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三度空间:知识数字化表演与战争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认知”与“识别”的行为藉以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表演,主要指表演者利用技艺或专长来传达具体的事件或非具体的意象,以达到艺术或是娱乐的目的,本文引申为“虚假、非真实的”。知识表演:被扭曲、误解、片面呈现但看起来符合公众价值观、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知识演绎。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这里简单地谈谈数字空间(互联网络世界)的几个知识层面:
(都是我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总结,没有参考什么理论,一家之言)
第一个层面是表层认知或者浅层表演层面
在这个层面,芸芸众生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短平快、零碎化,容易加工处理,受众不用费脑子,能够很快吸收。
这样短信息的优点与缺点是并存的。优点就不用说了,缺点就是信息作假的成本很低,导致各种流言蜚语不绝,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芸芸众生容易被某种符号标签欺骗。比如当这个符号或者标签被赋予权威、真实或者某种神圣的意味之后,人们就会被蒙在鼓里。
第二个层面是深层认知或者生成表演层面
注意,我这里的用词,这里仍然可以称之为是知识性的表演。这个层次的信息加工难度大,对加工者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但随之带来的就是极难识别对错、真假、正误。比如当你怀疑一个事件报道的时候,并从通过多种信息渠道验证你的想法,或者说去验证某一个信息的对错。然而这个时候,你也极有可能进入信息精心编织的认知网中。意思就是,你千方百计获取到的信息,仍然是虚假信息或是被扭曲的信息,就像千层饼那样,每一层知识都是一张虚假的意义之网。
第三个层面是认知之源或者知识创生层面
这个层面的信息就是本来的样子,但也是极难被人发觉的。这里的信息拥有非常严密的论证逻辑,而这种逻辑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换句话来说,就是这种信息的来龙去脉经得起推敲,同时也是最难被发觉的一面。想要获得这种本来的信息,你需要不断地对你脑海中的“制度性的知识”(被神圣、权威的知识)进行批判(元认知),然后再结合科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对批判的结果在进行批判(元元认知),向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探析真相。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做起来很难,也并不意味着每一次都能够能够成功。但是当你接触到第三个层面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悟道”小成的条件。
现在,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并不全是真的,也不全是假的(这里在看起来像废话)。但这都是有组织的,刻意而为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现在互联网络技术发达,信息传播也便捷,某些结构性的力量为了混淆视听,会把真假信息混在一起,或者通过片面的方式进行报道,通过舆论宣传误导我们的认知,颠倒黑白,让我们虽然助纣为虐而不自知。早前美国那边有一个提法叫做“认知站”(战争的一种形态)。
但这种战争形式和常规的战争不一样,这种战争形式是无处不在的,发起的成本并不大,但造成的破坏非常大。
实际上,长期看,这种战争也是不分敌我的,有点类似于刘慈欣《地球往事》中的“二向箔”这种规律性武器。当谎言说1000遍的时候,就会被人误认为是真理。这里人既可以是敌人,又可以是我方。因为这是一种“文化化”的武器,是潜移默化的。即便是发起方,也是无法持续防备的,总会受到影响,是一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手段。我们经常听说“文化反噬”现象这个概念,或者说类似的说法,大抵就是如此。
这并不是不能防备的,但对绝大多数的我们而言,代价很大,成本很高。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很大的努力后,我们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是对的吗,然是如此乎?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