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17 齐无知弑其君诸儿

本文主要讲述了齐襄公之死的事件。涉及及瓜而代、公孙无知谋逆、公子彭生‘显灵’、徒人费救主、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出奔等事件。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四章导读部分的第四节齐无知弑其君诸儿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齐无知弑其君诸儿——及瓜而代
齐无知弑其君诸儿。课本是238页,题目是经文。这段传文就是在解释这条经文的。它是以事解经。《左传・庄公八年》,齐侯,这个齐侯就是齐襄公,也就是经文当中的诸儿,齐襄公名诸儿。
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戍,守也。瓜时而往。所谓瓜时而往是瓜熟时候去的。瓜熟,夏历的七月。曰,及瓜而代。这是他们在去的时候,齐襄公告诉他们的,及瓜而代,到明年再次瓜熟的时候,将派军队去代替你们,去接替你们。
期戍,这个期读jī。一年,也就是守葵丘一年期满。公问不至。不仅没有派人去接替他们,连慰问也没有。请代,弗许。要求君主派人去接替他们。故谋作乱。想家了,不让回去,不让回去的结果是不干了。对,还要造反。
齐无知弑其君诸儿——公孙无知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僖公是齐襄公的父亲,母弟是同母弟。夷仲年,夷,杨伯峻先生认为,夷是谥号,仲是排行,年是名。生公孙无知,因为僖公和夷仲年是庄公之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所以称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也就是说他大爷特别喜欢他。这不是他大爷吗。
衣服礼秩如适,适借为di,衣服礼秩,包括各种待遇,就是各种待遇都和嫡子相同。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这个嫡子按照前人的解释,指的是嫡长子。因为在正夫人所生嫡子中,他还分嫡子、长子和众子,这是一个等级差别。再往下还有庶子,也就是其他非正夫人所生的儿子,这又是一个档次。
太子是一个档次,众子是一个档次,庶子又是一个档次。侄子也称为从子,那是更低一个档次。现在公孙无知的各种待遇,和嫡长子相同,超越了三个等级。也就是说他和当时的太子诸儿,地位是一样的。这就使当时的诸儿心里很不舒服,你凭什么和我一样,因为你差的很多。
襄公绌之。绌和这个黜是意思一样的,也就是降低。绌之是贬之。这是说襄公继位以后,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各种待遇。二人因之以作乱。所以这里省略了很多东西,这是管至父和连称不满意襄公,公孙无知也对襄公不满。所以因之,是倚之,靠着他。因为公孙无知的地位高,连称、管至父地位低,所以他要靠着公孙无知一起作乱,也就是三个人联合起来了。
连称有从妹在公宫。从妹,堂妹,也就是伯伯家,叔叔家的姑娘。在宫中是做一般嫔妃或者做妾。无宠,不受襄公喜欢。不受喜欢的宫女,嫔妃,一般都有怨意,都有怨恨之意。有怨恨就会采取行动,那所以她也愿意帮忙。
使间公,这是公孙无知让连称去劝她。间公,那也就是报告齐襄公的,一些生活习惯住处。曰,捷,吾以女为夫人。女是汝,这是公孙无知的话。如果事情成功,我做了君主,将立你为夫人,这是利诱。但是他省略了很多词说到这儿。
齐无知弑其君诸儿——齐侯惧公子彭生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田,打猎,去到贝丘这个地方去打猎。见大豕,一只大野猪。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大家看见,不是野猪,是公子彭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两个后腿站立,在对着襄公叫。公惧。这个队借为坠,坠于车。从车上掉下来了。伤足,丧屦。说崴着脚脖子了,鞋丢了一只。
反,回去后,诛屦于徒人费。诛 责也。说到这里顺便扯一句,我们往往说《春秋》诛乱臣贼子。请注意,诛不是杀,就是责,就是批评。不是诛杀乱臣贼子,因为《春秋》本身,圣人也没有权利诛杀乱臣贼子。乱臣贼子都死了,也诛杀不了。所谓诛讨乱臣贼子,实际上是口诛笔伐。
所以这里的诛也是责,这个责(就是)要求徒人费,徒人费把鞋给他找回来。徒人,杨伯峻先生认为是侍人,侍人再去了单人认为就是宦官,也就是齐襄公身边伺候的人。要他找鞋,当然是身边伺候者,名费。弗得,鞋没找着,鞭之,见血,打得皮开肉绽。
齐无知弑其君诸儿——徒人费匿齐襄公
走出,遇贼于门。被打的背上都是血,打完了出来的时候,正好遇上来刺杀齐襄公的人。劫而束之,劫是挟持,束应该是捆绑。费曰,我奚御哉。奚者,何也,抵御,我何必抵御呢。就是你们不要把我当成敌人,我不会保护他。
袒而示之背。袒就是解衣,把衣服解开让你们看看。我被他打成什么样了,我还会保护他和你们打吗。信之,费请先入。我想这里应该是贼人们相信了费,把绑他的绳子给他松开了。请先入。你们正好来了,那好,我先进去,我把他杀了。
伏公而出。这个伏是藏,是匿,进去以后把齐襄公藏起来了,藏好以后又出来。斗,死于门中。门中是不是应该门下,就死到门口。石之纷如死于阶下。石之纷如是齐襄公的另一个小臣,大概也是小宦官,死于阶下。这个死于阶下也是战死于阶下,就是台阶下。
遂入。这个遂入是指的贼人们遂入。杀孟阳于床。孟阳是谁呢,是又一个小宦官。他也是为了保护齐襄公,躺在床上冒充襄公。被杀,死于床。曰,非君也,不类。不类者,不象也。这些人杀完了才看出来这不是。既然杀错了就得还再找。
所以下边接着是见公之足于户下。窗户,正想爬窗户走呢,那个脚还没出去。遂弑之,而立无知。
历史追溯——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
初,襄公立,无常。这是历史回顾,是补叙。无常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不按照常规发号施令,另一个解释是变化无常,朝三暮四。按照前边的内容,应该是变化多端,朝三暮四,皆无常。
鲍叔牙曰,鲍叔名牙,君使民慢。我想这个慢是和敬相对而言的。我们知道,《论语》中有使民要敬,使民如承大祭。就是使民,用民,使用民力要体现于一种敬。那这个慢就是不敬,使民不敬。实际上上文说的,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既体现着无常,也体现着慢。对那些庶人不敬,对他们懈怠,怠慢,不尊重。
乱将作矣。鲍叔牙是从齐襄公的,这些行为方面,看到齐国将要发生动乱。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子小白的母亲是莒人,所以他投奔莒。
乱作,乱作是齐襄公被杀之后,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管夷吾就是管仲,召忽我想这应该是,周人召公他们这一支的人。大概在分封初期,齐人初封的时候,带来的部分周人当中有召氏。奉公子纠来奔,就是逃奔到鲁国来。
历史追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关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前人有不少讨论。有些人认为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僖公之子还是襄公之子。后来大家逐渐一致,毛奇龄对这个事情讨论了很多。最后大家,到目前为止大家结论比较一致了。那就是他们是僖公之子,也就是襄公的弟弟。
第二个是小白和公子纠,谁是哥哥 谁是弟弟。因为这牵扯到,谁有君位继承权的问题。所以现在人们的结论,基本上也比较一致。那就是公子纠是兄,小白是弟。这里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公子小白继承君位是不是合法。所以前人讨论的时候,往往是针对这个问题。

左传串讲——一贯的叙述方式
关于这节传文,我们不做太多的引申,我们主要做一点串讲。在后边的传文当中,我们更多的做串讲。因为经学解读部分,我们放到前边了,后边经学解读这一块就很少了。传统文化解读我们不想做太多。所以下边的,从这以后串讲是导读的主要部分。
所谓串讲也就是讲一讲历史背景,以及叙事的这些结构。这一段传文实际上,就是从史事的角度来解说经文的。首先作者解释了齐襄公的被杀,起因是言而无信。所以这一点是《左传》,整部《左传》在叙事当中,都有这样一种原则。
那就是,凡是在解释君主被杀的时候,都会从君主本身的问题,去寻找理由。我说这是《左传》作者的,一贯的叙述方式。我说这种方式,在后世受到许多经学家们的批评。我说翻过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恰恰看到了这位史学家的伟大。他对君主不强调绝对的忠君,也没有盲从。这和经学家们,经学家们一般就是卫道士,和卫道士相比,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是积极的。
左传串讲——公子段、州吁、公孙无知
其次,作者交代了,公孙无知杀襄公的动机、原因。公孙无知受到这种待遇,和我们前边所说的公子段,还有卫国的州吁,都有相近的东西。他们都是在过分受宠的时候,养成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我说在僖公活着的时候,诸儿心里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他没有办法。
当他继承君位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再容忍,无知的这种地位。所以当他,剥夺无知这种地位的时候,仇恨就形成了。所以这是公孙无知,杀襄公的主要动机,那就是剥夺了他的优越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同样恨襄公的连称、管至父,联合了起来 组成了一个小集团。
左传串讲——弑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是弑君前的准备工作。其实关于准备工作做的极少。但是其中有几句话我想,传文当中只有两句话,但是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连称的从妹在宫中不受宠。我说作为外人,可能对宫中齐襄公的生活起居,不太熟悉。他们应该找一个熟悉宫中情况,熟悉齐襄公生活起居的人。我说他们找到连称的从妹,让她来提供一些情况,我想这应该是,刺杀襄公的一些准备工作。
《左传》交代的很少,但是我想这个事情应该很重要。因连称从妹,可能在他们刺杀襄公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说由于《左传》记事过于简略,有些东西需要我们靠推理去丰满。因为这个女孩不受宠,我说由怨生恨。
本身心里就不舒服,再加上公孙无知给她的诱惑。她会为公孙无知刺杀襄公,提供很多重要情报。我想后来贼人们如何的,为什么能够轻易的到宫里去。一直进入宫门,一直到了宫里边才被徒人费碰到。外边那些人呢,我想这里可能是,连称之妹起了很多作用。
左传串讲——齐襄公打野猪
第四点是一个小插曲,打野猪的小插曲。我说这就是《左传》作者,了不起的地方。他把很多这种大事,很轻松地插入一些小事,让你读起来很有兴趣。齐襄公出外打猎碰上一只野猪,应该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会被看成公子彭生呢,放到今天我们不可思议。
我说在春秋时代放到那个环境下,似乎它有合理性。公子彭生本来是奉齐襄公之命,害死了鲁桓公。但是最后他作为替罪羊被杀,冤不冤,冤魂就会成怪,对不对。我没考证,前人也没考。
肯定不是他的孩子,应该是前边君主的儿子,他是僖公之子还是庄公之子,没说。我说这一方面,因为他怨变成怪有了合理性。另一方面 齐襄公,心里是不是多少也有一点惭愧。因为这种惭愧他可能也相信了,这个野猪就是公子彭生化身的,这种可能性。
我说冤魂要找齐襄公报仇,齐襄公心里害怕,最后才从车上摔下来,把鞋也丢了,合情合理。我说前人批评《左传》,这也是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左传》喜欢记载一些奇谈怪论,奇闻逸事。说这些东西和圣人解《春秋》,有什么关系。连这些东西也写上,这是解圣人《春秋》吗。
经学家们很难承认,这是在记述圣人解《春秋》。所以经文学家们普遍从这些角度,来批评《左传》。但是我说这正是《左传》作者的,可爱处,伟大处。因为任何的史书,特别像《春秋》这样的史书,我们是读不下去的。是不是干巴巴的,就那么几个字一句话,什么都没有,谁也读不下去。
我说《左传》给它补充了,这些奇谈怪事,大大增加了《左传》的可读性。这是使《左传》,把史书变成文学名著,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它的可读性,并且它的叙事,似乎是合情合理,丝丝入扣。似乎是作者亲眼看到了这些东西,其中有多少是作者的文学创作,不知道。
所以清代有一个经学家,首先指出了《左传》是文学作品,不要当成史书。针对这些地方而言是对的。但是就因为有这些内容,就不相信《左传》所记的历史,也是偏见。
左传串讲——刺杀襄公的过程
第五是刺杀襄公的过程,我说《左传》在这里写的很巧妙。由徒人费被鞭打,顺势转入了刺杀过程。我说这里这叫无缝连接,这里接的非常巧妙。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没有过多的记述,他们是如何策划的,有哪些人参加了,还有哪些具体的环节,都一律省略。
而是着重记述了三个小宦官。这三个小宦官在《左传》中,在其他文献当中似乎都没有,很少有记载。并且这三个小宦官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都是甘心为齐襄公去死。徒人费被打成那个样子,还会为保护齐襄公而战死。孟阳愿意替齐襄公被杀,石之纷如战死在阶下。
我在看这些的时候,我就在想另外一个问题。齐襄公根据《左传》的记载,他不是一个好君主,甚至他都算不上是一个好人。特别是兄妹乱伦这件事,是遭到万世的唾弃。但是即使这样的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他甘心去死呢。
左传串讲——历史人物评说标准
我想这就牵扯到,我们评说历史人物时候的,一个标准问题。当我们评说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你往往会站到你的角度去说。我说那些暴君,那些恶人,在当时同样有一大批支持者。我说希特勒是如此,秦始皇也是如此,齐襄公也是如此。
我说这就是,当一个人做了君主,当了皇帝,有了一定权力的时候,他可以利用他的权力,来决定别人的生死荣辱。这时候一定会有一些人,为了利益而真诚地拥护他。特别是一些受益者,任何坏君主,任何坏人,都会有受益者。这些受益者都会忠于他。更多的受害者说他不好,但是也会有少数的受益者说他好。
我想最近的一个事情,恰恰也证明这一点。那就是现在韩国正在闹的,总统下台问题。倒朴派占绝大多数,但是挺朴派也在闹。所以说这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全面的权衡一下。
我说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制度都是这样,受益者就说他好,受害者就说他不好。所以我经常说,任何制度没有完美的。任何制度都有受益者,任何制度都有受害者。受益者就会说这个制度好,受害者就会说这个制度不好。我说有三个小臣为齐襄公而死,可以启发我们对人,对制度,对事情的一些看法的启示。
左传串讲——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位
最后,也就是第六点,作者加了算是一个结果,为这个事件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外出逃亡。一个是在齐襄公初立的时候,逃亡的。一个是齐襄公被杀之后逃亡的。也就是公孙无知刺杀襄公,自立为君之后这个事件的结果。因为齐僖公的其他儿子,担心被杀,逃亡。这同时也为下一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立君位,埋下了伏笔,做了一个铺垫。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四章第第四节齐无知弑其君诸儿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