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进度记录3

0. 时间线
昨天凌晨又收到休假通知了,正好有时间按照时间线梳理下过程:
7.8,吃了(实际意义上的)散伙饭,这时候虽然没没有正式和我们沟通,不过公司裁员的事情已经几乎是摆在明面上的了;
7.11,部门负责人的第一轮面谈,当天提出的方案是N,款项预计分期到12月支付完毕(简称方案A),我没有接受,部门绝大部分人也没有接受;
7.12,部门负责人的第二轮面谈,当天提出的方案是N,同时缴纳当月社保公积金,款项预计8月支付完毕,外加一台笔记本电脑(简称方案B),我没有接受,部门绝大部分人也还没有接受;
7.13,第一轮放假安排,我上午过去带走了笔记本电脑,下午回家了;
7.14,律师+其他部门HRBP的第一轮面谈,当天提出的仍然是方案B,我没有接受,部门除我以外其余人都接受;
7.15,部门负责人的第三轮面谈&本部门HRBP的第一轮面谈&律师的第二轮面谈,当天提出的仍然是方案B,并表示当天是最后期限,我没有接受;
7.17,本部门HRBP的线上沟通,表示可与律师进行最后一次的面谈,但仍然是方案B,我拒绝后提出的诉求是N+1,或者方案B基础上Last Day计算至七月底;
7.18,第二轮放假安排,我前一天提前把笔记本电脑带走了,所以直接没过去公司。
1. 律师
在和律师的沟通中,律师询问我不愿意接受的原因,是因为个人意气,还是因为对方案不满意,我的回答是,在这场协商中并不存在谈判的可能,方案整体上无法变更,我能选择的就只有接受或拒绝,所以我选择了拒绝。
2. HRBP
在和HRBP的沟通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Q2的绩效在补偿方案中漏算了,她们的效率还算高,当天就确认修改过来了,所以在告知我已经修改但我还是拒绝的时候表现得很惊讶,我没有和她们明说的是,正确计算金额本来就是人事和财务的分内之事,我只是指出了她们的错误让她们去修正,我并不会对此有所感激。
3. 部门负责人
由于我待在总部的时间不长,所以和他的私交也不算深,不过也算是共事了好几年,因此被他劝说的时候我还觉得挺不适的,他基本上是站在我的角度给我分析事情的利弊,说实话也还算客观,但在某些事情的观点上我们有些主观的差异,而且对我而言,我也很难判断他的说辞是标准话术,还是真情实感,不过上周五以后他应该也意识到和我打感情牌是没用的了,这是好的。
4. 外地同事A
同事A是早早就态度强硬表示除了N+1不接受任何方案的,所以也是比较早就被发了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邮件通知的人,他原先在外地,这两天回到了深圳,一直鼓励我态度强硬一点,这样公司能早点也给我发解除通知。但我的真实观点是,拖延战术是对我来说利益最大化的操作,保持相对平和的态度,让实际工作日尽可能地延长,能多拿点工资——最重要的是,每天在空调房里待8小时就能拿几百米,可以说是性价比非常高了。
5. 外地同事B
同事B和我是同一批给约谈的,因为在外地,所以交流基本上都是线上,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没有可以实际见得到的“同志”的原因,我个人感觉他的态度也不是相当坚定,而他在询问我相关的意见时,我只会告知他我自己的选择,让他结合自身情况作判断,不会给他明确的意见。而我的真实观点,第一个当然是不想背锅,毕竟所有事情都有失败的风险,而另外的比较矛盾的地方在于,向公司妥协的人究竟多了好还是少了好,我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理论上说选择仲裁的人越多,公司的舆论和诉讼压力会越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选择仲裁的人越少,公司越有可能私下提出优待方案来和解——虽然很sad,但这种形式我也不是不能接受。
6. 决策
如果说有一件事是从一开始到现在都让我感到困惑的,那就是我的决策究竟是受感性而驱动,还是因理性而判断——直白地说,就是我到底是先思考过了再决策,还是先决策完了再用各种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决策。
文字的记录总是有滞后性的——而且还受限于我的时间、精力和惰性,所以有时我也没想明白那一瞬间决策的直觉,到底是来源于理性还是感性,我当然希望是前者的,因为如果是后者的话,我写的那么多,就成自欺欺人的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