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成都老官山汉墓竹简《天回医简》读书心得 ——《天回医简》扁鹊医学辨治体系

2023-10-06 10:37 作者:acu-doctor  | 我要投稿

《天回医简》的发现始末,也就是扁鹊医学的一个源流;第二是扁鹊医学的辨治方法,包括重神色、调气血、别脏腑、燮阴阳、断逆顺、绝死生;第三是扁鹊医学的四大体系:脉书、五色、针砭、汤剂;第四是《天回医简-脉书》的经络体系;第五是扁鹊医学组方的一个思路。

先说一下《天回医简》的发现始末在二零一二年七月到二零一三年八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州文物考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古墓(当地俗称老官山),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发现。在这四座古墓当中呢,最可观的是发现了是一千余只医简和经脉漆人,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因为我们有句俗话叫“十汉九空”。汉代的古墓,由于盗墓非常的猖獗,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很少,即使留下来的东西能够发现文字,记载的医书的又少,在发现的医书里面能够发现医术的那就是少之又少,所以说能够发现一千余医简,两万多字的医书,这个是不得了的事情,是一个很伟大的考古发现。更可观的是这些医简的内容恰好和我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内容密切相关,几乎完全符合。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个图片,是在成都的一个考古地点当时的现场。当时这些竹简全部是泡在水里面的,然后在考古的时候要慢慢的把这些水抽掉之后,才能露出竹简,最后这些竹简都是零散的在地上。巧合的是这些竹简,在埋在地下之前就受到了一定的划痕,根据这些背面的划痕就恰好能够拼出竹简的顺序,这是巧合也是机缘。这个是一个其中的一个图片,这是竹简。敝昔曰:“人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朝于气”,敝昔就是扁鹊的古代的一个写法,为什么敝昔就是扁鹊这个有文物的专家去考证。我们要学习的是相关的内容,历史上记载的扁鹊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竹简记的是扁鹊和参公的医学流派,我们看看史记里面记载扁鹊的内容。《史记》说: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然后就讲了扁鹊遇到长桑君这样的一个老师,扁鹊对待他非常的尊敬,跟他学习医术,最后把他的脏腑、经络、诊脉都学到了手,然后就开始行医的一个故事。《史记》里面记载: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淳于意,单名一个意字。小时候他就挺喜欢医书,后来就跟着同郡,公乘阳庆的人学习。公乘阳庆有七十多岁了,他说他有扁鹊的,黄帝的这些书是他老师传给他的,这些书包括五色诊病能够断人生死,还有中药书。然后他跟着他学了三年,然后看病,但是有意思的是,淳于意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医为家,或不为人治病。我们看看这个古书,我们参考的是《天回医简》书迹留真,其实这本书是一本书法著作,是给我们展示书法内容的,因为《天回医简》完整的内容,到现在还没有公布,我们只能从网络上去找到它的一些东西,看到的这些线索,就足够我们去很好的学习研究。据说今年年底,《天回医简》全部内容会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大家关注。

《天回医简》为什么要提到扁鹊呢?因为商朝是崇尚一个鸟图腾的民族,《诗经》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实医学在古代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国家的核心技术,不亚于现在我们的核导弹技术,5G技术。它是有朝廷认定,必须由医官传授,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当然说那个时候也有民间的医师,包括巫师,但是那些按现在的说法叫“非法行医”。它是有专门的有医师证的人来行医的,有个相当于医师执照的人,他们叫医官。汉代《天回医简》的墓主人是一个医官,他是一个官员,他有那么大的墓葬,普通人不能够行医,如果行的话是非法的,但是他有民间医术,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现在要思考一个问题,都说扁鹊,你看这些汉墓的图都是一只鸟,这个鸟是扁鹊穿的衣服,是只有扁鹊穿这个衣服就医官穿这个衣服,还是说当时只要是商朝的遗民都穿这个衣服?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问题。看看这个淳于意,说这个淳于意“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医为家,不为人治病”就是他的职业干别的,医学只是他的一个辅助,就跟张仲景是长沙太守一样。“病家多怨者”的意思就是你会医术,然后人家有病找你,看完了之后,你又老不在家,叫行游诸侯,就是你老不出诊,这个事情就很麻烦,所以,淳于意在当时呢就遭到了很多的投诉,你就老找他会医术找他看病,完了他又老不在,结果他就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个医官,之后他就被抓起来了,后来就说要到西安去判刑,后来他的闺女救了他。皇上派人,就去去审讯他,就说看看他到底是非法行医还是有执照,那个时候怎么审呢?他不是咱们先盖印章哦,就首先要看你有没有师承,说你都有什么医术啊?能治什么病啊?你有没有学医术啊?你从哪里学的?你几岁的时候开始学,你治好过什么样的病没有?你治的病人是哪里的人?叫什么名字他是什么病?症状是什么?你都得说出来,淳于意呢,相当一个人审讯他,人家就看他是不是非法行医,而好多人都投诉他呀,然后他还因为给抓起来,淳于意就说我小的时候喜欢医术,后来拜公乘阳庆学习,公乘阳庆说了你以前的那些东西,都不太对,说我这里有传了有扁鹊黄帝的医术,脉书五色诊病可以决生死,还有一些方剂的书,特别的好,我们家生活无忧,我这个人喜欢做好事,我想把这些书都传授给你。淳于意说,那真是太好了,然后他就跟着公乘阳庆学习了脉书五色诊断。还有一些其他的医术奇咳术,药食,接阴阳,这些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这个正骨、砭石,刮痧,学了一年多,后来再治的话效果就挺好了,这么一个故事。《史记》里面就记载了淳于意,跟着公孙阳庆学的时候,传的就是扁鹊的医学,当然他平常小时候自己也读一些医书,所以他还综合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关键是这个扁鹊的这个事情,我们看一个在东汉时期的一个古墓,现在应该是放在孔庙里面。你看他画的一个图,其实我们这边看有点模糊,靠近了之后是这样,扁鹊给人扎针,头上扎了四针,胳膊上扎了四五针,手腕上扎了四五针,很明显的这是在扎针灸,小孩都在看着呢,也许是偏头痛,也许是其他的疾病。我们再看看扁鹊穿的衣服,这样的像羽毛一样像坎肩,我们看看有意思的,我们看看这个印第安人穿的这个服装。说这个具有一些史学家考证,可能是殷商的后代。所谓印第安,就是殷商的后代。它的这个鸟毛,穿的这个坎肩,还有这个尾巴,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很可能扁鹊穿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服装。可能就是一种服装,我们现在是穿白大褂行医,那个时候有可能他就是穿这么衣服,让人便于识别。但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大家可以进一步学习考证。扁鹊医学源流,最主要是淳于意,审讯官说淳于意你传了哪些徒弟?淳于意说我的徒弟有这些人,宋邑跟着我学五诊,像高期王禹跟着我学经脉,冯信跟着我学按,按法、按摩逆顺论药法和五味齐汤法,还有杜信跟着我学脉,经络,学了两年,还有唐安跟着我学上下经,正骨,但是他没学完,就被齐王召为太医了。公乘阳庆说他家里传的是扁鹊和黄帝的医书。,这些医术包括脉书五色诊病药学。他传给淳于意,他小的时候就喜欢学医学,其他的乡邻长辈那里还学了一些其他的因素,包括奇咳术,阴阳就我们说的现在刮痧,拔罐,正骨,就学了一些其他的,教了这么多的徒弟,包括宋邑的诊断学,有些徒弟他是因材施教,你想学什么他就教什么。王宇学了这些针灸学诊断学,杜信学了经脉诊断,唐安没学完,但是他学了什么呢,诊断经络五运六气啊,冯信学了正骨诊断中药方剂,你看这些徒弟,大家上面徒弟都没学方剂,所以我觉得冯信很有可能是破解《天回医简》墓主人的一个关键线索。他是个马倌,《天回医简》为什么后来又聊马术,他本来是一个马倌。后来他跟着学医,他写下了这些书,但是我们《天回医简》我们会看到它,实际上是应该是专门找了一个写手,字写得好的人,抄了一遍的。,王莽乱政的那个时期,这个地方郡主,就是这个地方长官,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广招天下人才,好多人都上这里来。但是冯信呢,他当时这个地方郡主也想找冯信,冯信呢说自己眼睛不太好有青光眼,然后就没有去。但是他的真实原因,是觉得因为当时这个郡主啊他成不了大气,他当时看好刘秀。《天回医简》他学术特色包括通气、守神、犮理。,顺势而为的医学道理叫犮理。通气呢敝昔曰:“人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朝于气”,我们考古的人员把这个竹简。九窍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还有前后阴,叫九窍,十二节是什么呢?是我们大关节,经络的大关节,可以代指经络我们的肩、肘、腕、髋、膝、踝一共六个,左右对称一共有十二节,皆朝于氣。这个氣是米字旁,气的写法有三种,一种是米字旁的气,一种就是咱们空气的气,还有一种呢就像写一个五字一样底下三点水,这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氣,尤其是在道医里面,主要是指水谷之气,五谷之气,人的经脉,五脏、九窍皆朝于气,谷气就像潮水的源头一样,能通过饮食喝水,我们说的这个食入于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饮食水谷之气是真正起源,比如说我们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中焦。中焦之气都是来自于五谷,人的饮食。《天回医简-犮理篇》,讲神人有五死,一曰形死,二曰气死,三曰心死,那就五谷之气绝形就是深刻而是叫形式,当然也包括你这个刑法反正深刻啊。心死脉不跳了。四曰志死,相当于我们现在植物人。五曰神死,那就是最后就消亡了。因为古代的文化它是这样的,那么这个犮理呢犮是顺势,机之发势你那开关,向弓箭拉紧拉着要射的那个状态,针灸之道,你要守气,要专注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古代,说这个理,理和术还有数,其实它们是可以通用的,什么什么之类,什么什么之术,还有什么之数啊,都是通用的一个词。我们看,犮理篇讲这个医理,讲这个势和机,尤其是针灸,文字说脉风者,其脉赤白说,风邪中于脉表现的症状就是这经络,一会白一会赤,其遇风寒不乐,卧则汗出,如此者阴阳之脉。则就说这个能感受风邪之后,就是我们比方说有种病叫雷诺症。这手指一会白一会红啊,这微循环不好啊这个这个能躺下就出汗,这种情况呢,要取阴阳之脉就扎针灸,阴阳之脉则扎针灸经络。腧不应脉,腧则盈癃不得出,宜除而已。说腧不应脉什么意思说的是,我们相当于静脉曲张,就是这个静脉曲长出现一团一团的鼓包,然后鼓起来怎么办呢?用针刺放血的方法。用针刺放血的时候把瘀血放出来。我们黄帝内经讲视腘之上下除其陈脉,就针刺放血。《天回医简》绝大部分内容就保存在灵枢经里面,《天回医简》比较精悍精辟一些,他是医经的那种,我们根据考古专家考证了,《灵枢经》和《素问》相当于医经的一个传,就是将来《易经》和《易传》的关系。《天回医简》叫医经,内经和素问就是问和灵枢经相当于《易传》。它是用来解释易经的,我们看到《素问》和《灵枢啊》都是一篇一篇的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每一篇讲述一两个道理,他特别像我们讲的综述,是对一条一句话的一个阐释,这些内容,经过系统的整理问答,以托名黄帝岐伯的一问一答的关系,最后整理成了《素问》和《灵枢》这本书。《灵枢》和《素问》是集合了之前的医学大成,但是是一种传,相当于解释的尝试的说明书讲的比较详细,但是《天回医简》比较简单,他就用一二三就比方说,敝昔曰“人有五脏九窍十二节皆朝于气”就这么一句,到内经里面那就得说好几篇文章,什么叫五脏啊?什么叫九窍啊?什么叫十二节啊?什么叫朝于气啊?这就得要搁到里面就得说四篇文章这句话,这就是天回医简和内经的关系。一个是前面一百五年到二百年前的医经,后面是解释。《天回医简》扁鹊辩治的方法有十八字。,这是我总结的重神色,调气血,别脏腑,燮阴阳。燮就是调理的意思,你看它是说话中间两边人都在发火就吵架,两个人都在吵架发火,中间有个人过来劝架,说两句就不打起来了,这就叫调和,燮阴阳,断逆顺,决生死。扁鹊见蔡桓公,都是君有疾在腠里,在肌肤,在血脉在骨髓。病入膏肓,我也治不了就走了,决生死我们现在流传的一本书叫《华氏中藏经》相传为华佗传授教授弟子的讲义,里面也是含了虚实、生死、逆顺,古人看病,都是能断逆顺,决生死。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该治不该治。我们看看重形色。 “女子其当得子而不成,脏寒热其面无色”,说女子,她应该怀孕,结果她又没怀成,而且怕冷怕热,这种情况下呢?你再看她脸色不太好,她其实可能就是气血不足。我们在看《脉书》上说,“赤乘黑不治以冬死”,说这个人的脸色呀,乍黑乍白,脸色泛红又泛黑,就跟那个尿毒症泛黑水乘火啊,这种情况下不好治,赶上冬天天冷阳气不足的季节,必定更加病情加重。那么还有一种呢,是什么情况下死呢,唇反,就是鼻唇沟都消失了,再一块去看脚跟呢,那个脚心,没有足弓啊,好像都是救不了的,即使是还没死他,也救不了的病。这都是重神色。在看逆顺五色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时候说学五色,脉诊,这就是讲这些东西逆顺五色脉精神,专门是目录,《天回医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目录项性的东西,很简单的东西,可能到年底能看到全书,我们看看《灵枢》里面对于《天回医简》扁鹊仓公的这个医学的一个系统的集大成的一个书,是诠释扁鹊仓公医学的书,总结汉以前经学体系的书。医经派和经方派,医经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讲针灸多。经方派像仲景医学,讲中药,讲方剂多。《黄帝内经》传承的是医理,它是讲的是扁鹊仓公医学的一个体系,集大成对于《天回医简》扁鹊仓公医学的一个诠释阐发的一个论文著作集,是《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一个特色,他们是论文著作集,也可以说是综述,不管是一问一答,还是什么篇就集合都是对之前的更简明扼要的医经的阐述。在《灵枢-五色》里面,因为手面管头,这里面我讲几个故事,一个是呢,我看一个病人。先说上面是吧,我看一个病人他脑门凹陷有一大坑,之后呢,我断定他就是很容易脑血栓,我劝他吃点调理的中药补气血他没吃,后来第二年脑血栓了,住院了,说很后悔没听。还有一个病人呢,这个鼻梁塌陷现深深的横纹,我断定她心气血不足,这个诊断方法是来自于这个我们首都国医名师的这个王鸿谟,他专门研究了这个传承五色诊法,就是看面诊,我让他去检查心脏,心梗可能做支架,然后跟我过来说我看准了,这个我们的傅彪演员在他去世前的一年,鼻根发青,后来傅彪死于肝癌,我有一次回老家,我看到我那个时候回村里的时候我爱人,都没让我进村,村里好多人都堵着,让我看病号脉,然后这个时候我正号脉呢,有一个小伙子开着摩托车都录下来了,说曹大夫你给我看一下,我说你不用下车了,你这个痔疮犯得更严重了,他说哎呀。你厉害了,你怎么知道我痔疮犯了跟我说,因为你这个颧骨这样红得发紫,就跟咱们说的那个叫就是那种更高远点那种事的法子,我说我们这个这个年代人一般没有这种脸,你这个地方大肠的地方红的发紫,你这不算痔疮才怪呢,唉,这就是大家可以去学习这种诊断的方法,望而知之者谓之神呐,我的老师国医大师孙光荣老师说,因为他是专门研究这个华氏中藏经的这个,就是色诊法很有一套,他说病人进入诊室的第一眼,你看他就应该在中医的诊断上得出百分之五的印证,就是看一眼。他的神色就应该判断出他的气血,疾病的一半就应该心里有数了,然后才是号脉呀问诊啊,然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啊,你必须练到这个功夫啊。这是那《天回医简》辩证了第二个呢,就是调气血。,刚才我们说这个女子不孕是气血不足,所以这个再看这一个竹简,顺应八风之犮骨肉之身,经脉之分,血气之输,故石之所宜。说这个,说这个风邪呀,八风他是怎么说的?扎针啊,在那个时代不像咱们扎得满身都是跟刺猬似的,他取穴非常的少,通常都在大关节附近取穴。而且你像黄帝内经汤,他说的穴位名字都很少,视腘窝之上下,在腘窝附近就是一个取穴的位置,适用望诊还用手去摸循经取穴啊,我们现在王居易医学派,我们护国市中医院的老师在传承王居易,去感受这个经穴判断大概位置。所以关节经脉穴位可以采用,不管是这个砭石,就是这个地方啊大关节什么八风之变骨肉这个燮变,燮就是变化的意思。燮骨肉之深,经脉之分,血气聚集的地方就是我们肘关节膝关节啊,这都是血气聚集的地方,这个是可以采用放血的治疗调血气,我们看别脏腑,《天回医简》有治六十病和齐汤法。这个齐啊,方剂的齐,通假字。有治心腹为病,此其在通天也,曰死病也即心痛,此皆在肠,是古代大肠,心肝肺,这个肠其实它是代指的脾胃,我们后来的仲景的太阴篇阳明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也是说的是胃肠病,所以这个肠古代就指胃肠,就是后来我们的阳明太阴,说这个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脾概念,肠心肝肺你看心肝肺,没说肾。谓之心腹病,这里面其实他就在别脏腑了,知道吗?你再看看,说说丹参这个事呢是说这个浸通参,浸入渗透。丹参主胸,沙参主腹苦参主胁玄参主肠,茈参主心。茈也通假,念紫的时候比如紫参,念茈的时候比如山慈菇,这个茈后来变音变成了ci和cai,古代这个字啊,他没那么多,最开始这个发明文字的时候结绳记事,仓颉结绳记事,后来慢慢的有了四百多个字,很多字呀,大家理解这个概念啊,就是字,文字是记录语言发音的一个工具,就是你不要看这个形声字这个字怎么写。那当然是一方面,你把这个音读出来,音读出来他就是他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他我们现在还经常写错别字呢,更别说古人在当时他就借用,他不会写那个字,没有那个发明那个字,他只能用这个表达音,我们看山海经的时候拿这种事就太多太多了,他不但会借字借音还会借用韵,就古代他没有拼音,他会用那个切切,比方说这个福字,比如说百日,比方说一个字应该念bi,打个比方,但他没有那个壁字,他怎么办呢?他就写百日,取百的b,日的i,百日币,就本来打个比方啊,假如你在看山海经的话,你就会看到福之bi。这是别脏腑,这燮阴阳,我们看《天回医简》很有意思,你看看他这个经络图,他经络图比较粗糙,他这个跟任脉似的是不是?这跟带脉似的,这跟阳明胃经似的,又画了很多简单。后面当然还有,对这个画的比较简单,在这个天回医简这个时代呀,十二经络啊,还是向心性的,流注还没有形成。这个十二经络流注,说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十二经络循环无端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三个循环,还没有形成这种阴阳之间的如环无端的经络理论。经络理论啊,它其实不止一家,有向心性的有离心性的,有十二经脉如环无端的,我们现在都统一,但在汉代初年的时候没有统一,它有至少有七家不同的经络学说,包括我们长沙马王堆的这个足臂十一脉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为,这个就是手厥阴心包和手少阴心经还没统一呢。燮阴阳这个漆人上啊,有很多孔吧,像在大关节附近有孔,他取穴吧,没有说扎的满身像那个宋朝铜人那样全身都是穴位,他只是在大关节附近有穴位有孔就表明这个时候还比较简单,他有阴经前面,外面阳经,这是阳明经。燮阴阳取阴阳之脉者,如此者阴阳之脉者,就是调阴阳在这个里面指的就是调经络。断逆顺,我们看看这个《天回医简》人一呼一吸脉四动,就是呼吸一次脉跳4次,这样是正常的四澶啥意思?就是脉像的那个水呀,就是那个水很平静不起什么波澜了,这种叫澶,迟缓就很微弱了,这有什么呢?四澶着他就是,就跟咱们现在也有经常用这种符号,做这个四澶就是水脉跳微弱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代表什么呢?代表多血,澶者多血。四澶,澶者多血。人一息脉一动曰少气,这个少气就是很严重的啦,那你呼吸一下脉搏就跳一下,那你心率才二十多次,是不是?你快的话心率三十多次,反正你一呼吸一下心率二三十,那就很危险了,这个书里面你看啊,马尤,就类似我们说马刀侠瘿,就像长一个臃肿瘤子似的,长在那个腋窝里面。内溃死,外汇不死,毒都流里面去了,他能活吗?有一次我见到一个病人啊,他这个我遇到过两个脑袋上长脓包的,其中有一个我给他切开了,切开了之后把脓出来恢复的挺好,也不发烧了,还有一个呢,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很危重了,后来我你看他脑袋上的脓包,我就想一看她脸色就活不成了,虽然我也给他切开了,但是他病情太重,你不切吧,他肯定是脓毒内陷,切了他也来不及了,那心率啊什么这个电解质呀,心衰呼衰都已经很重了,就是当天就没治过来。这个脓毒内陷五脏死,如果往外流出来切开排脓,可以活。你看治疗的时机了。决死生,人四息脉一动,曰儛,呼吸四下脉跳一下,按照我们现在比心脏异搏还差,就是这脉都没什么跳了,心电图监测那都快快成直线了,死。

人一息脉五动曰暴,暴者夺精,就是心跳太快。石疽,它这个古代砭石,这个长了一个石疽,大上砭,这个调神当然了,这个能好,就刚开始长的时候你用砭石治疗能好。必已就能好,这个必,其实这个也是,他虽然是念齐啊,就跟那个咱们那个女生古代是在头发上那个尖尖的那个东西。就是说刚开始要早治还能全神,然后呢,其次你把它切开排脓把脓血分开,也可以治。其下脓十一活,就是说烂成那样的话,在古代啊,就跟关公刮骨疗伤那个事,是古代的脓里面十个人能活一个就不错了,那个脓不去更麻烦了,就这意思。这是我们《天回医简》的目录,脉书上下经,逆顺五色脉脏验精神、犮理,顺势而知积,刺数,数是理,数学的数和理数和理是一个意思,他这个就是可以来回颠倒,说犮数刺理,还有武术的术,都是讲的这个医理。治六十病和齐汤法,这个齐通汤药,齐有调和的意思。疗马术是因为刚才我们说了,这个冯信啊,他不是从那个淳于意那里学,学的东西可多了,关键原来他就是一个马倌。管马的官员,但他的马官还挺大的,就军马,因为古代马都是军马,战略物资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坦克部队了,就是军马的话那是很厉害的一个职务,并不是说弼马温,但后来又跟着这个冯信跟着这个,淳于意,这个书很可能后面还得专家进一步考证,很可能这书啊就是冯信写的,他自己从淳于意那里去学了这么多东西,完了自己把这个他自己是马倌,又写进去,就这个书的内容很可能就是冯信写的,但是这个书是不是冯信传下来的呢?就是他书写的呢不是这个字啊,写的非常的刚才我们看那些几个竹简写的非常的好,他很可能是其他的医官抄书,找了一个是毛笔字写得好的人,把冯信这本书给抄录了一遍,然后随葬的时候埋到老官山了,就这个意思,五色汤剂针灸啊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个。这个汉志里面说医经者,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这个是啥意思?说伊尹汤液本草,伊尹他原本不是个厨师吗?就是医经这一派的人呢,他喜欢治未病,,就是你有点什么事我从你脸上看就看出来了,完了之后呢?我弄点针灸给你调一调,不行再给你做做食疗,就跟伊尹汤液似的,给你看看弄点中药,桂皮桂圆姜大枣,看怎么样给你熬点。膳食疗补的方法,把你已经失去平衡的阴阳调理到齐平的状态,这就是医经派的一个特色。他们做这个汤药啊,喜欢把汤药都先调好,就跟我们现在说的成药一样,当然他可能也不容易,他处存在一定的坛子里密封也不容易坏。反正他就先放那完了之后,你要哪个地方阴阳气血表里不合啊,它就像成药一样给你喝点这个喝点那个,嗯,这就是医经派的特色。经方派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是治病,病已成而治之。医经派是病刚见苗头还没,怎么着他就先给你调好了,叫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这是医经派的特色。经方派就是你现在是什么病?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现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的身体的寒热温凉,阴阳表里出现了什么问题?我用寒治寒,用热治热还是用寒去热,用热去寒那都是解决现在的问题,就是你过来我给你看病,这就是经方的一个特点,通过中药来通地解决,使你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不管是寒是热。所以说医经派和经方派的一个特点不一样。那么张仲景啊,其实伤寒杂病论,以经方派为主,同时采纳了一部分,医经派的方剂,尤其是在少阴篇里面什么黄连阿胶啊,就那些调补的方子,基本上都是医经派融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伤寒杂病论,真正治病的那些什么时候大承气汤那绝对就是经方派的,你想你不可能没事有事没事你喝点大承气汤是吧,大黄那能长期喝吗?是吧?但是你有一些调和的那种什么阿胶啊,什么鸡子黄啊,就那些可以经常调理调理,那属于医经派的内容,后来都融合到一起了。解读几个很有意思的,这个《天回医简》的方剂。

第一个我们看一下理血的方子,我们看看这个《天回医简》理血方,他就六十病,和齐六十种病,这里面还包括消渴病,很有意思,我们现在学消渴病,我们说消渴病首载于内经,内经里面说这个是高粱厚味,消瘅消渴,可在比他早一百五至二百年前的《天回医简》里面,就有治消渴病方,而且有六首治消渴病,分什么寒水石啊,什么桂枝啊,寒热并用等等。治血暴发者,屑就是把它弄碎了,削成片也好,碾成碎了也好,屑什么呢,治血暴发流鼻血,尿血,便血,吐血,都是血暴发,用什么药呢?把这个土瓜就长这个样子。那个时候的土瓜就是这个,《天回医简》出土在成都,重庆,云南,贵州那一段,土瓜就是这个东西,我们南方叫凉薯,就湖南那一带叫凉薯,吃起来跟水萝卜似的挺甜的,但是纤维比萝卜粗的多啊。苦瓜两千克,你说两斤也好,两个也好。牡蒙,神农本草经讲了我们是什么呢?就是紫参就是这个东西,只是你看的紫色的是不是?长了一个蓝色的还是紫色的?神农本草经里面啊,说这个紫参,又名牡蒙,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现名。我们现在这个现在啊,这个是我加进去了,现在这个也叫石见穿,它长在石头和土块的那种地方,石见穿,通因通用通经活血,这是我加进去的,这是神农本草经里面的通九窍,利大小便。一名,另一种名称叫牡蒙。味苦辛,性平归肝脾经。生山谷。就这个东西,土瓜就这两个药自身这个菌圭,桂枝的桂,菌圭就是肉桂就是上等的肉桂,油性成分比较大的肉桂,菌圭也叫野生的桂皮,神农本草经说其味辛啊,这个无毒啊,说了一大堆。取一龠是啥呢?这个是楚国范围比较大,就是包括现在的四川那一边那一片。龠就是六孔的乐器,古代的一个乐器,他是用这个乐器做成了这样的一个量器,这是出土的一个龠,跟小量杯似的。这几样都给它打成粉屑,把这个土瓜晒干了给弄成粉,这个土瓜二分,这个紫参和菌圭取这么一龠,其实就相当于咱们的一大勺。然后用这个温美酒半升送服,送这个药粉吃,温酒送服。古代医生啊,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吃早餐奶,二百四十毫升左右吧一升,半升就一百多毫升,用一百毫升的美酒送服这些药粉,然后暮毋食,就是黄昏的时候,晚饭前不吃饭的时候吃。旦饮之,一天喝一次,晚饭的时候喝,晚上不吃饭,黄昏的时候喝,用美酒一百多毫升,然后用这个打成粉冲着喝,然后就是喝五天这病就好了,比如说你老流鼻血,痔疮出血,你就用这个偏方,喝五天就能好。禁是什么意思呢?禁就是处方的意思,古代分禁方与非禁方,就像现在的处方和非处方,凡是禁方必须要有医师证的人才能够去处方。那什么是非处方呢?比方说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那好多药就是非处方,就王公贵人自己看着翻书抓药的,这就是非处方。古代的处方药,都写一个禁字,没有医师证没有师传,绝对不能泄露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会出事,一是会出事,但是你这个处方药吗?他是治病的,你这个流鼻血也好吐血也好,你没有医师证,你能给人看吗?就这意思。禁就是秘方,处方有医师证,有师传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就刚才我们讲淳于意,嗯因为它看病老不在那地方呆着,会看病又不老在那坐诊,之后招致大量的投诉,最后被人给抓起来了,然后人家审讯官问他,师承哪从哪学的读过什么书?看过什么病都叫什么名字,疗效如何,还有你传的哪些徒弟?完了之后一样一样的都得答上来,一样答不上来你这就是非法行医,这就很麻烦。

你们再看一个鲤鱼阿胶汤排脓剂,这是我取的名字,原方没有取名字,人家缘分都是叫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他没有说是什么什么汤,完了之后人家就说你有这个病就拿这个熬着喝,我是为了大家记忆方便。这都我写的清脓剂,鲤鱼阿胶汤,治腹后膏成脓者,那个脂肪化脓了。古代这个两条腿的动物人的叫膏,四条腿的动物像猪啊,牛啊羊啊叫脂,在那个时候是分开的,治腹后膏成脓,那不就腰部化脓,我前段时间。有一个腰部化脓的病人,那个身体虚脱的站都站不住了,老到下午就低烧,刚从ICU出来又要住院,家里还没钱吃低保,后来我就给他开了点中药,喝了三天,好了。就是因为从这里去汲取智慧,治腹后膏成脓者,取鲤鱼长一尺者,在这个汉代一尺相当于二十四厘米,咱们现在三十三厘米。鲤鱼一尺者两枚,胶一斤,什么胶他没说。阿胶也好,驴皮胶和牛皮胶也好,凡是胶。古代用牛是不太可能,古代牛是很贵重的一个生产工具,肯定舍不得。至于说是用什么动物做的就没写,胶一斤水一斗其实就是,对咱们来讲现在用的话就用阿胶没问题,两条阿胶一斤水一斗煮,开锅之后再煮一遍,然后给他拿盖子盖上,然后再放到什么地方呢,就是那种阴凉阴凉的地方啊,就比如说山洞那种阴凉的地方,你看弄好了之后放在阴凉干燥处,不容易变坏呀,是不是?你跟那个酒是得酿好了之后放到房山,就房山的乳花洞里面有很多存酒的地方对吧?这个放到阴凉的地方隐蔽之。就他就是喝的时候你把那个滤一下再喝。

这个咱们再看一个石脂八风散,去风剂,我也取了一个名,他们上面没有名,石脂八风散治风病,风湿关节炎啊,风痛啊,因为这个天回医简啊,他有一句话风为百病之长,还真有这句话,风病用什么呢?用石脂,分赤石脂和白石脂都有,石脂七分,蜀椒四川蜀地的辣椒,青椒,花椒,用蜀椒五分,防风,细辛四分。厚柎,文献研究专家张志军说厚朴的干燥的幼果叫柎,厚朴子五分。陈茱萸,我们有陈皮,就晒干的茱萸一分,这都通假字。圭,通桂枝十分姜六分,皆治合,可以做成丸药来吃就行了,这是祛风剂。

看看他的治癣的外用方白芷醋酊剂,昨天我来一个病人,我就把这个方子,我就开了个白芷让他用白醋泡,他那个足癣我让他用了一两五十克白芷,让她用白醋泡泡,十天之后拿那个药汁抹那个足癣,效果怎么样过些天才知道。因为昨天刚给他开的就从这里照这个方子给他开,白芷治癣。本草纲目说它活血去风湿,生肌止痛,活血消肿排脓这是本草纲目说白芷的功效,这个取白芷用美酸制之,酸就是醋的意思,美酸我理解就是白醋,咱们俗话说一白遮百丑,那个黑醋肯定看起来不好看,白醋肯定看起来漂亮。以美酸治之十余日,二十天。取以湿之就是拿这个药汁抹,已试行,就说这个方子我试过了。就他这个记方书这个人告诉你这个是个验方,我试过这个方子。都昌跳青方,这个方子啊,是我从都昌这个地方的一个叫跳青的人那里学到的方就是这个意思,唉,挺有意思,你看看这个字多有意思。是吧,治癣取白芷美醋泡十天然后治疗我已经试过了,从人家那里学来的,这字写的多漂亮啊。

咱再看看五参清营汤,我取个名为什么这么取呢?他就都是说的参啊,当然他不是说都用啊,你看看他怎么说的。他这个有一篇文献就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论文,说这个因为这个文献到现在还没有全部公布,我们就看到一本天回医简书迹留真是为了学书法,出版了这么一个小册子,但是那个中国知网上的文献里面能看到其他的一些文字,成都中医药大学里面。应该是童先生的博士论文里面,他们是课题组的人,就是有一些就是扫成pdf了,我们就可以学习一下,他说这个治心腹为病,使其在通天也。心肝肺之间啊,人谓之心腹痛,然后后面说丹参主胸,沙参主腹苦参主胁玄参主肠,茈参主心,芍药主少腹。病所在即倍其药,日服之,你看这个,斜就给他弄碎。宋代的太平和剂局他为了节省药材,把好多药都做成成药打成粉,然后碾成粉做成成药。夕时黄昏的时候吃,以一刀圭古代那个钱币吗?一刀圭差不多一两左右了吧,一刀圭为后饭。丹参主胸,沙参主腹,苦参他接起来了,苦参主胁,玄参主肠,紫参主心,芍药主少腹,病所在即加倍。少腹痛,小建中汤里面芍药多。服之百日,多吃一段时间,讲疗程似的。方书上说吃这个药得吃一百天,我也就是写书这个人,说我试验了一下还挺管用,吃了二十天就好了。你看多有意思讲得这么清楚。所以说我们再回头看看,从那个审讯官把这个淳于意抓起来审讯的时候,他说,我去学教了这些徒弟,你看了没有?你从它里面咱学啥?咱主要是从这文章不是看他教的什么徒弟,这只是一方面是要看他到底会什么。就是师傅呀会什么,他会有一缸水,他不成教徒弟一碗水,是不是他教的徒弟这么多学的东西都不一样,说明淳于意中医技术太全面了。他既会经脉,然后他从那个公乘阳庆学了黄帝的医书,完了之后再结合自己从别的地方学到的一些技术,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全面的全科医学技术,所以他又会经脉又会砭石刺血疗法,又会这个艾灸,又会按摩正骨,又会断生死,又会和汤药,还会中药,有经书又会诊断,你看他这个技术非常全面,每个学生都学什么因材施教,你想学什么我就教什么。嗯,你看这个天回医简的内容是吧。碧玺曰人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朝于气,其它看的不太清楚,但我们参考的书啊就是这个天回医简书迹留真,这是出版的,就是能用来学习书法的,人家这个字写得确实漂亮,这个字处于楷书隶书和这个篆书这个交界变化的交界的地方写的,他是找了一个书法写得好的人,抄了这么一部书。而这个墓的主人,他肯定是也是一个医官,但他是不是临床医生啊,不太清楚,但他喜欢医学,类似于像我们比如说,我们现在卫健委等领导也有从我们医院临床出身去担任这个领导的,他喜欢医书。墓葬的时候呢,他就把这个书随葬,但这书是不是他写的不一定,他找人抄了一遍原文原著很可能就是冯信,因为这个书里面有疗马术。冯信当年是马倌,又从淳于意那里学这么多的医术。古代人称王的都是刘邦的后人,就是子孙后代才能称王,其他的都可以封侯,可以封相。但是不能称王,称王的必须在当时也可以通过赐姓的方式是刘邦的后代,他派冯信来进修,你看王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长就是地方长官,地方的官员,地方的官员派遣,太仓马长。这个管马的官员冯信,来进修学习医术。淳于意就教他了,按法按摩正骨,逆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里面别人都没教,冯信就教了。冯信原来还是个管马的官员,后面还有疗马书,你说这个是不是很有可能就是冯信写的,要不就冯信的徒弟这个找了个书法好的,把他书给抄写了一遍,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的馈赠啊,今天的课呢就讲到这里。


成都老官山汉墓竹简《天回医简》读书心得 ——《天回医简》扁鹊医学辨治体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