。

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指的是思维与存在何者具有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指的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党派、思想观念和理论方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际上正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结果。

由此看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并不是考察一切哲学的模板,而是有其专门性的理论内涵与外延的。通过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具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同时,我们还能够洞察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实际上仅仅限于本体论视域和认识论维度的哲学问题分析,而并不是对全部哲学和一切问题的垄断。比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虽说的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在西方古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那里,并不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古希腊哲学尚处于哲学的童年时代,哲学家们面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已经耗尽全部心力,从而无暇顾及到、也没有能力顾及到,更为深层次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但没有完全进入古希腊哲学家的视野,而且更不可能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同时,现代西方哲学正是看到了包括西方近代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根本缺陷,才另辟蹊径地实现了西方哲学的现代变革和转向。也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古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那里,都不同程度地作为一个隐含其中的问题被悬置起来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样的名词,如果离开了本体论的视域和认识论的维度,在西方哲学那里将仅仅具有有限的意义。如果我们在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哲学等异域哲学文化时,还习惯套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样的模板,那将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我们对于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哲学的思想特质和理论本性的理解和把握。

 

 


蒋楼: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