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什么是科学?(4/4)-科学研究往何处去(总结与致谢)

2023-08-20 22:16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最后回归实践的过程。进入陌生的领域,我们只有先盲目摸索,才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才有材料能够反思、归纳、总结形成大体与实际相对映的理论;之后,我们借着理论继续摸索,继续搜集资料、改变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分科治学”并形成“数量化”的心智模型才是科学,然而,认识的一般过程并没有要求实践必须按照某个学科规范来进行,也没有要求理论必须是数量化公式化的心智模型。分科治学是其实也是一种还原论,还原论必将走向僵死的决定论;数构成了一种符号体系,任何一种符号系统不可能包罗万象。以目前的人类实践可以认为科学具有某种特殊性,乃至于某种先进,但也不必囿于此。

(其实还原论的问题都可以出个专题来讲,现在舆论场上热衷的“中药主要成分”从来不提耐药性,无知无畏地批判“一人一方”同样是迷信某个局部可以独立于人体乃至天地之外……)

从技术的层面来看,认识的过程就是测量、建模和预测。测量要求首先主观选定“重要的”测量对象、物理量,建模的基础是灵感而非客观的数学工具,能够被证伪的只有预测这一步。所谓的科学研究同样逃不出这个论断。对于人类的认识活动而言,最重要的同样的预测这一步,物理量不过是一种表象,模型不过是一种符号运动,只有预测的结果能够指导实践。马老师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如果用在科学上大约是“科学主义者只是用不同的模型拟合数据,而问题在于产生数据源。”最可笑的就是唯心主义者:捧着(被灌输的)某一模型当宝贝,认为其他模型都是愚蠢的。

学问是用来提供确定性的。大到社会生产,小到个人生活,如果没有确定性,就不得不担忧“明天早上起来完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所有已知的知识全部失效,随时可能被磨灭存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三体》确实把握到了关键,一个没有时间规律的世界是无法稳定生存的,更别提发展了。哪怕是现在,在外的游子对肯德基麦当劳也有特殊的感情,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口感、价格基本稳定,这是陌生的旅途中少有的确定性。秩序是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我们鱼不知水罢了。

数学是很特殊的存在。数学是科学模型的语言,本身不是科学,因此无所谓证伪。数学是一套比较完善的符号系统,内部有脱离物质的、纯观念的运行机制。这意味着,只要数学模型的输入输出都是现实中的物理量,哪怕中间过程的变形、近似毫无物理意义、无法解析,其输出结果仍然是有物理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质疑“阴阳五行无法证伪”就非常可笑。mathematics被翻译成“数学”本身就已经点明了阴阳五行这些数术体系是数学,无所谓证伪,只有用这些搭建起来的认识模型(具体的学科知识)才能够讨论是否可证伪,也只有通过预测和检验才能证伪。


最后是致谢。

首先应该感谢温铁军老师及其团队。我大约从2016年起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温老师的大部分公开讲座,并以此为线索主动查阅了大量资料,今年阅读《八次危机》和《新兴七国比较研究》,重塑了我对世界的想象,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全部想象。

温老标榜的“去意识形态化”其实是有哲学史渊源的。老马当年第一个试图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把所谓非科学都称为“意识形态化的研究”,温老应该是遵循了这一思路。我们现在知道,任何一种学问想要展开,都必然有先验的世界观铺设,不可能做到真做到真正的“去意识形态”,这是后话。

温老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成本转嫁论”。想理解这个说法,可能不得不上溯到“万隆精神”“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等。不妨简单说,就是“城乡关系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关系高度相似”。这促使我反思自己:一个学生,享受着廉价的伙食,住宿一年的费用相当于在校外租房一个月,我在这一层一层的关系中处于哪一层呢?

然后是感谢毕老师。毕老师自称无业游民,实际上给了我许多指引。毕老师的工作类似于戴锦华老师,以文艺作品为抓手把握时代思潮的变化,从而把握社会存在。

感谢我的导师,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科研工作者,他对我的教诲仅限科学研究本身。这方面,我讲的对的应该归功于他教得好,我讲错的是我自己的问题。

感谢老师们的支持、鼓励,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交流。

感谢家人,很庆幸有这样和谐的家庭环境。

感谢后勤公司的叔叔阿姨们。

感谢最勇敢的人们。谢谢你们维持了一个相对和平又独立自主的环境,没有你们就不可能有这个系列的视频。


什么是科学?(4/4)-科学研究往何处去(总结与致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