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全揭秘》第五章笔记
如今压缩器的主要作用不止用于控制声音的动态,并且用于制作你想要的音色,在动态方面去塑造音色。
压缩比:压缩比是人为设定的,当输入电平超过阈值时压缩器进行压缩的比率。
阈值:人为设定的,压缩器用于和输入电平进行比较的电平值。
启动时间:人为设定的,当输入电平超过阈值时,压缩器的压缩比从1:1无压缩状态变化为设定好的压缩比所用的时间。
释放时间:人为设定的,当输入电平自上而下低于阈值时,压缩器的压缩比从设定好的压缩比变化为1:1无压缩所用的时间。
启动时间对于声音的影响:
启动时间短,声音会变软,启动时间长,声音会更有力。
在把启动时间逐渐增加的时候,声音会在某一个点突然变得有力度,并且声音也更加开阔。这个点,被称为启动时间的第一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声音会从软变硬。而这个临界点,通常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那种声音变得更有力度、更开阔甚至更清晰的感觉,只有在临界点才能感受到。启动时间大于或者小于临界点,都会失去这种听觉感受。
如果把启动时间继续增加,会不会让声音更有力度呢?我们来做这个实验,从刚才的第一临界点,继续增加启动时间,并且仔细地辨别声音的变化。首先会发现,当启动时间离开第一临界点之后,声音开始变得“糊”了,没有那么通透了,那么,继续提升时会逐渐地发现,声音不再是那种硬邦邦的力度了,而是慢慢变得有弹性了。
你会发现,在某一个时间点,这个转换是最清晰可辨的,而在那个时间点,同样可以听到声音变得通透、开阔等特性。因此,这个时间点,被称之为第二临界点。在第二临界点,声音会从“硬”变向“弹性”。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压缩器的启动时间塑造三种声音的特性了:软,硬和弹性。
启动时间可以说是压缩器上最敏感的一个参数,它的临界点具有不可复制性。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声音,不可能用相同的临界点一丢处理,而就算是相同的声音,使用了不同的压缩器,临界点也会是不同的。
在启动时间到达临界点的时候,我们应该能明显听到频率响应的突变。
尤其是中高频的变化,而中高频的变化,通常会给人耳带来力度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临界点的由来原因。
总体来说,启动时间控制着声音音头的动态,而音头,是给人留下动态方面第一印象的地方,也是压缩器调整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释放时间对于声音的影响:
压缩器的释放时间与速度是息息相关的
当释放时间较长时,声音会更温暖、圆润、自然、有弹性,并且压缩痕迹会比较小。而当释放时间较短时,声音会比较有力,硬度感和颗粒感增加,压缩痕迹稍大。在使用 68ms 这种很短的释放时间时,甚至会让声音变得有点“脏”。
无论启动时间的临界点还是释放时间的律动感,都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心理作用
压缩比和阈值对于声音的影响:
通常我们会使用高压缩比配合高阈值,低圧缩比配合低阈值,除非有特别的需求。
高压缩比配合高阈值时,声音会比较有力,偏硬,压缩痕迹明显,低频更加具有紧缩感,总的来说就是声音紧凑有力。
低圧缩比配合低阈值时,声音会比较柔和,宽厚,松弛,有弹性,压缩痕迹不明显。
压缩器的选择:
压缩器的声音特性分两方面
频率响应特性
动态特性
频率响应特性和动态特性是息息相关的
在了解了压缩器的声音特性之后,还要知道用这个压缩器做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以及你需要往哪个方向去塑造这个声音。因此,就需要了解在编曲中每一个声音的音乐性是什么,每个音色对于整个音乐到底起到什么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音色与压缩器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