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便写点什么(十三)

2023-09-10 23:20 作者:Aikov_Official  | 我要投稿

今天是教师节,加上吃饭的时候顺带看了个讲中国教育体制的视频,有点想法,任性地随便写写。

我的中小学时期都是在山东度过的,我不敢说这里有全国第一的高考难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难度至少是可以排进第一梯队的。如果说谈教育对孩子的摧残,我觉得我是有资格说上那么一两句的。

说实话我对中小学的印象其实没什么怨恨,估计那时候心智还没长开,整个人一天到晚就是乐,字面意义上的傻乐,小学在玩,初中在玩,高中假装在学习其实心里想的还是玩。说起小学那是个很遥远的时候了,你要问我还记得什么,我可能还能给你数出当年教过我的老师,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同学,当年在鼓号队吹过的曲子,哦对,我就是那个时候学会吹口哨的,不是流氓哨,能吹调子的,就是音不太准。

初中的日子说实话印象不太深刻,反正初中现在看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混过来的,不光混,还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其实哪有什么压力,不过是放学了催着写写作业,成绩不好了挨顿骂而已。那时候学习是不怎么学习的,就是数理化这些感兴趣的还都可以,英语纯粹是懒得背单词,语文...说实话我语文成绩一直很稳定地能考80分,小学100分我考80,初中120我考80,到了高中150我还是考80,我觉得我但凡那个时候开窍一点语文都不能这么个搞法。那个时候真是爱学的就学,不爱学的就开摆。

高中嘛...我上高中的那几年正好是衡水模式将火不火的时候,很多学校已经采用这个模式了,很多学校还没有,而我的高中差不多就是山东用这个模式里面的最出名的学校,当然,在我去之前他们已经用这个模式搞了很多年了。但是你要问我高中读起来是什么体验,说实话,虽然我们学校有“第二监狱”的美称,但是我在里面的日子说实话还是挺欢乐的。我还记得我化学老师来上课,那时候我坐讲台旁边——不如说三年我有两年半坐在讲台旁边,我就顺口说了句老师你怎么穿睡衣来上课了。然后我化学老师,一个中年妇女,好像没听见一样,直接对全班说:“再过20年,我忘了谁我都不能忘了D君,我每天辛辛苦苦来上课我还得被他埋汰一句。”说真的,她记不记得我我不确定,但是这件事我倒是一直记着,现在也有个机会能写出来。

要说那时候好玩的事那多了去了,喂学校后花园池塘里的鱼,给同学用烤肠棍和棉线做的弓做适配的箭,说起来那个活干的恐怕比我高考的时候还认真,不光是把形状做出来,还校射几次精修一下,把圆珠笔杆的头切下来当箭头——反正那个时候最不缺的就是用完的圆珠笔芯。说起来,我们毕业之后学校就搬校区了,老校区和隔壁化工厂合并之后我回去过好几次,就在我们班主任办公室的窗台上,我和Z君合作的那一盒弓箭还在那里放着,估计是当年被没收了之后就被遗忘了。

说起来我们有一次回去的时候,去废弃的物理实验室里面一人拿了一个螺旋测微器留作纪念。

不过既然谈及高中了,怎么也得说点正事相关的内容,怎么说呢,在一个60个人的班里面,我前10和倒10都考过,而且那个倒10还不是说不想考了开始胡乱答题,是真的认真考出来的,现在想想就有点离谱。如果你光看我的成绩你会觉得我摆了一年半,因为我的成绩大概是从一轮复习的时候才开始慢慢起来的,就好像那个前面一年半都是上课混日子,到了一轮了慢慢知道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一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说一轮复习前后有什么变化的话大概就是我开始把生物ppt上的内容抄到课本上了,但是我提升的成绩又不止是生物,所以我到今天也不是很明白当年的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而且说实话的高中人际关系也不怎么会处理,在班里你说是排挤吧,我觉得也算不上;你说是霸凌吧,也没啥物理伤害;你要说是冷暴力,这群人还会起你的哄,感觉像是有几个人看你不顺眼的样子。其实我一直觉得没啥影响,直到高中毕业之后小学同学聚会,我才发现我好像是有点应激了。我现在想想我班主任给我丢到讲台旁边可能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吧。

说实话,手机没有,能说话的不多,学习又没啥兴趣,那我能干啥呢?写东西,我这个没事瞎写东西的习惯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高中语文要求写议论文,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找个素材本记素材,然后我就天马行空的开始啥都往上面写,那个时候我的产量可比现在高得多,一个月一本的速度保持了接近一年。后来我翻那个本子那tm可真是啥都有,从新闻到热点,到理想化模型再到单纯的扯淡,我居然会有时间能闲到在那个本子上写一篇几千个字的海军发展概述。

哦对,你要说还有什么习惯留下来的话,恐怕就是玩碧蓝航线了。虽然高中不让带手机,而且高三也不怎么放我们回家,但是真的,我真是开服玩家。

说实话到了大学我是逐渐能觉出一点不对劲来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高中那个时候为了准备高考,你就只管学,剩下的事情老师给安排好了,什么时候该学点什么,到了复习的时候该做什么题,重点在哪什么的。到了大学这一下全没了,你自己安排吧,这种时候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一边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啥,一边又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虽然惯坏了这个词不太好听,但是我觉得用在这是很恰当的。

当然后来我知道隔壁专业那几个山东人把厚厚的课本上所有的练习题全刷完了的时候还是很震惊,突然就有一种同为山东人我还是差点火候的感觉。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很少考虑到的,就是所谓的报复性放纵——你在那么个监狱一般的环境里待上三年,你不敞开了玩两天?这种心态如果集中在两三天甚至两三个星期还好,但是如果之后的两三年里一直是这种心态,那可能就要出问题。

写了这么一堆流水账感觉也无所谓什么教育的好坏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说我当年的,和现在的一些想法。

如果你问我现在中国的教育有什么问题,那我觉得这个事情得盘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上,上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说能做一份高薪的职业,或者只是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望。对这一点的辨析我觉得的是目前我们缺失的最多的东西——中国的教育体制师承苏联,是为了能够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所以这一点一般直接默认为是为了上岗。实际上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人才短缺的时候,三年的学制被压缩成两年甚至一年半,学不完的课程直接放弃,农学院的学生可以直接去农业银行就职,因为农业银行毕竟有一个农字,在那个高中生就是高材生的年代,有很多事情是超出我们认知的。

学而优则仕,也许是因为对仕的渴望,许多家长对学习和读书有着近乎病态的追求。读完小学读初中,而且要是重点初中,为此不惜从小学就开始挑选学区房,等中考了要孩子考重点高中,然后就是985211,然后是名校研究生,博士,甚至是博士后。我并非对后面三者有什么意见,但是有些家长要求孩子追求这些名号,就如同一些固执的全收集玩家在拼命收集成就一样,对拿了学位之后要做什么,部分家长告诉孩子,这些孩子也很少思考这个问题。

犹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话题,研究生要意识到自己毕业之后要开始准备融入社会了,说实话当时我是觉得有点滑稽的,融入社会这个词一般是给出狱的人用的。但后来当我真正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明白了一句话,有趣的是这句话不是和就业或者学业相关的,而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即便是这句话,我也是经历了一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后才明白的。

这句话又非常契合我想说的很多事情,我们在初中高中做过的那么多的阅读理解,很多是关于乡愁的,那个时候总会机械性的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直到自己离开家乡1800多公里之后,才能慢慢体会到思乡之情这短短的四个字里面包含了多少的突然激动和多少的渐渐平静。

虽然我语文不咋好,但是我渐渐觉得语文教育是很重要的,其实语文教育或许可以换个名字,尤其是到了高中——我们并不像英语那样,逐句逐句的分析语法,背诵词汇,语文更多传递的是一种想法,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蒙和引导。这比如何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刁钻的修辞手法更为重要,而且这将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中学阶段往往是一个人的三观定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上能接触到古今思想最多的途径就是语文,当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们都会玩手机了,这就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更高,你得抢在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在学生脑子里安家之前,先给学生修好一个门岗。

说实话我觉得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有我这么幸运的在关键时期碰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的。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见一个问题,是一个人想写一部讽刺中国教育的小说,说实话看见这问题我就来劲了,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真干过这事,而且讽刺的对象比中国教育猛多了,我当时拿着这玩意很骄傲的去找我语文老师,我本来想她干沉默,结果她沉默了一段时间之后拉着我在办公室就我的作品里的问题讨论了一个早读,然后还搭进去晚上的一节晚自习。我现在想想她沉默的那几秒应该在反思自己上课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东西。说真的,我当时已经完全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了,甚至有一种可笑的英勇

当然我后来翻到那篇玩意的时候巴不得给当年的自己埋咯。

现在想想我当年为啥要写那玩意呢?契机是学校为了让我们好好学习,不让我们过圣诞节,然后搬出当年一个规定说中国人不过洋节,还在升旗仪式上说,怎么说呢,现在看我当时的行为就有点抽象,不仅抽象在对一个莫名其妙的事情窝火,而且还自以为很壮烈的搞了个所谓反击,总之就是到后来越看越觉得自己抽象。

你说这有中国教育的问题吧,我觉得肯定是有的,你就说这种拿各种奇形怪状的理由不让学生玩的行为,这东西肯定不合理,连玩都不玩了那还是孩子吗?但是你说这全是中国教育的问题吧,我觉得还真不是,当年的我确实是有点抽象的。

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觉得孔夫子的话是对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年的我确实是喜欢瞎想,然后对一些瞎想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个理论上的最优解,然后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某种定律去宣扬。用现在的话讲,那时的我应该是某种小鬼。

你不能说这和现在的教育没关系,这是树人的一部分,应当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的,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其实是缺乏这种树人的能力和意识的。往往攻击中国教育体系的,恰恰是这些没有树好的人,这也不失为一种黑色幽默。

其实说实话这篇东西里面也没什么论述,与其说是一点想法倒不如说是我的一个简短的回忆录,中国教育这玩意太大了,真各方面写起来我得全国各地调研一年我才敢写,这不过就是一点自己的拙见,权当是一点玩笑话。

顺带,当年学英语特别烦从句的语法分析,结果现在我恨不得一句话带4个which......

随便写点什么(十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