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笔记(29)
1.
久闻奈保尔的大名,在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之前,先看了简介
毕司沃斯先生童年时,父亲意外淹死,家里被迫卖掉唯一的房子,全家人各奔东西,他只能寄人篱下。他稀里糊涂地成了图尔斯家族的女婿,入赘进门时,随身衣物挂不满一颗钉子。一次又一次白眼和侮辱中,他只有一个梦想:有一栋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
从此他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房子的一生”,最后他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房子,但是,这栋房子并不完全属于他……
就......很有现实感。
因为看得时候比较疲惫,所以只是扫读了前面几章,等以后有缘再读吧。
2.出于好奇心理,看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说起来,为什么要直接援用日文中的汉字,翻译成《人间失格》呢?にんげん明明是人类的意思啊,搞得读者(我)都不清楚标题在说什么意思。
开头的这段中作者展现出的视角(陌生化?)令我一惊,抛开作者和这本书的名气不谈,只看这段就能预感,这本书写得不会很烂。
我从小体弱多病,时常卧床不起。躺在床上,总是心想床单啦、枕头套啦、被套等等全是些无聊的装饰品,直到年近二十,才突然发现这些竟然都是生活实用品,不禁心中然,为人生之贫乏而暗自窃悲。
从接触过的三岛、川端、村上、太宰治的几部作品来看,日本作品似乎都在表达一种空虚、无意义和孤独,和西方作品不同,它不会告诉你前因后果,也没有长篇大论的心理分析,这些空虚就好像一个前提,“我不知道它为什么存在,但它就是存在于那里”。在西方的作品中,确实能找到“逻各斯”思维的痕迹,但日本的作品,在为何空虚、如何空虚上,没有太多这种。总而言之,就是空虚,就是无意义......(感觉很同质化,一些场景也是,比如通过性来排遣空虚等——虽然确实是这样,但在描写的方式上也没觉得有特别特别明显的区别。感觉不如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那本书。)
并没有找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网上搜了下,原来并不是出自这篇小说。虽然叫“人类失格”,但我从中没有找到“抱歉”的意思,而是在说一个异质性的存在,无法融入人类这个社会之网(尽管这个网可能是令人恐惧的、虚伪的、丑陋的......)我自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面(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个自我的人),所以这本书虽然描绘的角色很极端,但又从中可以窥探到大众人性的某个方面。
不过它们篇幅都不太长,这样可读性会相对强一些- -
3.看了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能感觉出来写得很好,但我不是很能欣赏得到它的展开方式。
4.《人生拼图版》,这本书太强了......
5.《人生的枷锁》。毛姆的行文确实蛮通俗易懂的。不过因为看了乔伊斯《画像》那本书,以及这本书的前面没有《简爱》那般的简洁、一针见血,所以这本书的前面一部分章节并没有特别打动我。
这本书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多,内容也非常丰富,透露出作者知识和人生经验的广博。
自由在枷锁之中才能寻得——这个很古典的理念在这篇里也有显现。
总之,蛮好的作品。
6.《我推的孩子》这部动画:(1)套路中有许多超越套路的细节,这是它比其他作品出色的地方;(不要小看这点,任何人,哪怕是莫扎特贝多芬,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2)为了营造观感,许多场景都很夸张,往好了说是想让作品精彩、迎合观众,往差了说是品味比较低劣(3)第10集基本是在讲有马佳奈这个角色,和《转天》第3集不同,用了许多内心独白,但这些独白比较平庸(或者说,并不出彩),没有《转天》第3集那种含蓄且内容丰富的美感。以及,阿奎亚扮成那个健身博主这段情节在我这里很减分,太刻意了。第12集,观众先贬后褒的套路,看厌了。阿奎亚举荧光棒的场景,可预测性太强了......动画和那个剧团相关,那个剧团和小爱相关,这个巧合...人造痕迹太重了,算了,好看就行。
7.为了写好帆波同人的修改版,决定接下来将只看了一部分的《追忆似水年华》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