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冰雹荐书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使人的价值依附于商品

2022-08-23 11:26 作者:夏冰雹频道  | 我要投稿

消费主义在近200年发展起来,彻底改变了社会心理和文化,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份和价值与消费捆绑,看似是我们在选商品,其实是我们被商品背后的资本牵着鼻子走。


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中表示,消费主义的源头是拜物情结,自从生产与消费的环节被分割,人对商品产生了纯粹美好的幻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看到一件商品的时候很难了解其生产过程,也无法计算背后的劳动时间。生产所付出的劳动离人们太遥远了。我们和他人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物品之下。” 

资产阶级诞生后,人们习惯了通过消费来获得社会地位,资产阶级塑造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希望通过消费让自己跻身贵族圈,同时创造文化屏障,与底层大众区分开来。人们甚至把消费看做是彰显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的方式。


“看似是人们选择商品、商品给人们带来愉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服从着一种集体的社会逻辑,人并不是真的因为内在需求而消费,他们是被符号牵着鼻子走。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为了守住所属的阶级,他必须遵守这门消费的法则。”


公关和广告等媒体推波助澜地塑造消费意识形态,诱发攀比焦虑,不断提醒人们审视不足,通过消费来救赎,这样才能幸福。“广告旨在让群众一直对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满意,要让人们无法忍受丑陋的事物。因为令人看了以后觉得心满意足的广告是赚不到钱的,令人不满才能招揽更多顾客。” 


在批评商业社会时,加卢佐指出,消费主义的存在本质上出于人性,因为人总是向外寻求价值感。“这一切都利用人性来完成,它利用人们对安全、自尊、权力、抱团的渴望,也利用人们的认同和偏见,最重要的是,它利用了人们对事物的操纵和对事物赋予意义的欲望。商品一直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和权力关系的语言。”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反思维度,但是,我认为,咱们也不要自责“买买买”,因为你根本买不了多少东西。2021年《第一财经》指出,中国人均消费率为55%,而一般发达国家消费率为80%,就算与同等人均GDP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是低了25%。为什么呢?收入低呗。


《第一财经》制作的数据图


收入是影响消费能力的关键。《第一财经》指出,“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居民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占比都是在下降的,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有所回升,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收入分配整体向政府倾斜。” 2020年武汉大学经济学者宋敏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消费,“我们人均收入虽然到了1万美金,但还低于全球的人均GDP的平均值。”《第一财经》建议,要拉动内需,就必须增加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所以,我国还未成为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我们的消费水平也没达到需要谴责的程度。


《第一财经》制作的数据图

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警惕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异化,人的价值都不应依附任何外部属性,财产、收入、工作、家庭出身、地位、肤色都无法定义我们。我们存在,即有价值,生而为人的真正价值。

冰雹荐书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使人的价值依附于商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