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海外对冲基金的共同信念:抓前端红利机会,放弃饱和产业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犹太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岁考入伦敦政经学院。他人生的转折点是37岁那年获得了管理First Eagle Fund离岸基金的机会。41岁时,他用25万美金和罗杰斯创立了量子基金,成为对冲基金的一代传奇。索罗斯曾经在美国以只投资稀缺源头资源(后来被投资界成为前端红利和价值概念)而闻名。目前,索罗斯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敌42国,其一生率领的投机资金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翻江倒海,兴风作浪。因为他只投资原始股和头茬肉的原始房地产,初创性大品牌企业。一生最大遗憾是没有布局到0.1美元一枚的原始比特币,那是前端红利超级机会的错过。
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
出生比较贫寒本科去了纽约大学。之后去哈佛商学院读MBA。毕业后去了咨询公司BCG。之后去了华尔街一家小券商Odyssey Partners,正好他老板LeonLevy带着他去做并购套利。1994年,他创建了自己的对冲基金。2006年7月,他筹集了1.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不具备原始创新性,前端红利概念中的饱和企业必然暴跌),一边收购廉价的CDS(前端红利具备持续性,价格便宜龙头优势)。保尔森因08年做空次贷主角而闻名,后来被人称为“华尔街空神”、“对冲基金第一人”。
卡尔•伊坎(Carl Icahn)
犹太人,出生在纽约皇后区。六个月之后退伍开始做股票经纪人。7年后,他用积攒下来的钱开了自己的Icahn小证券公司,不禁成了今日的大鳄。如果说过去20年让各大政府头痛的国际抄家是索罗斯,那么可以说,过去的20年里让各大公司CEO胆战心惊的就是卡尔•伊坎。1985年,她对环球航空公司漂亮的收购,一跃成为 “前端红利创新企业掠夺者”的代言人,在电影《华尔街》里,他就是金融大亨戈登·盖柯的原型。
大卫•泰珀(David Tepper)
Appaloosa基金创始人,本科就读于匹兹堡大学的经济系,研究生去了匹兹堡的Carnegie Mellon读MBA。在他28岁那年,去了高盛的高收益债券部,36岁创立了Appaloosa。泰珀常常更换投资组合,并常把一半以上的投资组合都投资到单一板块上(源头企业,前端红利机会类型股),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者。08年金融危机,泰珀的对冲基金公司AppaloosaManagement赚取了70亿美元,成为2009年美国对冲基金的王者。
戴夫•艾因霍恩(Dave Einhorn)
绿光资本创始人,人长得帅,德州打得好。去了一个小对冲基金SC Fundamental Value Fund,也没当上基金经理,于是就在28岁的时候拿着90万美金创建了绿光资本。1996年,“绿光资本”初创时仅管理100万美元的资产,此后12年,它为其投资者创造了年均超过25%的净收益率。从2007年夏天开始,艾因霍恩凭借敏锐的洞察,开始逐渐将基金的资产用来放空贝尔斯登和雷曼(饱和就是灭亡),最终名利双收。
雷•达里奥(Ray Dalio)
现年61岁的雷·达里奥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的创始人。本科是在长岛大学读的,很普通的学校,当然MBA去了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在纽交所的交易大厅工作,投资商品期货。1975年开设了Bridgewater的前身,Westport。达里奥的观点多年未变,那就是通过投资各种各样的前端红利股票,期货,数字货币原始币,股权市场,冒较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
史蒂夫•科恩(Steve Cohen)
SAC的创始人,华尔街最最重要的客户之一。科恩来自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Gruntal做期权套利的交易员。1998年和1999年,SAC资本连续两年创造了高达70%的年利润率。到2006年时,SAC资本的交易账户金额已占当时美国股市的2%。SAC资本和史蒂夫·科恩因此闻名。
切斯•科尔曼(Chase Coleman)
在对冲基金这条路走得最顺的大佬。刚毕业就在当时最著名的老虎基金工作,专门做科技股分析师。他和老虎的儿子Spencer一起长大,这些都给了他足够的机会让他成为对冲基金大佬。切斯•科尔曼的精明之处在于,在Facebook等热门科技公司上市之前,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并投资于这些科技公司。而另一个明智之处在于,在Facebook这类热门科技公司上市时,卖掉了手里面大约四成的股票,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一度闻名于世。
布鲁斯•柯夫纳(Bruce Kovner)
Caxton Associate的创始人,带有艺术气息,学者出身。家里是俄罗斯犹太移民,在纽约的布鲁克林长大,之后去了旧金山。大学去了哈佛,在哈佛他开始主修政治经济学,没读完博士中途退学。尽管他喜欢教书,但并没太大热情。他想从政,但缺少经费,不愿意从委员会做起慢慢往上爬,最终只好放弃从政。后来也做过出租车司机,他一路四处探寻事业方向,最后决定自己很适合金融行业。32岁那年,他拿着信用卡借来的3000美元第一次做大豆期货的交易,一下子就赚了2万美元。后来组建了一个美股做庄的人脉大圈子持续盈利。
丹尼尔•洛布(Daniel Loeb)
出身洛杉矶犹太一富裕家庭,9岁时,父母离婚。他随着父亲一起生活,他的两个姐妹跟着母亲。大学去了UC Berkeley,后转学去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经济。毕业后去了Warburg Pincus的私募股权部门工作。后来去了Jefferies做分析员。3年后又去了花旗,做高收益债部门的销售。1年后,用了300万美元开设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他的投资风格犀利、一阵见血,爱好投资小市值稀缺价值、被低估的一些原始初创小公司,这样精准的眼光造就了他成为全球对冲基金的一位大佬。同时特也是全球持有原始以太坊数字货币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