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别平等(上)
0.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性别(性别的定义,性别的进化论起源)
2. 性别平等为什么是一个伪命题(平等的定义;性别平等的正义性)
3. 一夫一妻制到底是有利于男性还是女性(婚姻制度的历史;性别立场下的婚制分析;消灭男性的可行性)
4. 性别身份认同感(身份认同感的功利性;男女身份认同感差异;奇怪的性别身份认同)

下面还没写
5. 重男轻女的旧道德
6. 贞操观的生理和社会正确性
7. 婚姻, 性行为, 恋爱和生育是四件事
8. 如何保障我们岌岌可危的人口数据
1.什么是性别
1.1 定义
本文我们只讨论生理性别男女,对于其他少数性别或无性别,以及人为因素导致的性别缺失(太监、变性人等)不做讨论,对于可能存在的三性别或多性别可能性也不做讨论。
所以问题来了,什么是男性(male)什么是女性(female)?一般来说,人类的性别是由XY染色体决定的,一般来说Y携带男性决定基因,男性决定基因在染色体组中的占比决定了人类的性别(0-女性;50%-男性;100%死胎)。但是在动物界并非都是如此,例如鸟类的WY性别决定机制,是女性鸟类的卵子决定子代性别而不是男性的精子;例如,某些爬行动物的性别是卵孵化期间的环境温度决定的;例如,某些海鱼是根据族群中性别分布来决定男性的,当族群中没有男性时,会有一只鱼变异为男性。
所以什么是男性呢?我认为男性不好定义,但是女性是好定义的。性别既不是XY染色体,也不是某一个基因,而是由确切的功能定义的。在有性生殖系统中,为子代提供主要营养物质、一半细胞核遗传物质 和 细胞质遗传物质 的母体称为母亲,有潜力成为母亲的生物被分类为女性;其他的,如果有潜力能提供一半细胞核遗传物质使女性受精的个体,被分类为男性。这个定义就可以相对的统一概括人类对于真核生物域的性别分类。
1.2 为什么会有性别
性别是基于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生殖相对于无性生殖可以产生更快的变异速率,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当自然选择发挥作用后逐渐占据优势。一般认为,在有性生殖刚出现的时候,动物本身是没有性别的,即雌雄同体,就像很多植物既有雌蕊也有雄蕊,有些低等的动物也是雌雄同体,如陆地蜗牛、蚯蚓。而高等动物则没有这种情况,单倍体世代也很短。有人人认为,同性恋的产生和此有关,因为最原始的时候是不区分男女的,同个物种都能交配,所以也会对同性产生欲望。
那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性别分化呢?一种理论认为,男女分化降低了种群内耗(内卷)。这种理论认为,在雌雄同体的年代,交配是依靠强制暴力行为进行的(即击剑?),因为作为女性生殖,需要消耗更多的营养物质,而作为男性,则可以提裤子走人,可以更快速的产生后代,因此两个动物见面了看对眼了,就开始“击剑”,战胜的一方就强奸战败的一方,使其怀孕。而这种无休止的击剑行为大大增加了种间内耗,而更具有攻击性的性别可以遗传开来,这种性状可以不需要女性生殖器依然可以有后代,这就逐渐分化进化出了男性。
另一种理论认为,性别是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内部竞争产生的。女性遗传可以遗传细胞器基因,而男性只能遗传细胞核基因。细胞器(如线粒体)大多是真核生物吞噬了细菌形成的共生体,合作中也有竞争。在细胞器和细胞核的遗传博弈中产生了性别分化。图文参考:https://t.bilibili.com/374620168690129244
2. 性别平等为什么是一个伪命题
2.1 什么是平等
在前文《不平等的排序》中,我已经得到了一些基本的结论:不存在(或无法想象)绝对意义的平等,所谓的“更平等”,不过是用更根本、更高级的不平等取代低级的不平等;天赋>信息差>财产>特权,不平等的级别逐级递减;平等不能是目的,平等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原文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260442
2.2 什么是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和其他性别,在某种程度上的平等。
如果讨论的是在特权上(最低级别)的,即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体现为“女性是财产没有人权(封建社会)”“女性没有继承权”“男性没有继承权(母系时代)”,一般来说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消灭了这种性别不平等。
如果是在讨论财产权上的不平等,那么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时代。由于性别分工的历史惯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生育歧视,女性在财产权上普遍弱于男性。在一个资本主义(capitalism)主导的社会下,必须用市场的手段解决这种不平等,例如彩礼,面向物质的婚姻。
信息差上,我认为男女没有明显的差异。主要的差异在于对性的认识,在幼年性教育普及以前,幼体男女普遍表现出对异性的无知,这可能是最主要的信息差。另一个差异在于性激素对智力的影响,结果是男性方差大,女性方差小,但均值近似。信息差主要不在于男女,而在于社会地位和阶级性。
但是最高级别的平等,那是和性别平等不沾边的。天赋的平等意味着人有相同(至少是相似的)的物质基础,但是本文的定义中,区分男女就是依据物质基础,所以要达到这一步,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消灭性别。这就必须要有体外子宫、孤雌/雄生殖、体细胞克隆人等生物技术的突破才行,届时就可以国家统一,新生儿都是女(或男或其他)性,在一定的年龄你可以选择,是否变成男性,或者其他性别,不想了在变回来。
2.3 为什么性别平等是伪命题
在我国,也包括大部分发达国家,基于特权的性别平等已经实现了,甚至被逆转了。而更高级别的性别平等,例如财产权的平等,它不是依靠政治运动的,而是依靠劳动和科技进步。例如财产权,我国是,至少名义上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男女同工同酬,现在的不同酬主要是因为女性生育,以及天赋问题,想要在财产上解决不平等,只要挣得比男人多,让他做家庭主夫也是可以的。而天赋的不平等,只能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解决,消灭性别,这和政治运动也是无关的。一切政治运动都是在特权上做文章,是最低级的不平等,有些人渴望获取性别特权,回归性别剥削的旧社会,盲目追求最低级别的不平等不仅不具有任何平等上的正义性,而且会伤害真正追求平等的人。
3. 一夫一妻制是有利男性的政治制度
3.1 群婚制、对偶制与专偶制
人类的配偶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制、专偶制,最终发展为现代婚姻(即一夫一妻制)。群婚制对应母系氏族,因为乱交,孩子只有母亲没有父亲。专偶制对应封建男权,即大家长制,女性论文附庸。对偶制是他们的中间形态,更多的内容可以去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拓展阅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899618
3.2 婚姻制度有利于女性
群婚制进化为专偶制,唯物史观认为,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导致,男性发展速度远大于女性),这提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男性在增加了生产力以后,由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匹配,这些婚姻制度的变革就发生了。到了如今,生产力不再以体力为主,人们就开始倡导男女平等了(但是也有些地区是需要解放女性的生产力)。
最开始的婚姻制度变革显然是有利于男性的,在群婚制到对偶制到专偶制的变革中,男性地位不断提高。但从总体而言,资本主义语境下,现代婚姻制度还是有利于女性的。因为男性在其他领域的不平等,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财产,而婚姻和继承制度保证了有一半女性基因的孩子享有再分配的继承权,有人也创造出“结婚扶贫”等词,但事实上一定程度的结婚扶贫是广泛存在的。
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男性动物并不会在女性怀孕后养育后代,群婚制时也不会,对偶制的时候也不会,专偶制的时候有些家庭会,现代婚姻男性参与后代抚养变成了普遍现象。有些人人认为,男性冠姓权是女性对男性的约束,因为自然条件下男性不抚养后代,但是冠姓以后男性就被迫(法律,舆论)承担了后代的部分义务。
3.3 一夫一妻有利于男性
有一个残酷的,但是真实的事实,女性可以消灭大部分的男性,只保留个别精英男性和精子库,这样依然可以保证人口时代更替和国家兴盛,尤其是生产力逐渐不再表现为体力以后。这种一夫多多多多多妻制不但可以加速人类进化(进化是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进化这个词本身就非常残忍),也可以保证大部分的公民(女性)的性别平等。这是一个残酷而且无法反驳的事实。古代无法做到,仅仅是因为生物技术,尤其是辅助生殖技术不成熟。而一夫一妻制的道德正义性就可以阻止这种男性反乌托邦社会的到来。
一夫一妻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使得更广大的男性获得了女性,在性别比例没有失衡的情况下。由于生理差异,女性从来都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育资源,而男性不是——因为一个男性可以和很多女性产生后代,而女性十月怀胎就被阻塞了。一般认为,相对于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对低端男和高端女有利,对高端男和低端女不利。低端男性获得了更大的概率得到妻子,而高端女性可以享有专有丈夫,但是低端女性不能通过婚姻进入豪门了,高端男性也不能通过多娶扩大基因频率了。而大部分人,在社会金字塔里,是低端人口,因此一夫一妻制总体上不利于女性,有利于男性——这是由生理差异导致的。
4. 性别身份认同感
4.1 资产矛盾、特权矛盾与性别矛盾
我们所处的时代的阶级矛盾,主要是有钱人渴望资产增值,而穷人希望劳动力增值产生的资产的矛盾;以及有些人有权,而广大人民无权力的矛盾。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性别对立或性别矛盾是错误的,只是有些人恶意引导到性别对立。男导师依靠特权强奸女生,这不是男性的罪,而是权力地位不平等的罪;吴亦凡强奸女生,也是如此;货拉拉男司机被判刑,是司法机关渴望和稀泥,避免犯错误或被扣奖金,而人民希望司法公正的矛盾,不是性别矛盾!
4.2 男女性别认同差异
女性潜意识里的团结是基于一些客观事实的,这些事实是男性都不具有的。第一,便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多妻制或一妻多妾制,在多妻制家庭,虽然也存在内部竞争,但对外总体是可以团结的。第二,在法律允许出轨的背景下,女性团体不会互相抢占生育资源,或者说抢占的竞争程度低于男性,因为女性至少可以保证孩子是自己的,而男性,在某些发达国家依然不允许匿名亲子鉴定。另一个客观事实就是自然条件下,男性多于女性,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男性还更多,因此男性的内卷也更严重,不如女性团结。第四,历史上女性地位曾经很低,而在党的妇女解放运动下这个情况才扭转,但是女权是有惯性的,他们依然团结。最后,就是国外反动势力的影响,在国外的华语女权频道就能看到许多反动言论,他们教唆性别对立在国外拉选票,也希望能对国内有效领狗粮。
4.3 身份认同感
本着功利主义的观点,我认为一切默认的事物都有其利己的原因。我有南京人的身份认同,是因为我了解了太多南京的地理历史人文,因此它们构成了我的谈资,我的南京人的身份认同可以对我有利。我们有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因为党长期的爱国教育,加上我们的知识、文化、语言、社会关系已经全都被中华文明捆绑了,不爱对我们没好处。
让人产生身份认同,信息差是首要的,必须要让部分人一定程度上切断和另一部分人的信息交流,长期的、系统的信息共识差就会在利己主义下产生身份认同。而性别身份认同显然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除非我们的社会性别真的非常不平等,或者我们想要让它更加不平等。
更多时候基于性别身份认同的共情是很难理解的。女性为什么会被历史上的或外国女性地位低而共鸣?如果人类最后真的选择了消灭绝大部分男性的社会,我们现代的男性为什么要与未来被消灭的受精卵或精子产生身份认同和共鸣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纯理性人,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