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IAF转载】对于泰拉战争形式的粗浅探讨

2022-03-18 12:31 作者:泰拉国际联合学会  | 我要投稿

转载自:

联合学会下属学术论坛主题帖《对于泰拉战争形式的粗浅探讨》,源地址http://bbs.eiaf.cc/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4&extra=page%3D1,对于文字的所有权利保留。

原贴主:EIAF@runner1014


       首先请允许我引用现实中冯·克劳塞维茨于其著作战争论中表述的一个论点:“战争理论不应是一种死板的规定而应当是一种考察”;而对于东方文明中也有一位名为赵括的反面典型,而对于现实中以往战争史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观点:战争的形式会顺应着技术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各种条件的改变会对战争理论和推演产生极大的影响乃至干扰,因此我个人认为将现实中的战争理论套用到各种战略据点会自行移动,而主要行军路径上往往没有任何人烟的泰拉大地来讲,无异于照本宣科。因此,我姑且以这篇黄纸秋蛇,献丑于各位   


       从已知的情报中,各国都保有自己的特种精英单位,乌萨斯的内卫,大炎的黑蓑,卡西米尔的银枪天马,萨尔贡丛林的强大决斗者,萨科塔的转轮铳骑,伊比利亚的审判官,以及满世界都是的酸液源石虫(咳咳).......。好的让我们回到话题,以上不包括源石虫的部分是每个国家所拥有的,可量产,可成规模部署,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精英战术单位,他们每一个在进入战场后都能对战局的平衡产生巨大的战术影响,而一旦成建制成规模以合适的方式部署到战场,将可能产生对于战略布局的巨大影响,而相对应的,即使可以量产,生产这些精英单位(不包括酸液虫)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可小觑,保有数量也不可能像普通的征召兵一样五十块一个可以当填线的炮灰,因此这些单位必须非常小心且精确的部署到必须的位置才能达到指挥官的作战目的,因此,这些精英单位将成为撬动战争天平的重要砝码被谨慎使用,投送到需要攻坚的战术战略节点,或者与敌方的精英单位对峙以保证己方常规战力的行动不会受到敌方精英单位的阻挠。


       而说到常规战力部分,我们需要统一某些基础观念:其一 ,泰拉大陆由一整块大陆构成,中间并没有海洋隔离;其二,天灾原因,泰拉各国的大部分重要城市均为移动城邦(谢拉格除外),即绝大多数战略节点可以迅速转移; 其三,基于某些原因(虚空中的法老并未提及),泰拉大陆上只有数量稀少的载人飞行器;其四,泰拉大地上有一种被称为陆行舰的特殊机动单位;其五也是我个人认为非常需要强调的一点,在移动城邦之外,由于天灾原因泰拉大陆绝大多数地方均为没有据点也没有人烟的荒野。统一这些基础概念有利于我们继续接下来的话题,即对于战争形式的讨论,


       我们先来讨论泰拉的这些战争机器,在已知的泰拉大陆上,我们拥有越野车辆,陆行舰,移动城邦区块以及规模最大的移动城邦,它们构成了泰拉大陆的基本文明体系,将他们改装成武装运兵车,陆行舰队,移动要塞并不是什么难事,我相信在现有民用技术转军用这件事上哪个世界的人类只要不是蠢到不会数数,就一定能做到这一点。这些战争机器最大的特点,并不是其强大的火力或者坚固的装甲,而是和现实战争中不一样的地方即战略节点的机动性,这一点会极大的改变战争的作战态势,而另一点是泰拉大地的空旷,这一点我们之后再提及。

       那么,在知道了泰拉战略节点拥有机动性了之后,战争态势会出现什么变化呢?首先作为指挥官的首要目标会从进攻目标变成找到目标,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一点,即使它因为规模庞大而有迹可循,但作为指挥官,你一开始拟定作战计划会因为目标的移动而受到部分影响,你无法在停下作战目标前展开固定阵地,战斗的首要目标会变成追击并拦截目标,如果敌人在战前进行了充足准备,你的进攻可能还要面对敌方提前调集的陆行舰乃至移动要塞的阻拦,同时你还要小心的隐藏自己的行踪,因为一旦你暴露在了敌方沙盘上,就会迅速招致敌方指挥官对你的反向围堵,这将导致进攻计划的受挫乃至完全破产,这是对进攻战略节点时变化的论述。

 
        而在这之前,战争的胜负则会被交付到陆行舰队的胜负上,当然我所指的是正面战场,情报战场乃至外交战场是另外的情况,那些更为复杂这里暂不作讨论。回到陆行舰队,我个人认为陆行舰队是泰拉当前战争现状暂时的最优解,原因是我之前所要求达成的共识:泰拉没有成建制的载人飞行器,泰拉大陆绝大部分是旷野。以上两种情况导致泰拉的指挥官无法运用战略空军为部队提供补给,也基本掐灭了空袭控制地面的想法,而泰拉的旷野看似为大规模机械化战术提供了驰骋的空间,但还是要回到那个问题上——泰拉的无人旷野无法建立补给线。 各位对于现实中的军事理论想必有一点了解,现代战争军队的战斗力和补给是否充分密不可分,除非是兄弟阋墙可以互相使用补给,否则一支没有补给的军队是无法维持战斗力的,而现代战争对于补给的消耗始终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举一个现实中二战东线战场的例子,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长达872天,这段时间内,除了平民部分成功撤离减少了物资消耗,在早期列宁格勒仅食物供应每天就需要1000吨,在现代战争中补给的需求更是只会多不会少。试想这样庞杂的物资供应,在泰拉大陆这种因为天灾肆虐无法修建长途轨道交通的地方如何实现,更不要说泰拉的旷野对于装甲集团提出的另一个严酷挑战——距离。


       关于距离这点,我们要回到机械化部队的使用方法上,一般来讲想要高效的实用机械化部队发动地面进攻,较为有名的战术有来自德国的闪电战打出的钳形攻势,以及苏联基于沙俄时期就有雏形的全线进攻寻找突破口战术发展出的大规模机械化滚动穿插战术,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部队自持力有限,在发动进攻突进到目标点完成对身后敌军的穿插合围后,必须停下进攻进行整顿,否则军队的编制及补给会出现混乱,战斗力急转直下。朝鲜战场上美军将领李奇微便是发现我军的穿插行动补给只能维持七天,便在第八天穿插停止后发动对我军进攻矛头的反击,一度让志愿军陷入被动局面。这便是传统机械化部队在泰拉大陆上要面临的情况,无论是滚动穿插进攻还是钳形攻势,都会面临敌方提前撤离到进攻停止点被守株待兔的风险。

      打个比方,现实中t-72主战坦克设计公路最大里程在460公里左右(数据来自百度),如果以这样性能的一支装甲部队在泰拉发动滚动进攻,因为坦克的进攻受到越野油耗增加和保留应急燃油两项的影响,理想的一次进攻距离可能将在600公里以下(自身携带补给的加持),而这样的一次滚动穿插在泰拉大陆上可能仅仅相当于走到半途,而且一路上不会见到一个人影,如果是这样,一次滚动进攻无疑是失败的。

     现实中的途径走不通,我们回过来谈论这个现实中被作为笑柄的陆行舰队,首先作为巨大的陆地舰船,它的支持力就并不是单纯的装甲部队可以比拟的,现实中一支携带补给船的航母编队可以在远洋执行任务长达数月,而这个时间足够让陆行舰队其舰船引擎强大且持续的动力输出的支持下前往任何一个移动城邦或要塞进行补给,其次,它所拥有的机动性最起码会超越其可能打击的战略节点,或者与敌方陆行舰队进行有效周旋,其舰载火力理论上也能做到对于各种目标的有效打击,虽然对于移动城邦这种战略节点的打击效果需要持保留态度,这是陆行舰体量必然面对的问题,舰炮并不能非常高效的对“陆地”进行打击。当然这点并不重要

     那么我们在这里稍作总结,如果有其他补充会加在回复中:泰拉大地的空旷和城邦的机动性,加上缺乏空军侦查的特点,共同作用将造就这样一个战争势——双方军队依托移动要塞和陆行舰队活动,在荒凉的泰拉大地上巡弋,双方均能使用无人机和越野车队进行有限侦查,一如风帆战列舰桅杆顶上的瞭望塔以及伪装成渔船的间谍船,一旦发现战略节点就会冲上去发动围猎,另一方则会迅速调集兵力防守,这个过程中,双方指挥官会伺机投入己方的精英单位以求改变战场态势,为己方争取胜机,而双方的战略节点则会进入机动状态以躲避敌方侦查和追击,尽可能保留己方的战略资源和战争潜力。这就是我个人基于泰拉当前情报总结出的一些拙见,如果有错漏万望斧正,写这些写了两三个小时总会忘掉一些细节,也希望能与同好互相交流知识完善体系,以上。


【EIAF转载】对于泰拉战争形式的粗浅探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