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国」是「中华民族」的藏传佛教版本

蒙语文献相继出现五色国这一概念,但所指不尽相同。不过尽管「五色国」总是包含「汉人」,但蒙古族眼中的「汉人」与汉族眼中的「汉人」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据苏连营在《中国通史2》中写道:「(古代蒙古族所谓)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域内的汉族、女真、契丹以及高丽人等。」
《黄册》约成书于十七世纪中叶,其中有关于「五色国」一词由来的传说:
或云:吐蕃番金椅子王有子十人,其年长五子未将财产分与其余五弟,由是,五弟出离而五色国成焉。
或云:孛儿帖赤那为青蒙古,其一为白高丽(朝鲜族),其一为黄撒儿塔兀勒【0】, 其一为红汉人,其一为黑唐古特(藏族)也。
《蒙古黄史》中对于「五色国」一词由来的记载,与《黄册》记载差距不大。
《十善福经白史》中对「五色国」的解释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忽必烈向「五色国九大国」宣谕, 分别是「居中之所有众生之尊大蒙古,东方之莎郎合思(朝鲜族)与必贴衮,南方之汉儿(汉族、满族)与奇列惕(克烈族),西方之巴勒布(廓尔喀族)与撒儿塔兀勒〔1〕,北方之大食〔2〕与吐蕃(藏族)」。
第二次是出现在结尾部分,五色国所指有了改变:「东方之白色莎郎合思(朝鲜族)、速而不思,南方黄色撒儿塔兀勒〔1〕、兀儿土惕(克烈族),西方红色汉儿(北方汉族)与南家子(南方汉族),北方黑色吐蕃与唐兀惕(两个都是藏族),东北必贴衮,东南巴勒布(廓尔喀族),西南奇列惕(克烈族),西北大食〔2〕,中央之四十万青色蒙古与瓦剌……」
可见,蒙古族、朝鲜族、北方汉族、满族、廓尔喀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撒拉族、藏族都是「五色国」的组成部分。
《阿勒坦汗传》中颂扬成吉思汗功绩时说:「(成吉思汗)收服五色国使归治下,欢悦的平定世俗之政后,延请萨迦尊者贡噶宁波喇嘛,初使佛之教法传播发达。」
成书于17世纪初的《蒙古黄金史纲》中,「五色国」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成吉思汗受天命而生,「向五色国……征收赋役」;第二次是成吉思汗于弥留之际降旨道「我的五色国之众,你们听着」。
《阿萨拉格齐史》成书于17世纪,记载忽必烈功绩,「三十岁时延请十九岁之八思巴喇嘛坐床,常用白云石筑紫檀城柱,俾三色国众,皈依佛法。」「三色国众」为「五色国众」的误记。后记中总结道:「英武的成吉思可汗统一五色诸邦。」
《蒙古源流》成书于1662年,其中都沁·都尔本二部曰:「此圣主非仅为蒙古之君,乃总领五族之国,四方之邦者。」此处「五族之国」与「四方之邦」,即「五色四夷」,指的是成吉思汗所统治的范围。
由于成吉思汗是在1227年去世的,因此此处「五色国」至多包含1227年蒙古帝国的域内民族,即蒙古族、北方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撒拉族。
俺答汗时期也出现过统领五色国的记载,万历六年(1578)俺答汗与钟根哈屯在青海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相见,《阿勒坦汗传》对此记载:「阿勒坦诺们汗、钟根哈屯等率五色国之众……如愿与所有瑚瓦喇克僧众(会见)」。
俺答汗所带领的「五色国之众」就有明朝派去的人,《万历武功录》记载俺答汗赴仰华寺,请「通事人与之俱」。在这次会见中不仅俺答汗与钟根哈屯献上了珍宝布施,俺答以往仰华寺迎佛为借口遣使入明朝贡,且求开茶市,明朝虽拒绝,仍以「茶数百篦以贡佛」。西行前明朝寄去牛羊、蒸食、炉食、炸食及各种水果为为俺答送行。可见献上贡品的五色国,包括蒙古族、汉族、女真族、畏兀儿族、藏族等多个民族。
由上可知,《阿勒坦汗传》中的「五色国」,即蒙古族、汉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统称。
罗藏单津所著《蒙古黄金史》约成书于17世纪中晚期,其内容大多夺取材于《蒙古秘史》与《黄金史纲》,与前两种史料相比在内容上更加细致。
其中对成吉思汗收抚的「五色国」位置做出了具体解释:「南面有金国(汉族、满族)的阿骨打阿勒坛汗,西部有土伯特(藏族)的失都忽儿汗,北部有撒儿塔兀勒〔1〕算端摩诃末汗,东部有瑞林固特的布合·察罕汗。」
可见五色国包括即蒙古族、北方汉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
从16世纪至17世纪前期史料来看,五色国所指各有不同,就是指蒙古人自认的统治范围。这比抽象的日出之国到日落之国,更为具体。无论「五色国」内容如何变动,但至少以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的统治范围为基准。其中青色至少包含蒙古族,白色至少包含朝鲜族,黄色至少包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红色至少包含北方汉族、满族,黑色至少包含藏族。
简而言之,「五色国」至少包含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北方汉族、满族、藏族。也就是说,「五色国」就是「中华民族」的藏传佛教版本。

注释:
〔1〕包含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
〔2〕指黑衣大食的乌兹(孜)别克族、土库曼(撒拉)族和塔吉克族。

参考文献:
[1]刘月《明朝以及蒙古、女真的“中国”认同研究(1368-1644)》,第99~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