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北游记(3):哈尔滨儿童公园

2022-08-26 00:59 作者:绿皮东风  | 我要投稿



有人可能会好奇:“儿童公园每个城市都有,你一个从上海来的火车迷,大学生,为什么要去拜访哈尔滨的儿童公园?”


因为它特殊 —— 哈尔滨儿童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的中东铁路苗圃。1953年,苗圃更名“南岗公园”。3年后的6月1日,哈尔滨儿童铁路在园内通车,“南岗公园”再次更名“哈尔滨儿童公园”。


7月16日,乘地铁来到哈尔滨南岗区的医大一院站。东大直街一侧,俄式风格的哈尔滨基督教堂巍然耸立。从大成街的斜坡走下,穿越米黄色的老公房后,就来到儿童公园入口处的“哈尔滨站”。与儿童铁路同龄的哈尔滨站,最初叫“莫斯科站”。1965年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来华访问时,“莫斯科站”临时更名为“金边站”,中南半岛的氛围吹入龙江。


(工人师傅给孩子们介绍第一代“少先号”蒸汽机车。这辆窄轨蒸汽机车是来自森工系统的“真家伙”;图源推特)


好景不长,风暴中的“莫斯科站”最终被接地气的“哈尔滨站”取代。80年代,哈尔滨儿童铁路增设外宾接待功能。外国友人和儿童铁路小服务员融洽相处的场景,成为难忘的回忆。


(外国友人与儿童铁路小服务员的合影;图源水印处)


“哈尔滨站”站台上耸立着少先队员雕像。站台一隅,白底红字的“哈尔滨站”站牌静静地看着两个男孩围着月台上的柱子追逐打闹。那里有堵水泥墙,墙上画着时钟,时针始终指向9点,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一直到天荒地老。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哈尔滨站”牌匾与少先队员雕塑)


下一站是“北京站”,我沿着窄轨走去。两侧的绿植在为公园增添景观的同时,也起到净化空气和遮阳的作用。


“哈尔滨站”距离“北京站”大约一公里。在树荫中穿行了十分钟,窄轨通入一座人造山洞。这是园方在1999年模仿京哈铁路山海关隧道修的迷你版本。隧道两侧,水泥墙上的青铜卡通浑如时空隧道的装饰,隐身黑暗。


(青铜浮雕之“大闹天宫”)


突然有工作人员提醒我离开轨道。很快,一辆小火车出现,仿古的蒸汽机车头牵引着橘色车厢,缓缓驶来又缓缓驶出视线。不远处岔道上,趴着一个披着蓝色篷布的大家伙,这是儿童铁路的老机车。


(儿童铁路岔道,已经和国铁一样采用电动搬岔)



(2007年的同一地点,彼时的岔道仍然是手动搬岔)


经过一段爬山虎覆盖的水泥墙,我们来到儿童铁路的起点 —— “北京站”。“北京站”附近有“儿铁记忆馆”,可惜闭门谢客,不对外开放了。


(气象万千的“北京站”)
(2007年的“北京站”,不得不说天气因素还是很重要的;图源推特)


继续往前,绕过儿童铁路的候车棚,我来到滨水步道。马家沟河在一边哗哗流淌,石底河床清晰可见,有点《小石潭记》的味道。这时候小火车绕园一圈回来了,在不远处的道口减速通过,停在“北京站”。


(休息中的小火车)



(2007年停在“北京站”的小火车,车尾有美铁的感觉;图源推特)


沿着窄轨,我走到小火车旁边,仔细看着这列全国独一无二的“专列”。虽然小火车已经更新好几代,但在电子游戏和网络媒体争夺未成年人注意力的时代,它试图向世人证明:童年不仅仅是“科学游戏”与“电脑儿童”,更应该是海阔天空和五彩斑斓的梦。


小火车发车点到了,我随着人流进入橘红的车厢。车内除去没有行李架外,其他摆设和国铁车厢基本相同。为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车窗上装上了金属横杆,打开车窗向外拍摄显然是不可能了。


(车厢内;小火车的车厢布置让我想起当年的许昌小火车)



(2007年的小火车车厢,更接近巴士风格)


那咱也不会闲着,我跟对面座位上一对爷孙聊起来。爷爷姓金,是哈尔滨本地人,带着孙子来体验小火车。从交谈中我得知老爷爷也是哈尔滨儿童铁路的老乘客:“当年票价才3分钱呢!”他感慨着,跟着偷笑道,“当然,很多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没有掏钱。”


(爷孙俩)


列车穿过树林,拉响汽笛驶入隧道。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铁轮轧过窄轨缝隙的“哐当”声,告诉我们旅程在继续。离开隧洞的小火车驶入弯道,通过“哈尔滨站”。少先队员的雕像、古朴的水泥站台和仿古小火车相互映衬,凸显出时代交汇。


小火车又一次回到“北京站”,出站后我继续沿着窄轨探访。一座废弃的信号灯矗立在树林中,它不再为列车指引方向,但是像动画片《天空之城》里的机器人那样,坚守自己的岗位。从这里看出去,不远处儿童乐园那里,老人家悠然自得地打着乒乓球,小朋友在一旁的大象滑梯跑上滑下,大家各有各的乐子。登上大象滑梯,我从顶端向底部滑下去,那种屁股向下飞出去的感觉,犹如穿越时空,回到童年。


(乒乓瞬间)



(快乐童年)


我喜欢这里。作为一名火车迷,我想对哈尔滨儿童铁路提些建议,供公园管理方和哈市相关部门参考,让儿童铁路继续跑下去。


哈尔滨儿童铁路能从众多“公园铁路”中脱颖而出,在于园方利用铁路载体,在儿童中培养“火车迷”,增进他们对铁路的乐趣和认知。


(上世纪80年代的儿童铁路小员工,摄于“哈尔滨站”;图源水印处)


在儿童铁路的发源地苏联,国家利用儿童铁路培育了一大批铁路人才,他们为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铁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当下俄罗斯的儿童铁路,作为俄联邦铁路的微缩版本,继续为普及俄罗斯孩子的铁路知识而存在。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的儿童铁路;图源推特)


儿童铁路中“儿童”二字更为关键。园方可以和国铁合作,开发出更具操作性,又不失童趣的车型。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空闲时间参与儿童铁路的管理、维护、乃至操作车辆,儿童铁路才可以名副其实。否则就像天津的著名小吃“狗不理包子”,名气挺大,但搞不好狗都不理了。


(个人觉得上世纪80年代的儿童铁路小火车车型,可以作为未来儿童铁路车辆的参考范本;图源推特)


东北游记(3):哈尔滨儿童公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