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如何形成的?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血尿这一词,有的人在头天吃了火龙果,第二天尿中带血,自己把自己吓了个半死,以为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了,其实在一般临床工作中,血尿的发生率通常是4%—5%,甜菜类食物,一些带颜色的药物,部分月经出血或者胃肠系统出血混入尿液,都可以导致尿液变红。
而36岁的张先生最近就遇上了血尿这么一回事,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近些天也没吃火龙果那些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可不知怎么回事,肉眼可见尿中带有血色。
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征兆,尽管临床上有1%的可能发生无症状血尿,可是在搭上自己近期干啥啥没劲,吃啥啥没味的状态,张先生心里惴惴不安,好不容易熬到周六,不用加班,赶紧去了医院,一检查,好家伙,摊上慢性肾小球肾炎了。
那么什么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一. 什么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这是一种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但是这个疾病,它发病比较隐匿,病程也比较长,在疾病早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体倦乏力,腰膝酸软,食欲减退等症状,发展到终末期,那可能就需要依靠透析或者肾脏移植来维系生命了。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是以青中年为多见,而其中,男性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目前,慢性肾小球肾炎已经成为了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后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同样,在我国,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属于高发病,常见病,可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产生
目前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不同病因或者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仅有少数是由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产生。

它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与其原发病灶的免疫炎症损伤相关。自肾活检技术的开展,人们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进行了病理分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但是不管如何分型,随着病情的进展,各种病理类型的肾炎都可以转化成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慢慢的肾脏体积开始缩小,变成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三.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防治
目前西医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多是根据肾活检的病理分型采用对症治疗,并对可能发生的感染进行预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控制患者高血压,并根据患者肾功能状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控制食物中磷的摄入,以减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早在十多年前,国际肾脏病学会及国际肾脏基金会联盟提出慢性肾脏病的概念,认为慢性肾脏病,最终将发展至终末期的肾病,早期防治是重中之重。
那有人就会说了,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水肿,腰酸,乏力等症状啊,这让人怎么分辨呢,总不能没病说自己有病,要去医院治疗吧。
可是真的“无证可辨”吗,在这个阶段,虽然没有典型症状,但是现代医学的检验手段可不是吃素的,如果出现水肿或者具有高血压病史的朋友应及时去医院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等简单的化验方式来发现异常,及早治疗。

而且,根据上文我们也知道,慢性肾小球肾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综合征,故而,对于一些肾脏的原发病大家需要重视起来。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需要对血压进行一个控制,饮食要合理,切忌过度疲劳,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肾脏,都能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