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位大调整!
房产、股票、基金、债券、保险
这些年每个都投过,每个都研究过
每个都赚过、亏过
随着对投资理财认知深入
随着对每类资产实践深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宏观经济的变化
从去年开始,我逐步对自己的资产配置进行了大调仓
简单的说就是:稳字当头,积小胜为大胜
大幅降低股票、房产等高风险资产配置,增加保险、债券、高股息基金等低风险资产配置。
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
01
降低房产配置
房产我长期跟踪研究10来年
资产大头也都在房产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学区房,都有买过。
重点城市的格局、核心区楼盘,都看过一些。
除了学区房,基本没有看走眼。
可以说,过去20多年,房地产每一轮都有清晰的基本面驱动
2015年以前,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几乎全部普涨。核心驱动是全面的城镇化,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2015年是个风水岭,一二三线城市涨、四五六线城市基本不动了。核心驱动是大城市化,即人口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到了2020年左右,其实房地产已经很乏力,主要上涨的是一二线核心城市大力发展的新城。相当于是最后城市化红利的尾巴。
当这个结束,城市人口流入平缓、城市格局已经稳定,很难再有驱动房价上涨的动力了。
现在再放水、再刺激,都很难扭转趋势。
房地产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其实美国、日本、欧洲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房价上涨。城镇化达到尾声,地产时代就过去了。
现在我手里的房子,准备进行腾挪置换。
把质地差的卖掉,去摇号换到有倒挂,更有发展的地方。
已经持有多年,涨透的房子,准备择机卖掉。
房子资产量不会再扩大了,只会置换和缩减。
伴随时代红利的尾声,也逐渐处置完毕。
02
房贷提前还掉
去年利息较高的房贷已经还掉了
今年,几乎每个季度,只要有余力,就会筹钱还房贷。
预计这2年,高利息的房贷会全部还完。只剩下低利息的房贷,房租可以抵掉房贷。
大体也是无债一身轻了。
03
股票、基金大幅压降风险,确保基金长期稳定向上盈利
股票我基本不碰了
基金也进行了大幅的策略优化,大幅降低风险,确保基金长期稳定向上盈利
(1)股票型组合,就等低估了买,高估就不动。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2022年以来,几乎每笔新加仓都是盈利的。
(2)2022年开始,主要投入平衡型组合,奉行:绝对均衡+绝对分散+绝对收益。事实证明,效果也极好。规避了新能源、医药、白酒、半导体等赛道的风险,这几个赛道踩到一个,都是大雷。
平衡型组合实战一年多,前面表现都很好,虽然春节后,中特估、AI涨,其他板块一律跌,平衡型组合暂时跑输基准指数,但依然优于大多数基金。
平衡型让人安心,不犯错,真是太重要了。
(3)2023年开始,A股涨起来后,我们转身建了全球型组合,布局美股。
美股长牛慢牛、泡沫少,价值硬,几年才有一次熊市的布局机会。我们坚决抄底美股,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个月盈利10%左右。
(4)这一轮A股又跌出了机会。我们准备新上线一个股息增强型组合。只买高股息的基金,股息率平均能达到5%。光股息就有5%的收益,下有保底。这是确定性最高、风险最低的策略。我准备给娃存教育金的钱,分出一部分放到这个组合。以后有好机会就往里存,几十年后用来教育和养老。
总结下来:彻底回归股票、基金的本质。只看低估和硬价值。只赚实打实的低风险硬钱。保证基金长期稳定向上盈利。从2022年以来,尽管行情这么差,但基本没怎么亏,整体效果非常好。
基金,长期看,以后可能比房子机会大。我后面还掉房贷,攒到钱,还会增加基金的配置比例,但会越来越追求低风险。
04
债券也会择机增加配置
这两年攒到钱都在还房贷,债券近期没有新资金配置了。
债券型组合,近期准备进行一次调仓。
调仓方案已经准备好了,等待个合适的时间就会调整完毕。
后面如果攒到钱,债券也会增加配置比例。
05
大量增加教育金、养老金等储蓄险配置
早年我对储蓄险不屑一顾,觉得收益太低。
后面越来越发现,无风险、100%能获得3.5%的收益其实挺香了。
无论未来经济怎么样,都绝对稳定。
存的金额够大,可以躺平了。
人生至少50%的资产,要逐步转移到绝对稳健的产品里来。
股票、房产看似收益高,但前提是要承担很大风险,还有很高的操作难度,只要错一次,最终收益可能还不如存3.5%的储蓄险。
未来,我准备大量存储蓄险。光这一块的收益,就够家庭生活开支。
下半辈子,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
近期,给孩子存了一笔教育金,每月1000,每年12000。

近期3.5%储蓄险要大下架,准备再给自己,买份养老金。
短期现金流紧张,没资金一次性买很多。
准备先占个3.5%收益的坑,拉长交费期限,以后有钱了慢慢交。
06
复盘过去,房产、股票占绝对大头,总体有点激进,有点虚。
经过这2年的调整,越来越扎实。
预计再经过几年的调整,稳健的收益,就可以覆盖家庭的开支。
所谓的初级财务自由,可能也可以实现了。
关于后面每一步的进展
我都会和大家分享
少量成功的经验也许会有用
但大量失败经验,可能更值得借鉴。
投资的路很漫长,会不断的犯错,不断的碰壁
有一群人陪伴在一起,至少会温暖很多。
PS:
我建立了一个交流圈,点这里的变色文字,加入交流圈,详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