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作业《拖延心理学》学习体会
《拖延心理学》学习体会
因为我是一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不到最后一刻不出门,买东西永远都在犹豫,作业也是能拖就拖......这些拖延都严重的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但是我对它又无能为力。所以我选择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来阅读,花了2天时间认真的把它读完后,虽然很累,但也收获很多,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药方,不但让我知其然,还让我知其所以然。
本书的两位作者简.博克和莱诺拉.袁都是心理学博士,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潜心研究拖延症这个主题,不仅成功解决了自己的拖延问题,还帮助无数的学生和成人摆脱了拖延的折磨,过上了从容和谐的生活。
作者认为: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不是一个习惯问题,也不是一个品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想战胜拖延,我们必须理解自己为什么要拖延。找出拖延的成因,对症下药,并付诸相应的行动,才能成功。
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第二部分,给出了许多采取行动的建议和方法。读完这本书,你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接纳真实的自己,并且以最有利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书中说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失败和成功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或真相。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述了“拖延者怪圈”: 1 、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 、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 、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 、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 、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 、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 、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在书的第九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为“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这两章的内容,我对此颇有感触,就像自己在照镜子。既能清晰的认识自己,也可以说原来不是只有我是这样。书中对于拖延者的思维和心理剖析,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知道,这个不说可能因为个人惰性问题,也有可能是自身的思维缺陷以及身边环境所致。对于有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可以轻松摘除,对于更多人来说,拖延根深蒂固,无法轻易剔除。
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如何试着克服我的拖延症。确定一个可操作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从小事做起,不过于理想化,选择一个能接受程度最低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迷你目标容易达成,累积就形成了大目标。现实的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就做完整件事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最终也可以走完全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把任务分派出去。保护时间,留意借口,奖赏进步。
这本书我早就想读了,但试着读了好多次都没有读下去,为了这次写体会,逼着自己来完成。我把书分成一部分一部分,把时间分成15分钟15分钟,一点一点的消化它。最终当我把二十八万字,全部读完的时候,我真的是太开心了,我读完了整本书,我有计划的尝试按照书中方法去克服我的困难,并发现确实有效果。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了像我一样,受到拖延症困扰的人一个希望,这希望是只要有意愿去改变,坚持去投入,反复实践,一定可以开启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