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会BCON建议:生物多样性相关名录及清单应当保持动态更新 | 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近期发布了公开征求《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公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绿会BCON工作组)积极响应号召,组织认真研究、讨论,提交9点意见和建议,以供科学决策参考。以下为【建议九】。

建议九、在第十六条【名录制定】中的”适时”太笼统,建议改为“动态更新”

【理由】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破除“名录式”的思维定式、僵化思路。建议《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进行动态更新,原因主要包括:
1)生态环境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人类活动、自然因素等的影响,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会发生变化。因此,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需要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物种状况,及时发现和记录濒临灭绝或受威胁的物种。
2)这也是科学研究和监测进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物种分布、数量和受威胁程度的监测手段和技术不断改进。动态更新红色名录可以整合最新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成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物种造成的压力在不断变化。例如,城市化、农业扩张、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物种产生新的威胁或减轻原有威胁。动态更新红色名录可以及时反映这些变化,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红色名录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工具之一,通过动态更新,可以为相关管理和决策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这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保护策略,及时调整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
5)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要求定期更新红色名录,以便及时了解各地区物种的保护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国际合作和保护行动。
反例:黄胸鹀的案例。2017年,黄胸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估上“连升数级”,直至“极度濒危”,说明物种的变化可能会是很快的。根据红色名录官网公布信息,在2004年之前,禾花雀被列为“无危”,那个时候他们还是一种漫山遍野的鸟,仅在欧洲标记的个体60,000-300,000只。然而至今才短短十三年间,禾花雀便经历了断崖式崩溃,濒危等级更是从“近危”、“易危”、“濒危”,如今到“极危”的四次上调。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
参考资料: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4023.html


整理 | Wendy 审核 | 绿茵 排版 | Samantha
(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