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宋校正医书局带你看《金匮要略》的前世今生

2021-12-28 10:20 作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我要投稿

你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金匮要略》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吗?

你知道《金匮要略》和《金匮玉涵经》有什么区别吗?

北宋《金匮》刚被王洙发现时的本子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本子主要有哪些区别?

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金匮要略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贾春华教授,为大家讲授《金匮要略》的序言《金匮要略方论序》,跟着孙奇、林亿了解《金匮要略》的前世今生。

《金匮要略方论序》是宋代高保衡、林亿、孙奇等人校订《金匮要略》时写的序,“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意思是宋代那会儿流传于世的是十卷《伤寒论》并且林亿他们还看到过,但是又怎么知道并说出张仲景写了十六卷呢?因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原序里面讲的很清楚,“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说的是只看到伤寒论,没有杂病部分,只有在诸家方里面可以找到一部分内容。诸家方是指宋代以前的一些医籍,比如《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等,特别是《脉经》记载的比较全面。

“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然后一个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发现了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包含杂病部分的内容,改变了以前只知伤寒,不见杂病的局面。这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不能不说王洙为仲景的学术流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发现,没有林亿等人校正整理,我们今天研究学习的金匮版本不可能是这个样子,很难说能有这么完整。王洙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如果说欧阳修大家一定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学语文课本里面还有他的《醉翁亭记》。王洙跟欧阳修不仅是同事,还一起合作过。根据史书记载,景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命令组织大臣校订皇宫里的藏书,当时任职史馆检讨的王洙和馆阁校勘的欧阳修就一起负责校正条目,讨论撰次。而且翰林学士不仅是官衔,也是学衔,可见王洙这个人的学问应该也不错。王洙看到的三卷内容是“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包括伤寒、杂病和妇人,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金匮要略》内容不太一样。

他拿到这本书之后又做了些什么呢?“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将书抄录后在士流这个圈子里面传阅,“士流”是古代的一个阶层,泛指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可见王洙抄录后,这本书的流传范围也不是很广泛。“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在这些士流里面,有人拿到这本书之后,看到表现出跟书上描述的病证相同的人,就照着书给别人开方子,而且效果还特别好。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这本书里面记载的方剂疗效十分神奇,而且还告诉我们怎么样来使用张仲景的方子。《伤寒论》通脉四逆汤方后注有言“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现今把这个称为“方证相对”或“方证相应”。“方证相对”就是对号入座,治病原本也就是对号入座,只是你怎么“对”的问题。想象一下你拿着入场券或者电影票去看剧看电影的情景,依据入场券电影票上写的第几排第几号找到你的座位,你所坐的位子,不一定是最佳的观赏位置。但是对你来说,这是你买票时能够选到的最好的位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买票的时候,你不仅要看票的价格,剩多少位置,还要考虑你能不能和朋友坐在一起,你们喜欢靠近过道还是中间等等。这张票指定的位置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持有的这张票,是你购票时的最佳选择。由此类比到看病选方上,买票和选方一样,余票数量越多,你选择的机会越多;掌握的处方数量愈大,你就越有可能从其中选到有效的方剂。对于一个只掌握10首方剂的人来说,你只能在这10首方剂里面选择或者加减。临床治病的时候,无论你应用什么辨证方法,辨证之后都是需要从你知道的方子里选择一个跟病人表现最接近的方子,当然也有可能你用知道的药物组成一个你认为最接近病证的方子。这个过程的推导规则(MP):从A→B和A,可以推导出B。比如说你会背金匮条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当你看到有人表现出呕吐和发热,你就知道使用小柴胡汤,并且治疗效果很好。

“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涉及到证、法、方的问题。林亿在校订《伤寒论》之后写的序里面也说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所以林亿他们对证、法、方已经分的很清楚了。“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强调有证没有方的补充方子,有方但是没有证的考究它对应的证。“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臣奇是指孙奇,臣是谦称。《金匮玉函经》是《伤寒论》的另一个版本,这里的此书指的是《金匮要略》。“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的“仍以”告诉我们,先前校定《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没有校之前的《金匮》是“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用的是方和证分列的编写体例。林亿他们将方剂迁移到证候的后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前证后方的排列。是为了“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还将其他书籍中跟金匮有关的条文,采集收纳附在各个篇章的末尾,推广应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附方,摘录于哪本书基本上都有标记。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孙奇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呢,一定是他看到过更完整的《伤寒论》,能够有比较。前面说的很清楚,他们先校订了《伤寒论》,后面又校订了《金匮玉函经》,最后校订王洙发现的这本书,而这本书里面的伤寒内容缺失比较多。他们就采取了“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的一系列操作。就是说王洙发现的这本书的伤寒部分被删去了,他们只保留了杂病之后的内容,又分成上中下三卷,就是我们现今看到的《金匮要略》的大概样貌

《魏志·华佗传》里面记载了,华佗被杀前曾经将一卷书交给狱吏,并且告诉他“此书可以活人”,但是狱吏害怕受到牵连不肯接受,华佗就用火把这个书烧了。“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现在能够看到的华佗著作大概只有《中藏经》,而且很多人觉得这是一本伪书,不是华佗写的。可能宋代还能看到华佗的著作,但是孙奇他们认为华佗的书跟圣人之经就是《黄帝内经》,并不一致。所以发出了“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的感慨。后世一些研究整理张仲景著作的把书称作“活人书”,比如朱肱的《类证活人书》,就是源于这里。

以上是《金匮要略方论序》的内容,通过学习这篇序言,我们了解了宋代之前金匮要略的流传情况和现今我们见到的《金匮要略》的由来。如果想进一步学习金匮,想指导仲景通过《金匮要略》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可以学习袋鼠医学制作的《贾春华·金匮传习录》课程,跟随学科权威带头人,逐条学《金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袋鼠医学《贾春华·金匮传习录》精品课

本篇内容节选自贾春华教授主讲的《贾春华·金匮传习录》课程。



北宋校正医书局带你看《金匮要略》的前世今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