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龙江湖中的诸子百家(作者:你们敬爱的甜姐)(武林外史原著)

2021-02-22 08:48 作者:潇斓意境  | 我要投稿

既言诸子百家,自然是从显学儒道法说起。

【儒家】 李寻欢

说李寻欢是温文儒雅,相信很少会有人提出非议。但完全归为儒士,是否合适?且看分解。

儒家施道以“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入教,早期可受教者不是社会名流贵族子弟就是有私产的自由民,因此有一定弊端,将自身放在高于他人的层次去关怀他人,这也造就了李寻欢故事的悲剧。

[智]

儒家所说的智,不只是智商的高低,更高层面上是指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

不管在哪一层面上讲,这个“智”字李寻欢都受之无愧。

笔者翻开《多情》目录,本想找出几例情境佐证李寻欢的智,却发现无从截起。疑惑片刻后便得出结论:可以在短短数十字中体现的,是精明,是思维的灵敏。而大智慧,确浸淫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态度中,字里行间,无处不在。

[信]

《说文》解释:“信,诚也。”

可以引申为两点。一,诚实;二,言出必行。

被心眉押解至少林寺的路上可谓是惊险迭出,带了危险地同时也送来了机遇----逃走的机遇。可是李寻欢毫不考虑。

不趁人之危,揭破五毒童子的诡计,与心眉并肩杀敌。这些行为虽属不易,却非鲜见。

而在心眉大师遇害后,背负着冤屈,冒着被天下武林群攻的危险,只身保护心眉大师前往少林,尽心尽力找出真相,替少林解除危机,却是见所未见,实非常人所为。

[圣]

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也。”

圣人所站的,是道德的至高点。圣人总是以游离于尘世之外的角度关怀世人,点化众生。儒家的这一教条,在我看来正是它最大的弊端。也是李寻欢最大的缺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与骄傲。同是在世为人,不同的只是出身与生长环境,没有哪个人有资格站在比别人高的层次去批评他人,或是同情他人。

无花站在了道德至高点批判他人,而李寻欢站在了道德至高点同情他人。

没有人甘心接受这种同情,即便这种同情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施舍意味的关怀,人的尊严也不会允许自己接受。尤其是当这种同情影响了自己的一生时。

李寻欢说过,一个人若不了解人性,那么即便他拿到了所谓秘籍,也练不出绝世武功。他看到了百晓生在名誉面前所露的人性丑恶,他也懂得照顾郭嵩阳在武学上面的骄傲,只是他忽略了,人在接受过多恩惠的时候,会感到不自在,甚至自卑。

卫斯理有一个故事叫做背叛。主人公是两个同名异性情同兄弟的战友,最后其中一个却背叛了另一个,跟龙啸云对李寻欢的背叛如出一辙。只是这次古龙的老哥们儿倪匡,切入点与古龙大相径庭。他深刻的剖析了这种关怀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多么可怕,当看到一个年逾70身长八尺的老人像一个孩子一样嘶吼“我宁愿一生住在那个垃圾堆”的时候,我被深深震撼了。关怀与同情不可以随便给予,要考虑对方是否接受。只是甘铁生最后承认说自己对史铁生的关怀动机不纯,实为故事的败笔,倪匡总是这样,用真正的蛇足毁掉自己精心构思出的好故事。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仁]

“仁者爱人。”

仁与爱密不可分。这里的爱,不是狭隘的亲爱友爱情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大爱无疆。无关信仰立场,无关远近亲疏。

李寻欢关心每一个人。风雪之中偶遇的过路少年,被仇家追杀的铁传甲,妄图置他于死地的蓝蝎子,每日给他拿酒拭桌的孙驼子,亦敌亦友的郭嵩阳,多少人被他感动,多少人与他惺惺相惜。

他对他们的关爱不为什么利益什么名誉,只为同是生命。

[义]

义的概念是儒家道德观中最复杂最难理解的概念。

在此我将它简言为“为人”。

孟子说:“仁者爱人”,甜姐接:“义者为人”。

如我“为人”的解释没错,那么李寻欢的“义”便不需赘述,甚至这成了很多人诟病他的理由,还常有人以他舍己为人的行为出发论证他的虚伪与伪善。我每每看到此类文章,都会觉得可笑得很。

在道德层面上来看,自然并非完美,但他的错误并非在“仁”,而在于我前面论述过的“圣”。

说的玄一点,拗口一点,圣是不可达的,不可能有才德完美的人,因为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同是正是因为无法达到,所以才可以成为圣人。

这可以算是儒家道德观中的悖论,也正是我不喜欢儒家的缘由之一。

[忠]

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

曾子每日省身,就是检测自己是否能够尽忠的过程。

同曾子一样,李寻欢也经常自我反省。

看过《多情》的人,即便只是粗粗浏览,对李寻欢认错的场景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李寻欢自我反省然后找出不足的事情实在太常发生,完全不可能被忽略。

他同时也向我们言传身教了什么叫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第二部分正式开始的分界线====================================

【道家】 沈浪

有人说沈浪的外表似道,内心却近儒。

可是沈浪儒么?我觉得不。儒家的思想不管是早期还是被整合后的成熟期,都是不自由的。前期是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的道德规范,而后期是使百姓臣服于统治阶级的行为准则。

沈浪单名浪,往往被理解为浪子。浪子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自由!一个思想与行为都被禁锢的人,如何获得自由?但讲这一点,沈浪就不可能成为儒生。

[逍遥]

道家哲学有二型,一为老子,一为庄子。

老子所著唯有一《道德经》传世,暂且不表,先看庄子名篇《逍遥游》。

《逍遥游》,只看字面,“逍遥”言洒脱,“游”表不羁。

而洒脱不羁,恰是沈浪的代名词。

[自足]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摘自《逍遥游》)

让我们回忆一下沈浪的第一次出场,冷氏兄弟对他的另眼相看,仁义庄主对他的赞誉有加,所谓七大高手对他的不屑一顾,于他,全都是浮云。简直是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

[不居]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截自《道德经》)

这段话是说,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看看沈浪,金无望要对快活王尽忠,要放金不换一条生路,他从不干涉;熊猫儿身后背负着不知多少秘密,他看到了,却从未刻意窥测。

楼兰一役,本已名动江湖的少年英雄沈浪更成为了传说,如果他想要,地位名利钱财权力全部唾手可得,但是他选择了出海寻仙。多么惬意多么闲适。

再看在那古墓之中,沈浪长舒口气,朗声笑道:“别人的财宝,我想它作甚!”那本就不是他的,自然也就无所谓失去。沈浪想通了。

将老子的言与沈浪的行细细比对,我几乎要怀疑沈浪是否师承李聃。

[反者道之动]

快活林内的反围剿,是沈浪计中乾坤的浓缩,他先后几次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迎击,林内游击,借水遁,躲在最不可能的地方。

纵观全书,古龙分析沈浪行为多次提到“思维死角”的概念,正与老子所说的“反”契合。

[人性的解放]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摘自百度百科)

我常想,如果沈浪与李寻欢相识,或许会与他相互尊重,或许会与他成为知己,但决不会与他成为兄弟。

李寻欢太压抑自身,他禁锢了自己的人性。

在这一点上,道与儒是势不两立的。

沈浪会将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最深的角落里,但他不会压抑它。

所以我们看到,当他的兄弟熊猫儿、他的对手王怜花、他的知己金无望同时成为他的情敌,他没有半分退让。

而李寻欢却为龙啸云的一句话让出了林诗音,在酒色的麻痹下渡过了半生。

这成就了他的happy ending,也铸成了李寻欢的杯具。

[上善若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摘自《道德经》) 

善极之人,像水一样,呆在不会引起他人妒忌的地方。沈浪出场时的社会身份是赏金猎人,这样的身份即便武功高钱财多也不会使人感到威胁,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且又便于观察他人,称得上是“善地”。

沈浪深不可测的内心自然不必多说,所有人都有所体悟。

挂在嘴边的微笑,是沈浪的标志,与人交往时的友善温柔他也做到了。

谋划计策时的沉稳也不必多说,行动实际的把握自然是恰到好处。

最要紧的,是他的无争。武林泰斗大多不得善终,树大招风,沈浪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的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同“道”中人,古龙的江湖中还有一位。

他是朱藻,夜帝日后之子,天之骄子。

他阅遍了人世的浮华,便进入山中遁隐十载。

十载之后华丽登场,甫一露面,便以一曲高歌惊艳全场。

不多废话,只摘他的一首诗吧。

人生也有百年,为何不值留恋。

须知天上神仙事,总是虚虚幻幻,有谁能眼见?

怎比得眼前金樽,杯底红颜?

但得人生欢乐。神仙也不换!

本以为他会是又一个鼓盆而歌的庄周。

却不想,如此神仙般的一个人物,见了水灵光后竟变得痴缠了,潇洒全失。生生变成了又一个段誉。

着实让我伤心得很。

这又是题外话。

=================================================暂时结束的分界线===============================

三教九流,还未言尽,等哪日闲暇,再来畅叙幽情。

首先,沈浪的身上充满着儒家思想中仁和义这个重要理念。所谓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在沈浪的沈浪是不是也有儒家的道义为先,舍身取义呢?从他对于敌人手下的舍命相救对生命的珍惜和在自述为何要同快活王作对的时候,这里有了不受教条束缚的儒家的精神。正因为仁所以使得他有了责任感,就是如此使得他在逆境中不会失去希望,沈浪的大爱甚至也选择性的谅解宽恕了一直以来的敌人。

其次,如同甜甜还有游侠所言的,沈浪身上又有很多道的痕迹。例如沈浪的武功都没有特定招式的描述,更多的是情景的展示,尤其是用剑那段的描述,高山流水版的招式又同道家里面的物化,无我,天人合一不谋而合。而他为人行事之中也透漏出了潇洒自在,旷达肆意的逍遥之意。无论是他同猫儿谈笑间的“今日的江湖侠少年,昔日的章台走马客”还是什么样的地方都去的,什么样的东西都吃的。而他的隐退又如同庄子一般,特殊的是他的离开不是躲避而是在完成了自己历史使命之后的回归自然。

可以说是他先“兼济天下”以求所为,后“独善起身”以期安逸,而他的身上应该有了儒道两家的融合。


古龙江湖中的诸子百家(作者:你们敬爱的甜姐)(武林外史原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