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彝山野风:《苍衫彝鹰:李泛丝路影像系列》选

2020-11-07 15:49 作者:泛象空间  | 我要投稿


本组作品拍摄于大凉山,2020年

选自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在其所有的作品中,最震撼我们的还是那些西部少数民族形象。他们有的站立,身躯象大山一样伟岸;有的蹲坐,神态象守山的精灵;有的嘴含烟斗,似在与天地共呼吸。有的回眸远望,似乎在回首往事。他们古铜般的面孔,使人感到他们自己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他们脸上的一条条皱纹,似乎写满了一个民族生存的遭遇和故事。

——著名美学家滕守尧评《苍衫彝鹰》


虽然拍摄在瞬间完成,却在瞬间透出永恒;虽然眼前出现的是空间中的事物,却与人物之表情以及心灵中的时间和历史凝聚为一体。时间、空间、表情的有机融聚,使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成为一个与周围景物和谐相融的活雕塑。这样一来,我们被这些少数民族形象所感染也就在所难免了,因为经过这样的拍摄之后,他们看上去象山鹰一样坚韧,象大山一样稳健,象头顶的白云一样潇洒,象周围的空气一样透明,象历史一样深邃。他们矗立于大地,似乎是大地的永恒守护者;他们与周围的群山、蓝天、白云自然地贯通着,他们自己就是天、地、人、神的自然凝聚体。

——著名美学家滕守尧评《苍衫彝鹰》


这些作品之所以使现代人感到似曾相见,是因为它们生动再现了人类失去的素朴和纯真;这些作品之所以使现代人激动和震撼,是因为它们已超越了摄影,把诗、歌、舞的精髓融为一体,引领现代人回到原本的诗意化生存空间。因此,虽然李泛摄影的题材大都是荒僻深山中的人和物,却透出艺术前沿正在搜寻的时代精神。

——著名美学家滕守尧评《苍衫彝鹰》


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是那映照出我们自身的呼愁,我们自豪地承担并作为一个社群所共有的呼愁,感受这种呼愁等于观看一幕幕景象,唤起回忆,城市本身在回忆中成为呼愁的写照,呼愁的本质。呼愁源自他们对失去的一切感受的痛苦,但也迫使他们创造新的不幸和新的方式以表达他们的贫困。”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


艺术家立足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大生命意识的视野透视人性,观照人生,体察万物,才能创作出境界高超,具有强盛生命活力的作品。生命力是构成人类文学艺术生成与发展的本原及持久的动力,尼采曾说艺术原本就是人类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家李泛,以其虔诚的爱与敬,深入凉山,深入彝族人民的生活,为时代变革中的凉山彝族同胞立传留影。基于作者的生命哲学之思,创作出来这些作品,既有“巧密而精细”的工笔描摹,又有“简易而意全”的写意表达,弥漫着朴素、粗犷的乡野味道,透射出作者不需要粉饰的美学追求,这样的作品,有一种魔力,促使我们驻足去看、去阅读、去想象画面的故事。

——《苍衫彝鹰》序


以上摄影选自

苍衫彝鹰: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苍衫彝鹰》拍摄于2003-2018,作者李泛走遍大凉山腹地彝族聚居地,记录了彝族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变迁,展现了独特的彝族文化与民族特色,视觉化讲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今生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写照。(定价:590,优惠价:350)


↓↓↓

李泛丝路影像系列图书

经典影像  精品力作

惠飨读者

《穆花苍烟》拍摄于2001年—2020年,宁夏同心窑山乡,李泛以人类学思维与民族志的方法和研究精神,用影像从人居环境、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礼仪习俗、民族服饰、葬礼祭祀与宗教信仰等民族特质、人物人像等方面,记录了同心窑山生态环境与回族同胞的生存与生活,见证了窑山乡回族的整村搬迁,离开故土。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需要摄影的记录来保留,原生态的生存需要我们近距离的关注。李泛用影像记录下窑山乡回族生活画面,留下一个民族的影像记忆。《穆花苍烟》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价值于一身。(定价:¥480元,惠购:¥350元)

《恒古苍穹》拍摄于孟加拉国,作者李泛三年六次深入孟加拉创作,结集完成已出版的《恒古苍穹》,紧抓水主线,全景式记录了孟加拉国民的生存与生活,为孟加拉发展与人类文明留存了丰富的影像档案。(定价:680,优惠价:476)

李泛丝路影像系列

— 图书组合装 

在#李泛丝路影像#中阅读

历史与现代对话

地域与民族交融

研学、裂变人文摄影创作


彝山野风:《苍衫彝鹰:李泛丝路影像系列》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