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认为短视频是反内容且反创作的?
短视频反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短视频本身,一个是偏向于短视频的平台算法以及用户呈现出的倾向性。
首先是短视频本身,在短视频模式下如果你不能在一开始吸引住人,那么用户就会很快的划到下一个视频,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同理。因此多数短视频都会在一开始就把自己最重要或者说最吸引人的放出来,再配合上BGM(这也是为什么各种奇怪BGM和音效多的原因之一)等,在一开始就给人最大的刺激。但当你这个刺激过了之后呢?大多数短视频就结束了,用户就划掉了去看下一个;另一类则是跟上下一个刺激,典型的就是真探唐仁杰,每一道菜其实都是一个刺激;以及天元邓刚,一开始是协商,紧接着是打窝,讲解,然后开始跟上BGM开始上鱼,最后鱼要么放掉,然后去抓鸡鸭羊猪,要么就是另外的剧情。这也是他们视频每个阶段都要换BGM的原因,转阶段了。并且你也会发现他们的视频实际并不短,但还是分段按照短视频的模式做的,这也是大部分视频包括长视频的制作模式的参考。回到前面提到的两位,这两位之所以能在短视频平台做出相对的长视频,并且流量也不小是因为熟悉的固定模式带给人的是一种确定性的刺激,你对之后部分有可预见性,因此在短视频模式下就不会快速划走了。
再回到一开始说的,短视频放出最重要的部分之后往往就结束了。什么是最吸引人的部分?结论性质的,工具性质的,简单易懂的,朗朗上口的,口号性的,以及暴论等等。但相应的,如果是事件,短视频就很难说清楚前因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如果是学科知识,就很难给你一整套应对办法来举一反三;如果是一种逻辑,就很难说清楚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方法。真正撑起长视频内容的不是结论,而是构建结论的过程。而这些才是“内容”的实质。当你想把这些说清楚,视频和文章就会不可遏制的变长,但相应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如果是学习你获得的知识和实用性也会更多更好。
但这些并不是说短视频模式不好,相反B站原生视频品类里适合短视频模式的并不少,典型的就是鬼畜,恰好满足了强BGM以及现在画面是很能抓住人并且上头的。另外就是短视频模式非常适合现在很多的手游二创短片,一分钟左右讲完一个小故事或者秀一波画面,毕竟这类短片本身产能也不满足做长。并且是二创,很大程度是借用了一创的影响力,降低了视频本身的理解成本。
然后就是短视频本身模式的问题。短视频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户主要是平台和流量的,而不是创作者的。所以经常会发现有些粉丝量很多的博主,实际视频播放有时候会很不稳定。并且由于流量占据很大比重,所以你能否乘上流量的东风比你的创作本身更重要。
而流量最大的是什么?社会热点事件。事件中心这个问题最突出的是微博,绝大多数博主干的事情就是不断追求热点事件,然后不断发表意见,用户也是不断跟随事件然后再跟随自己关注的博主看各种观点看法。除了少数能称为热点本身的人,绝大多数人只是热点事件的追随者而已。当然这也是由平台性质决定的,微博这个样子无可厚非。另一个典型则是知乎,不过知乎相对而言其模式会在事件中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基于事件热点的内容产出。短视频平台并不是完全的事件中心,但事件流量依旧占据了不小的分量,一个热点事件横空出世基本也就意味着不少创作者在这个时间节点的创作将会被极大的吸血(在各个平台普遍存在,只不过B站up主在自己粉丝外影响力扩散是很有限的)。
即使是抛开热点事件,在流量极大,地位较高的时候,创作的重要性也会被降低。相信诸位见过不少所谓营销号的视频,他们要么标题党,要么文不对题,但是借助一般人的好奇心,他们确实可以很快的混到不少播放量。另外就是,有些视频本身花在制作上的心思可能是很少的,但他们确实可以火,可以大规模传播。最典型的就是去年的一只大哈鱼的三千块全没了,论视频制作,这只是一个人喝醉之后的胡言乱语罢了,但是他确实具备让人动容的能力,因此获得了广泛传播,没有人会否定这个视频的价值,他确实值得广泛传播。另外一类则是视频本身制作商花的心思少,更多的体现在视频之外。典型的就是秃顶吴彦祖和罗翔老师。吴彦祖视频无非是自己的饮食和锻炼日常,如果是一个高体脂率并不健康的人来做这个视频恐怕还会让人觉得视频导向不对。但人家是真的搞健身的,并且身材非常牛逼,这个反差造就了视频极大的戏剧效果。吴彦祖的视频功夫在视频之外的长期锻炼。罗翔老师自不必说,视频之外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及知识积累,这些在视频里的体现比在视频本身上花心思厉害得多。
但是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流量占比有限的基础上的,流量占比大之后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降低了。如果能借助各种手段跟上流量,花在视频创作的时间就可以极大的降低了。因此如何反制营销号也一直是很多平台的课题之一。但在短视频模式下,你个人的创作很难吸引到其他人,形成自己的流量的话,你自己就很难通过创作吸引到足够的流量来满足自己的收入等方面的需求。当然,如果进一步强化私域流量甚至强化到各种行为,就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另一种东西——饭圈。很多东西实际是一体两面的。
之所以写这个是因为B站马上十三周年了,然而今年砍了创作激励,加上各种事情的问题,今年B站重点要从增长转向营收方面了。而目前路线无非是两种,短视频模式,广告和流量都是自己的,但相应的竞争激烈;油管模式,有利于创作且赛道目前B站优势最大,但历史包袱等问题太重,并且市场预期未知。我个人意见一直都是该走油管模式,但如上所说,很多东西是一体两面的,甘蔗没有两头甜。当你希望B站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时事讨论的时候,最好想清楚代价是什么。现在两种模式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