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人与海》观后感---(通核)外国文学经典导读作业 华中师范大学

2023-01-31 16:11 作者:木子石页哒  | 我要投稿


(仅作资料备份,适当借鉴,不要照搬)


在正式开始分享我对《老人与海》这本书的感悟之前,我想简单的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作者的了解。一方面,在阅读前通过了解作者的履历,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会推测作者写这部作品时的心理与情感,另一方面,通过作者写这部作品时的时代背景,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作品的内涵。

《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the lost generation”即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他参与过一战,其作品反战色彩较为浓厚。另外,他平常喜欢打猎,并且他写作的房间摆满了打猎的战利品,因此其作品中通常有着一种蛮荒、野性的魅力。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在老人远洋捕鱼的过程,经常会流露出强壮、野性的氛围。海明威可以说是硬汉的代表,而在《老人与海》,老人可以说将硬汉形象生动的刻画出来。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老渔夫桑提亚哥准备捕鱼,捕捉大马林鱼,返程的全过程,故事线非常简单直白,甚至乍一看有些简陋与单调。故事主要集中在老人与大马林鱼长时间的对峙以及返程途中面对鲨鱼群的勇敢战斗这两个方面。

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中一些内容的感悟与思索,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与观点。

在这个故事当中,老人身处的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时代,已经有了电报、电台等等工业社会的产物,从故事开头老人与孩子讨论棒球球队以及后续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在生产力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老人作为采用传统方法捕鱼的一员,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现实。虽然他仍然受到孩子的尊重,但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已经逐渐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强健体魄,被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所轻视。但是,老人的能力虽然丧失了很多,他的精神却在这种岁月的锤炼当中获得了升华。在小说前半段有对老人外貌的简略描写,虽然身体枯萎,但是他的眼睛却像海洋那般湛蓝而深邃,在小说中,也数次描写老人坚毅的眼神,这不仅是老人面对命运与生活的战斗,也映射出身处旧时代之人面对自己逐渐被抛弃的现状做出的呐喊,这是不甘于被锈蚀的呐喊。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爱因斯坦那张照片,同样的蓬头垛面,同样的年迈,却有着似乎能洞察一切的眼神。

老人身处的环境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从远离岸边的那一刻,他就要背负着捕获不到任何鱼或者直面恶劣天气的风险,另外,他要在未来不知道多长的时间内浸没在孤独中。老人的小船在海平面之上,他能看到的只是海平面之上的部分,相当于他只能获悉这个世界的一半,甚至这一半都是不完整的。而这个世界的另一半———海平面之下黑暗、未知的海洋,老人不能明确的获悉,仅能凭借着自己漫长捕鱼岁月的经验来猜测部分的信息。在脑海中构建这么一副图画:画面上方一条泾渭分明的线,线的上方是一条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船,而线的下方是黑色,浓稠、清晰的黑色。当你身临其境,当你在那条船上,你会如何思索?我不清楚,我也许会无声的哭泣,也许会怀疑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人,也许会投入深海中一走了之。我认为,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一个是你不停汲取知识,但由于无限量地汲取知识而什么也做不到,在很多作品中都构建出这种情景,像是《电锯人》中的“万圣节”;而另一种,则是老人所处的环境:一无所知的海底,没有尽头的孤独,因为当你处于一个完全与之前的记忆所割裂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逐渐模糊化,身处庞大的空间,连时间的流逝也会逐渐淡忘。类似的情景例如《三体-死神永生》中的太空环境。

可是,老人却并没有在这种环境中走向疯狂或者崩溃。他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排解孤独。第一点,他选择了与自己沟通,与未知沟通。在这个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世界,老人频繁地自言自语,给自己加油鼓劲,开着自己的玩笑而不需要担心其他人;同时,他还和他的对手--马林鱼对话,夸赞它,咒骂它,想象它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实现自娱自乐,排解孤独与寂寥。而这也是老人自身性格与灵魂的具现化。第二点,老人的思维在不停的发散,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很多无用的想象方面,老人的思维经常会发生跳跃式的转变。在捕鱼过程中,他遇到了一只海鸟,一只柔弱的海鸟,他对这只海鸟表示担忧,他认为这样孱弱、娇嫩的生物,却要面对汹涌的海浪、肆虐的狂风,老人对其怀有怜悯的态度。老人或许是想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亦或是想到了之前一直跟着自己打鱼的孩子,他对于这只海鸟怀有着长辈对后辈的关怀。他的思维逐渐延伸;这只海鸟为什么会落到船上休息?是否遇到了老鹰?这只海鸟的未来又会如何?转念间,他又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行将就木的年纪,想到自己对峙中的猎物,再次投入到战斗中。可以说,老人利用这两种方式,将自己无法发泄的精力巧妙地排解出去,这是老人的习惯,也可以说是经年累月积攒下的经验。

从老人的想象与自言自语中,我发现老人非常的温柔。在出航前,老人会关心那位一直陪伴自己的孩子,担心他的前途,哪怕自己会忍受孤独,同时他也想向孩子证明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捕鱼的任务;老人将海洋视作赖以为生的母亲,对海洋充满敬畏,对其他生物报以敬畏,比如老人会对自己的猎物感到敬佩,敬佩它跟自己搏斗对峙如此长时间的强韧,敬佩它生于大自然的美丽,为与它搏斗的自己感到荣幸;老人会担忧、同情海鸟的未来,即使自己处于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局势。可以说,老人的硬汉形象之下是一颗温柔的坚韧的心。之前也说过,老人是硬汉形象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老人的“硬”,并不是身体的强韧,而是精神上的强大。老人其实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脆弱的:自己的身体机能已经不能让他完成特别繁重困难的劳动,在海洋上,他经常会念叨“如果那个孩子在身边就好了”,他也会本能性的在遇到困境时依赖别人。但是,他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能够忍受漫无止境的孤独,会与猎物做长时间的对峙与战斗,面对猎物被鲨鱼群争夺撕咬的绝望时刻,他能勇敢地拿起手边的一切东西:小刀、船桨、绳子。。。。保卫自己猎物,哪怕作用甚微。从细节方面,老人眼睛干涩充血也不会放松警惕,左手抽筋、被吊线割伤也不会放弃猎物。老人要证明自己依然有着捕捉大鱼的能力,同时,他要保护自己不愿臣服于现状、臣服于命运、臣服于岁月的尊严。温柔而又坚韧,平静而汹涌,老人如此,海洋亦如此。

海明威的作品以简练为特点,在读完全书后深有同感。的确,《老人与海》每一章节都非常短,而且非常地碎片化,时间轴被切割的支离破碎,小说呈现的仅仅是漫长捕鱼过程中的部分可以展现主人公特质的情景,仅仅是故事本身非常小的部分。但是,简练体现在语言而不是故事本身的细节。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老人的每一个动作,作者并没有遗漏,比如当老人左手割伤时,其一系列的处理手段作者都用短句来描述,将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律感,不绝的乏味。

老实说,我在第一次看《老人与海》时,在看前面老人与大鱼的对峙时感到有些无聊,因为捕鱼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无聊的过程,但看似平淡的故事表面,却涌动着汹涌的暗潮,每当大鱼要浮出水面时就会感到紧张,当大鱼又沉下去时,会随着感到沮丧与可惜,老人与海紧凑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故事前期的平淡感,同时使我逐渐地深入故事中。而惜字如金的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老人回程过程中与鲨鱼的搏斗场面。这部分不仅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展现老人不屈于困境最直接、最具有渲染力的情景。黑夜、鲨群、海洋,三者构成了老人整个捕鱼过程最后的困难,也是最难以逾越的困难。老人拿起手边的一切物品来阻止肆虐贪婪的鲨鱼,刀子没了,就用船桨;船桨断了,就用木板,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会用尽一切来战斗。黑夜散去,在疲惫的老人守护之下,留下的仅仅是一句残骸,不免让人感到惋惜。这时候在想起故事前期与中期大篇幅描写的与马林鱼的搏斗,落寞的氛围更重,同时,再回去看之前的过程,我发现,正是前面令人抓狂的漫长等待,最终捕获猎物后的喜悦,才使得最后与鲨鱼的搏斗显得如此疯狂,如此壮烈。

从捕鱼的结果上看,老人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很明显并没有。准备充分后远洋捕鱼,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内,耗费精力、体力,克服环境的恶劣、克服各种突发状况、克服漫漫长夜白日交替的孤独,最后得到的却仅是一副残骸,可以说是功亏一篑。对于战利品,老人仅仅享受了一小块。当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岸上,累到极限的他,却并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但是,老人输了吗?老人真的一无所得吗?老人被打败了吗?

“一个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被打败”,战无不胜的主人公,遇到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的完美人设,并不是最能打动人的。而《老人与海》中,老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代入我们自身的视角,我们发现老人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捕捉到大鱼会感到兴奋与快乐,猎物被鲨鱼掠夺会变得发怒,一无所获时会沮丧,感到孤独时会想要依赖。但是,这不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吗?我发现,老人的名字桑提亚哥在整个故事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在读完整个故事后甚至都想不起来,从这方面可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人物本身,而是其想要突出的精神特质,老人代表的是一个精神的集合体,是强韧人性的集合体。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真正的“人”,而在某种层面真正能够超脱、超越无垠的自然的不正是人的精神吗?在老人的梦中,那头目视远方的狮子经常会出现,在我的理解下,这不仅是象征了老人的尊严,同时也是老人逐渐被现实淹没却在梦中以一个傲视现实的形象出现以寻求安慰的映射。纵使被杀死,形神俱灭,但是只要你并没有被真正击败,你没有向命运、向困难妥协,你依然是胜者:击败的不是对手,而是过去的自己。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应该是《老人与海》想要呈现给我们的精神内核吧。

最后,向海明威先生致以最深的敬意,感谢你写作的这部作品。



《老人与海》观后感---(通核)外国文学经典导读作业 华中师范大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