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受:不打游戏,大学应该怎么选显示器
我曾经是一个咸鱼摄影,偶尔帮人做个视频AE套模版,摸个海报,偶尔再写点Web前端。大三从学校宿舍搬出去之后,我终于能摆脱宿舍空间的限制,买了一张两米长的桌子想堆啥堆啥,快乐的不行。
首先,先买一个显示器。但是市面上显示器千千万,大部分都在宣传灰阶响应时间和高刷新率,我又不怎么打游戏,应该选择什么显示器比较适合?
1 我要买多大的显示器
大学最能够限制显示器购买方案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是宿舍空间,第二个是钱。
一般宿舍上床下桌中书架的空间设计决定了显示器一般买不了太大尺寸,我的宿舍买24寸已经很极限了。而且必须要短支架的,支架稍微高一点也不行。如果喜欢高支架的话,可能21寸就顶天(字面意义)了。
因此在买显示器之前, 建议量一量自己还有没有足够的空间放下期望尺寸的显示器。记得算上底座的高度。
在我从宿舍搬出去之后,纵向空间的问题解决了,又由于我买显示器的主要功能是修图、做海报和做视频,因此当时我选择了把钱堆到Adobe RGB而不是分辨率上,最后买了明基的SW240大果粒显示器。
我后悔了整整一年,现在换了Mac,我更后悔了。
首先关于分辨率和尺寸的选择,以及显示器中可能存在的暗坑,我推荐先看这个视频。

看完之后,我再来说说我为什么后悔。
2 Adobe RGB,sRGB和NTSC
曾经我也是一个色域党,直到后来我发现色域是有极限的,越是追求色域就会交越多的智商税……
目前的显示器的标注色域主要有四种:NTSC(最差,最有可能偏色),sRGB,Adobe RGB和DCI-P3(Display P3)。P3色域过于专业,正常大学生买绝对是智商税中税,就不做介绍。
而如果不打游戏去买72% NTSC甚至45% NTSC,别这样,对自己的眼睛好一点。
我宿舍四个人加上朋友的显示屏凑齐了45% NTSC,72% NTSC(我上一台X1 Carbon),现在MacBook Pro的100% sRGB/Display P3,100% ARGB的大果粒。从肉眼观感来说,45% NTSC也不是不能用,72% NTSC基本满足一般需求,100% sRGB再往上就要落到“感知不强”的程度了。
而且如果系统是Windows,那更不建议买Adobe RGB显示器。Windows那仿佛是程序员半夜喝醉了酒蹲在卫生间里写出来的色彩管理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红色明显过艳,必须要用校色仪重新校正,出厂校色基本不起作用。
更别提达到100% ARGB的显示器都贵得离谱。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最大的一笔智商税交在这里——用了更多的预算,买了感知不强的ARGB。其实sRGB就完全够用的。
2 1080P,2K,还是4K
简单来说:
如果是Windows,只要把DPI scaling修改到Windows 8.1,1080P和2K是完全可以买的;
如果是Mac,那请买预算内分辨率尽可能高的显示器,不要迷信手动开启hiDPI的鬼话。
我之前说我买的SW240是个大果粒,因为它虽然是24寸面板,但是分辨率是1920×1200,折算一下大概是94 ppi……
Windows其实对低分屏的适配已经很棒了,当时在Windows上用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问题。问题是换了Mac之后我一瞬间以为自己近视度数上去了,看啥都感觉像是隔了一层毛玻璃。同样的显示内容,macOS的低分屏显示效果非常感人。
我后来尝试开启hiDPI,但是折腾来折腾去发现好像总是失败,遂放弃。大概不是每一台显示器都有办法的吧。
因为毕业回家了,所以我现在在考虑下一台显示器换个sRGB的4K 27寸。
3 题外话:关于校色
如果有观察过其他同学的屏幕,哪怕大家显示的都是白色,你会发现有的人屏幕看啥都像在搞黄色,而有的人屏幕一看就带着赛博朋克的蓝,而有的人屏幕红得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这种色准的偏差很容易让调色或者选色出现失误,而校色仪的作用就是将不同屏幕的不同颜色统一成一个标准。所以如果想像我一样靠摄影或者设计补回一点生活费的话,校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
也没必要去花大几千块买一个全新的校色仪然后一年也用不了五次,大部分的校色仪、相机、镜头,甚至无人机和云台都可以在一个叫做兰拓的平台找到租赁渠道。(兰拓看到请打钱谢谢)
校一次色几十一百块钱,比起几千块钱用几次,个人觉得是更加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