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过程
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过程通常可被分为两步:一是取得被害人信任;二是利用被害人趋利或避害的心理。
一、取得被害人信任——前提阶段
犯罪分子首先取得被害人的信任。一般会通过冒充某种身份,并通过各种方式与被害人联络,取得被害人的信任,犯罪分子通过冒充权威或熟悉角色,向被害人传递“可信任”信息,从而骗取其信任,以达到骗取钱财目的。
二、利用被害人趋利或避害的心理——关键阶段
(一)趋利心理
在取得被害人的初步信任后,犯罪分子会利用被害人的趋利需要进行诈骗。被害人在期待需要被满足的情况下,防范意识降低,诈骗者容易乘“虚”(需要)而入,即利用被害人的趋利心理提出各种要求,被害人容易按照诈骗者的要求行事。具体来说,犯罪分子会虚构中奖、网上刷单、网上投资高回报等。诈骗者先获取被害人的部分信息,并通过冒充亲友、客服人员等来取得被害人的信任,以各种名义来诱惑被害人,随之提出各种要求,让被害人转账或提供更多的银行账号相关信息,达到诈骗目的。
在持续时间较短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会用利润或金钱来诱惑被害人,让其产生积极情绪,不给被害人以思考时间,并让被害人立即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近期网上刷单的案例频出,诈骗者先让被害人进行小金额刷单,如10元,然后诈骗者给被害人15元作为回报,让被害人尝到一点甜头,被害人对此信以为真。之后,被害人进行更多次数的更大金额的刷单,如600元。但是,在被害人多次刷单之后,诈骗者此时不会再给被害人本金和报酬,而是要求被害人再刷几次单才能给予报酬,否则不符合要求。被害人在投入了更大金额后想赚更多的钱,若不继续投资又得不到本金和报酬,骑虎难下,等发现这是个骗局时,则可能已经投入了几千元,甚至是几万元。
(二)避害心理
在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后,犯罪分子可能利用被害人的避害心理进行诈骗。电信网络诈骗者先冒充某种机构的人员通知被害人某种紧急事件,从而使得被害人处于紧张状态,被害人此时急需社会支持或帮助,诈骗者借机假意要帮助被害人脱离险境,并随之操纵被害人,让其提供个人信息,或直接让转账至指定账户。
一场心理战就此拉下帷幕。但当大家真正遇到类似网络电信诈骗该怎么办?不要担心,校会君为大家带来以下几点方法:
①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
②不透露: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密码等情况。
③不转账: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④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骗子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