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情绪主义(1-4-3-1)——“情商”、“情绪管理”、“做人嘛...

主义主义1-4-3-1
把人的心里活动看作主导环节,重要的输我们自己去把握看待,机制才重要的,知道明了人生的意义呀
emotionism 情绪主要(低智商的,前心灵病理学的)
区分低智商emotionalism (分哲里的元伦理学)伦理学背后基础,为规范判断提供机制的基础.
e motivism:伦理判断机制是emotion伦理学动机机制→情动机主义
两者都告别了主体性范式,是低智商前反思的(算在1-4-1或-2)
目的论:认为是情绪好的状态才最重要。
场域论-1:universal(世界):文化共同体所想象的秩序主导世界,学术(大他者)语言秩序,客观中立视角下的科学/知识共同体“正常”世界
本体论-4:non of my bussiness。与我无关
中等发达城市穿着美美的去夜店酒吧吃好的玩好的,体面表象的那些人。潮男潮女亮亮的,星座,追星,会认为本体论与我无关啦,然后需要立刻可以被验证的理论→心理学
认识论-3:第一人称体验,情绪。在心情的有色眼镜下世界都不一样了,用来调和自然(无序)vs人文(有序)被心情整合。
情绪概念(在精神分析里不是合法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不能用开心来替代第一人称状态,因为是非常复杂的,是预设了切面,然后世俗语言可以定义判断。要让你不停的切一刀“开心快乐等词都是庸俗的语言”
目的论-1:情绪的可维系性,一定要保持稳定:积极乐观情绪,不稳定就是消极的情绪。都是庸俗言辞切第一人称状态。
按心情好坏来生活来批判心理习惯(教条)缺陷:
1.先让你情绪控制(自己抓自己头发拖出去),意味着情绪不是整体,那就没必要控制。同事隐含着情绪可以拉开距离,还有高级冷静情绪来诊断(所谓情商)本质是意识形态来骗人幌子。
情绪控制是一个自我取消的概念。好情绪根本不会控制,坏情绪根本想不起来控制。长得漂亮混关系情商永远都高。mood emotion 颜色心理学都是流俗日常语言,骗人的。
会把所有反常看作情绪失调的。没办法理解神经症和精神病。
讨论:动机,情绪,性格,习惯,力量等。扛压力(社畜必修)
这些人比较笨的,对内在世界把握是一维的,累,烦,疲倦,失落,难过.单色ppt来描述自己。情商高低就是透过言辞看出别人情绪,找到一个最优解:利己又利人,还能化解冲突,回击回去,保护自己的,优雅不是风度。这些都是把人当小朋友教,技能颜色炫丽技能越厉害。
计划性弱,用感性形容词来把握外在世界,可甜(无知)可盐(御姐),可御可罗,一维思维语汇表,支撑了整个消费主义的人,自以为在反思,其实是不会分析的。
精神分析里的:用内在状态切片,单色ppt把握前一刻当下情绪, 但是这都是回溯性建构的定格状态,过程中都是自我镜像,然后还要搅拌,这些都是非法的。相当于把自己建构成一个fiction(小说叙事),是大他者叙事视角,来看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带着问题意识来要告诉自己当时是什么情绪,这时就会有一种形容词的网扑上来→想要符号化的冲动,立刻注册到符号系统里去,生活才有一致性才不会破坏掉,注册同时会有压抑,觉得自己在符号系统里没有位置,沮丧就是一种过度压抑状态。(比如:上厕所门突然被打开然后自己整个就被看光了,所遭受的感觉就如上所述,我觉得空间朋友圈的动态在吐槽遭遇的一些事情也是如此,最常见的有发朋友圈的冲动,拍照的冲动,分享的冲动,都是为了获得一致性去注册到符号系统的行为,当然可能还有更复杂的)
文学家可以很好的利用语词缝隙来把握不同的沮丧,但是普通人没有这种能力只有有一个轮廓统一叫做沮丧,但是应该去掀开看到内在结构。
在精神分析看来开心也有病理的,会死人的癫狂的也有正常的。精神分析是纵向分析的,是相当于梳理的,分级的横截面看法是不行的。癔症化表述和自己的第一人称体验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次报告可以说谎的,但是情绪主义在预设一个不会说谎的第一人称体验
现代人情绪本身是意识形态,内在的压抑机制,内在于语用学的实践的和语言体系中的,听到电视笑声会开心就是这个机制在判断:有没有让我足够开心的要素(惬意娱乐,无工作,拿着零食躺在沙发,电视📺要素集齐),然后就可以让身体做出反应,分泌要素制造开心。
情绪本身是一种神经症,现代人标配的,只要外在123条件满足就会有这种情绪,然后符号学的那层皮强行冲上来直接让你认定开心,还会调用第一人称语词,不能被停止的事自动运行的,被一只监视下的运行,只要在语言系统中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异化机制,人就是一种机器。本身都是病理化的神经症。但是在当代消费主义下的文化商人产品中交往的礼仪中,通通都充斥着这种单色PPt操作:比如坐过山车好像就开心(1.花了钱,jk小姐姐,刺激,危险感)比如电影里:钱,美色,冒险,刺激→happyending,格式塔每一个都不能缺掉,本来是结构化动态过程,但是ppt就出现了就变成单色。按道理你就该开心了。
→这就是单向度的人,整个人处在被完全确证不停肯定的状态,爱欲结构也是被意识形态刻画和控制的。看电影如果不反思就会被刻画在机制里,比如葬礼要素集齐了一定就要哭,痛苦本身也不能被当做实体性的东西。
“这枷锁太沉重,以至于我根本意识不到”
(最近我发现了好的笑感的产生都是来自于一种锻炼,各种符号化的短路)
应该去掌握主义主义结构和分析方法,去应对现实,不是一个哲学活动,不能直接把ismism作为ppt甩在一个人脸上。
主义主义的256行动姿态都是幸存下来的,适应了整个符号学系统的。最后会告诉我们如何失败,如何没有办法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