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邓晓芒版 读书笔记(预)
最近自己有所懈怠,没什么动力读书,想着反正闲来无事,不如将书中内容边读边做笔记总结,做一个专栏,也算有个动力督促自己。
虽然想必看的人应该寥寥无几,不过也算为自己以前略有凌乱的读书生涯画个界线,做些整理。
——————————————————————————————
绪论
邓老师师从杨老师,德国古典哲学这门课,期初是使用杨祖陶老师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他们有这样一种传承,就是要把哲学做的像个哲学,要有思想,有理解,还要有激情,一种理论热情,一种对智慧的追求。写哲学书,哪怕是哲学教科书,不能像工匠一样,把各种材料收集起来就了事,还要有深层次的思考。
杨老师的书名《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很有意思,他强调的是逻辑进程,就是说,你能不能用一条逻辑线索,把德国古典哲学这样一些人物,他们的代表思想串联起来。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不是想到一点就写一点,而是有线索的,是从前人的思想那里一步一步的推导出来,创造出来的。这些思考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和自己新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变革,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视角。然后把这些东西糅合进去,就成就了一种新的哲学。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应该都是这样来的,所谓逻辑进程,什么叫逻辑进程?一个哲学家要提出一个思想,他不可能是凭空躺在床上,什么也不知道就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他一定是在各个思想当中相互感召,相互商讨和相互批判中得来的。他提出这个思想,肯定是认为他比前人思考的更深刻,更聪明,他才会提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别人才会接受你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不过是旧的东西换个新的说法,或者说还不如前人,那就算你写下来,别人也是不会承认你的。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你提出一个东西,把旧的东西翻出来,说一说,热闹一下,然后就消失了,那是没什么意义的。而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各个哲学家都能站得住,就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前人的思想上有发展,有创新,这个创新不是凭空的,而是有前提,有基础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种创新。
所以这种说法就很有意思,很有特色。你要把握每个哲学家的线索,不光是记住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还要能够认识到这些观点和想法发展的背后的那种必然逻辑。例如康德提出来二元论,自在之物,把以前的哲学家的都批判完了,好像已经说到头了,如果不超越他,那他就是绝对真理了,那下一步必然是把这个自在之物,或者说物自体和主体合并为一,所以这里头有必然的原因,不要以为哲学思想好像是每个人的天才闪现,偶然的提出来的 。当时人们可能觉得是偶然的,但是事后回过来一看,里面确实有必然性。所以哲学思想虽然经常会有一个思想提出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停在这个上面,但是你要更进一步,就必然需要有一些人创造一条新的道路,超过前人。
所以《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和本书《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一样,要把哲学写的有哲学味,就是哲学思想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要把思想慢慢推进,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那些命题和判断,这些东西他已经说出来了,当然谁都可以说了,但是他要说出这个判断,他的背后的那种原因过程,他的聪明智慧,你没有,你只不过是重复他的话而已。你要想把他的那种聪明才智吸收过来,就要搞明白背后的逻辑线索,他为什么能提出这些命题和判断的原因。但是这本书也并不能讲的那么详细,但要体现出那么一种逻辑进程。
这种独创性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还是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这么一种立场中发展出来的。读书不能是只记几个命题,而是要掌握一种素质。看待其他问题上,也要能用得上。
所以这本书主要围绕西方哲学史中德国的部分代表人物做讲述,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思想进程。他们的主要观点,主要命题,很多人都能说上一两句,但是这些命题是怎么得出来的,这本书主要是把这一点展现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