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筋骨篇
薛顛寫出了“鍛煉筋骨”一章,這一章節,也是對“九要、八論、四稍、三害、八忌”的總結,將這些理論歸納出一個具體的練功方法,如下:
欲求身體之健康,首要鍛煉筋骨。骨者,生於精氕而與筋相連,筋之伸縮,則增力,骨之重者,則髓滿(髓是人之精也)。筋之伸縮,骨之靈活,全系鍛煉。
頭為五陽之首,尾閭是督脈之門。頭宜上頂,尾閭中正則精氣透三關入泥丸(腦海)﹔背胸圓開(指背筋胸筋撐開),氣自沉下歸丹田(小腹)﹔兩臂抱撐,肩窩吐氣,開合伸縮,力達指心(指,手指﹔心,手心,屬筋)﹔
象其形,龍蹲,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搖首怒目,胯坐挺膝腰:腰似車輪轉,身有水准線﹔兩足心含虛.抓地如鑽鑽﹔兩股形似弓,進退要連環,骨靈河車轉(如機器之輪軸也):
筋絡伸縮如弓弦,身勁發動若弦滿,手出如放箭,運動如抽絲,兩手如撕綿﹔手足挺勁力(手足四腕力也),叩齒骨自堅(齒屬骨)﹔
行其意,搖首攪尾閭,動如飛龍升天,踐如猛虎出林,縱跳靈空象猿猴,步法輕靈如貓行。
得此要素,神乎技矣。
此篇是寶,透露練拳秘訣。首先指明健康在於筋骨,外家拳講究練骨,骨頭重,別人一觸即痛,技擊佔便宜。所以有踢鐵棍、打木樁的練法,來增強骨骼的硬度。
薛顛說骨是精氣所生,做“練精化氣”的功夫才能骨重,原來練精化氣的道功,有直接的技擊效果。
骨重——骨頭的密度大,骨髓飽滿。骨髓是精,薛顛說練精化氣的方法是“頭上項、尾椎中正”,頭是陽氣聚集處,尾椎是督脈開始的地方,督脈是陽脈,頭和尾相對了,精氣孕化,會生髓。
骨頭的硬度是髓滋養出來的,得到充分養料的花,總是葉挺枝堅。另一個增強骨骼密度的方法是——叩齒骨自堅,讓上下牙輕叩,就是堅骨之法!
形意拳四稍理論說,牙齒是骨頭的稍,是骨頭最敏感最顯露處。舊時代,鑲金牙是時髦的事,有的老人隻掉了幾顆牙,覺得早晚都得掉,於是把好牙拔掉,鑲上一口金牙。結果很快身體大差,往往早逝。損牙便傷了骨,反面証明齒骨的關系。
骨頭等於是弓背,筋等於是弓弦,弓弦韌性大,射出的箭才遠。筋粗長,方能力猛。貓科動物彈跳力驚人,因為胯部的筋又粗又長,能讓跨骨最大限度地撐開,等於拉滿了弓,將身體射出去。
薛顛用“放箭、抽絲、撕棉”來形容拳勁,揭示用的是筋力,而不是肌肉纖維叢之力。
肌肉纖維叢的力量有限,練得膀大腰圓,周身肌肉塊,但肉厚筋軟,並無力量。而一個練拳的干癟老頭,胳臂上的肌肉耷拉著,比武卻有虎豹之威,是肉軟筋強。容易讓人誤解為是凹胸凸背,結果練成了駝背。薛顛解密“含胸拔背”不是外形,而是胸口、后背的筋撐開了。
以撐雨傘比喻,含胸指的是雨傘底部的枝條都撐開,形成空間,拔背指雨傘項部的枝條撐開,形成棱。
含胸拔背是打開了一把雨傘,撐滿了筋,不是彎曲脊椎。筋參與“煉精化氣”的過程,胸背的筋撐開,氣才能降丹田。
還有一句奇妙的話——肩窩吐氣,肩窩是鎖骨內凹陷處。練拳時,后背是最敏感的,氣血變化大。肩窩裡的筋撐圓,后背的熱就能傳感到肩窩裡,鎖骨一溫熱,內臟就受益了。
肩窩不通,像人死死地憋著一口氣,肩窩通透,像把氣吐出去了,所以名為“肩窩吐氣”,不是肩窩凸起。
健身房中舉物、拉物的負重訓練,能練肉不能鍛煉筋,因為刺激的是肌肉群。不刺激肌肉群,才能鍛煉到筋,薛顛指出方法為——吸手腳心。手腳心是筋的竅門,手腳心凹陷,便牽動了筋。
吸腳心為“兩足心含虛,抓地如鑽鑽”。不是腳趾像鑽頭鑽地,而是腳心內含、十趾抓地后,感到有股勁像鑽頭似的往腳心裡鑽,一直鑽到身體內部,引發得身體作出水母一樣的抽縮動作,這便是練筋了。
抽縮極快,不可控制。吸著手腳心來練拳,突然會小腹一緊,脊椎震動,厲害的能彎了腰。這是牽動了小腹的筋。
有人說八卦掌不利於技擊,身法靈活,擊打力卻不強。八卦掌訓練之初,隻練“吸腳心”一點,一日走三百圈,兩個月后就有了筋力,擊打能力很強。武術的常用詞匯“含胸拔背”, 八卦掌是形意拳的友拳,巧妙
各有不同,而原理相通,可以相互參究。除了手心腳心內含之外,手腳腕挺力也是練筋之法。
漢字的同音字往往在意義上也有關聯,勁與筋同音,勁就是筋力。
骨靈河車轉——河車是南方舊時代農家的水車,架在田頭,人踩水車,可將溝渠的水調到田中。
道功的“轉河車”,是練精化氣,比喻氣在體內循環。此處的轉河車,不是精氣,指骨盆,系在骨盆上的筋強韌,骨盆運動起來,拳頭上的擊打力量可翻倍。
最后薛顛強調“如龍如虎如猿如貓”的動勢,都是在頭項和尾椎上獲得的,此為點晴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