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分享4——为什么好的成绩始于刻意练习?
苏炳添百米破纪录;
科比五次夺冠;
林丹大满贯;
......
勤奋不管是体育、艺术,还是学习,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获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刻苦,反复练习。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es)一书中说道: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人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和基因的关系不大,却与练习时长密切相关,至少需要练习万小时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被称为一万小时定律。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十年磨剑”,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一万小时定律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正确方法。想要把一个知识点、一个技能、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 “长”在大脑之中,让大脑和肌肉形成机械记忆,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复, 重复,再重复! MBA的学生学习做商业决策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每周做20次决策;飞行员正是由于平时做了大量的模拟训练才能在危急时刻做出各种正确的处理;我们平时做大量的练习题,就是为了形成机械记忆,让你在考场上应付自如。最枯燥的重复是通往最高深境界的唯一途径。
不断重复的过程其实就是让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长期的重复训练其实是驯服大脑的一个过程,它让大脑获得了特殊的神经结构,让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收益终生的事情。)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完全是指时间长度,更多地是要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
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那怎么做才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呢?——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是普通的练习,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刻意练习是有目的地练习。
其实,成功的人并非都是天才,而是练习的时间足够久、练习的次数足够多。那“先天论”(基因决定上限)到底对不对呢?我不知道事实上对不对,但是,我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配不上去讨论天赋的地步。
米开朗琪罗说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他说,如果让人们知道,我为了练成绘画这个技能耗费了多大的精力,西斯廷大教堂看起来就没有那么美妙了。
那种朴素的、看起来很笨的勤奋才是制胜的法宝。这种勤奋不能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有针对性地练习,并且练习的时间足够长,才能达到提升学习水平的效果。就像同一个班的学生成绩互有差异一样,即使每个人都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努力程度不同、训练的方式不同,最终能够达到的学习水平也各不相同。
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一一点就是要找到你的“学习区”。
在认知科学领域,有一个被广泛讨论的“三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密歇根商学院的教授诺尔.迪奇,他是世界知名的领导力变革专家。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 这个区域中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如果一直在这个区域里展开练习,其实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比如,很多同学看似一直在不断地做自己已经会了的题,其实不过是待在“舒适区”中,用同一个公式去套不同数字,一遍遍重复已经掌握的公式而已。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分,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没有什么需要加强的。所以,当我们不断地去做一收简单而类似的题目,或者抄写同一个单词时,就会感到无聊而被动。因此,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怪象:很多同学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勤奋学习,成绩和能力却不见提高。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 这个区域中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我们能力或理解力范围的知识和技能。
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中间则是“学习区”,这个区域中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读一本书, 但这本书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认知不符,而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就在我们的“学习区”之内。只有我们身处“学习区”,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在“学习区”进行学习。
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个好玩的过程。是因为刻意练习要求重复训练,而大家并不喜欢机械的重复,就像我们看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最不喜欢剧情重复一一样。二是因为刻意练习时你需要不断挑战自己,你经常会犯错误和遭遇挫折,但还是要不停地重复这个痛苦的过程,直到真正学会为止(其实科研也是如此,任何让人进步的都是如此)。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获得的过程。
学习本质上就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我们虽然说学习是有捷径可循的,但这条捷径是指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说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