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4 仁义

2023-03-30 11:0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4、仁义


  儒家虚伪的政治道德观念。它是孔孟之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处理奴隶主内部关系的准则。对于革新派和劳动人民,所谓“仁义”就是要放弃反对奴隶制度的斗争,对奴隶主的反动统治逆来顺受,还要感恩戴德。后来封建社会的儒家又把仁义的内容改造成为适合大地主利益的道德原则。

  孔丘虽没有把“仁”、“义”并提,但他说过“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明确提出“仁”和“义”只能是奴隶主的道德,而奴隶则是不仁不义的。孟轲开始使用“仁义”这一概念。他为了复辟奴隶制度,到处鼓吹仁义,反对新兴地主阶级讲“利”,实质是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暴力革命和耕战政策;并把仁义说是成是先验的道德,是永恒的东西。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商鞅、韩非,为了摧毁奴隶制度,对仁义作了严厉的批判,把它比做虱子和害人虫。对“仁义”的估价,成为先秦儒法斗争亦即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汉朝以后的儒家也无不鼓吹“仁义”,以此来反对社会变革,维护腐朽的旧制度。西汉董仲舒提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3]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儒家之徒在会上再次叫嚷“君子立仁修义”,反对法家的路线和政策。唐朝韩愈以“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作为建立儒家道统学说的理论基础。宋朝的朱熹更是把仁义吹得天花乱坠,甚至说虎狼豺獭等兽类也有仁义,叫做“仁兽”、“义兽”,这恰好暴露了儒家“仁义”说教的虚伪性和地主阶级的豺狼本性。鲁迅曾用“吃人”二字一语道破了“仁义”的实质。

  蒋介石这个大儒宣扬“仁”、“义”是什么中华民族“八德”中的二“德”。[-]和蒋介石唱一个调子,说“仁”、“义”是“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叫嚷“仁义”是“处理人事关系的准则。”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也大肆吹捧儒家的“仁义”,说这是“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员说:“帝国主义政府的反革命事业尽管每天都在做,但是在嘴上,在官方的文书上,却总是满篇的仁义道德,或者多少带一些仁义道德,从来不说实话。”[4]苏修把没落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虚伪的反动的道德,说成是“高尚的”,这只能证明他们妄图用这种反动的道德来掩盖他们每天都在做的反革命罪行。


注:

[1] 《论语·宪问》。

[2] 《论语·里仁》。

[3] 《春秋繁露·基义》。

[4]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389页。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4 仁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