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凯撒到国王

2020-05-09 11:54 作者:白露贰番艦  | 我要投稿

     凯撒级战列舰是德国继赫尔戈兰级之后全新设计的新一代战列舰,于1909年开工建造。是德国海军首次使用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战列舰。凯撒级舰体舯部两座主炮塔呈两舷阶梯状对角布局,主炮反向射界夹角高于同类布局的英国战列舰,艉部两座主炮塔呈背负式布置。凯撒级的防护设计继承了德国战列舰侧重防御的传统,改进火力与动力系统设计节约的重量用于加强防护,防护性能较以往德国的战列舰有较明显的提高。

赫尔戈兰级战列舰


     凯撒首次放弃了自拿骚级以来的六角形主炮塔布局,将节省下来的重量(取消一座主炮塔,节省900吨重量)用于增强防御,该舰的侧舷装甲一举提升了50毫米,由“赫尔戈兰”级的300毫米,升至350毫米。同时,由于舯部炮塔数量减少,轮机舱容积加大,适逢德国军舰蒸汽轮机技术实用化,该舰的输出功率比上一代无畏舰提升了6000马力之多,进一步提升了航速。该舰在防御方面坚持了德国海军的全面防御思想,但炮塔设计存在缺陷——尽管正面面板厚达300毫米,但正面垂直装甲与顶部水平装甲之间的倾斜装甲仅有150毫米厚,德国人的本意是利用斜面使平射的炮弹发生跳弹,因此不需要太重的装甲,以减轻不堪重负的炮塔。

凯撒级战列舰

     然而自开战以来,炮战距离不断增加,万米开外落下的炮弹正好可以垂直砸在这个斜面上,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软肋。由于德国军舰偏好这种炮塔设计,因此在日德兰海战中所有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塔几乎全部被摧毁,只是由于出色的防护设计和严格的炮塔管理规章,才没有像皇家海军一样频频遭遇弹药殉爆。

     在英国超无畏舰陆续开工的刺激下,德国于1911年也开工建造新一型国王级战列舰。

     该级舰还在设计之初,德国海军内部便存在诸多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是提高舰炮的口径还是数量,或是改变炮塔的位置,以及是否将柴油发动机安装到中轴上来改善动力性能。但任何一种改进都必须慎重考虑成本问题。1909年底,针对新型战列舰的第一次会议召开。时任德国公海舰队司令的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倾向于保留上一级凯撒级战列舰,确切的说是路易特波尔德摄政王号的设计,以避免建造工期拖延,并保证不超出预算。德国海军部的首脑则希望能拿到使用新型MAN柴油发动机的测试结果再做决定,并反对照搬凯撒级,坚持认为将主炮布置在中心线上是最合理的选择。

      提尔皮茨希望将舰炮口径问题推迟到1912年后再决定。他还反对主炮沿中心线布置,并提出了多种理由,比如会导致建造延期,阶梯状上下布置的主炮不能在另一门正上方射击等。他进一步指出因为成本和重量制约,提高口径会付出减少炮管数量的代价。直至1912年5月底,中心线炮塔布置问题也未能够达成共识。同期,发动机制造部门总设计师维斯指出大型柴油发动机还没达到实用状态,但提尔皮茨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过,当海军上校冯·托塔表示了对中心线布置炮塔的支持后,提尔皮茨最终被说服,并指令提出一种改进设计,同时指出任何一种新的改进都会使得海军的预算付出一定的代价。有限的预算不仅在两年前拖了凯撒级研发的后腿,也使得新研制的国王级趋于保守。

     最终,国王级的所有主炮塔都布置在了中心线上,并未安装柴油发动机。尽管因为成本控制有些改进措施并未采用,但国王级战列舰仍可谓是最成功且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价值的一级战列舰。

     国王级战列舰作为凯撒级战列舰的改进型,改进凯撒级主炮炮塔布局,国王级是第一级采用全部主炮沿舰体中线布置方式的德国无畏舰,舰体艏艉各两座主炮塔呈背负式,舯部一座主炮塔,全部主炮塔沿舰体中线布置,可以保证全部主炮舷侧齐射时火力发挥,有利加强装甲防御能力,同时改进舰体水密隔舱,整体防护性能提高。动力系统采用少量燃油锅炉。相对换装13.5英寸口径主炮的英国超无畏舰,国王级使用M1908型305毫米50倍口径主炮,拥有仅次与英国343毫米火炮的威力。国王级每浸入水中1厘米就会增加36吨的排水量。该级的稳心高度方向为2.59米,纵向为203米,最大横向稳定度可以达到28度,横摆幅度超过62度时可能会倾覆。

国王级战列舰


     国王级的船体材料为采用平炉炼钢工艺生产的西门子-马丁低碳钢。德国军舰上的框架编号从船尾向船首递增,纵向上密封段为35号到137号框架,横向上为120号框架到18号。在120号到126号框架之间,装甲区向上延伸到了6层甲板,在127号到137号框架之间,装甲带覆盖到了较低的甲板层。16道隔壁将整个船体划分为了17哥主要舱段。长度方向的隔壁被布置到船体两侧,内侧为过道和与装甲带相连的内舱壁。两侧还有平行的装甲隔壁,从船底一直延伸到装甲甲板上方一米的高度上。在平行于炮组甲板的主装甲甲板上方还有侧防弹隔壁。这些隔壁介于30号到113号框架之间,两个纵向的隔壁从船体外底一直延伸到炮组甲板。侧装甲的主装甲带从后鱼雷隔壁延伸到前鱼雷隔壁,一直到水线下的深4.57米的位置。装甲带外侧部分延伸到水线下1.35米。装甲带在5号框架,即船尾倾斜甲板位置封闭。5号到11号框架间操舵室位置上的装甲厚度为120毫米;11号到21号框架间装甲厚度为100毫米;21号到31号框架间装甲厚度为60毫米;30号到113号框架间的装甲厚度为30毫米;从113号框架到舰艏的装甲厚度为60毫米。炮组甲板,或者说炮廓式副炮甲板上,炮廓前后向及侧部壁板均为30毫米厚。

     炮廓之上的上层主装甲板在船舯位置最厚处为350毫米,向下逐步减少,在建筑水线下方1.7米处降低到305毫米。上装甲带,约254毫米厚,宽2.08米。横向装甲侧壁,约254毫米厚,布置于主装甲带两端,确保装甲堡结构封闭。船尾6.1米处还有一段254毫米厚的横向隔壁,用以保护舵机。在装甲堡区域之外,向船首和船尾延伸的装甲带厚度约152毫米厚。炮组,厚200毫米,高2.08米。甲板装甲,主装甲甲板厚61-76毫米,比载重水线低30.5厘米,向后方倾斜以降低装甲角度建筑甲板厚度也为30毫米。

     国王号采用3台布劳恩·伯维尼帕森斯三级蒸汽涡轮机,由15-227磅/平方英寸的低压军舰用低压锅炉驱动,其中12台为带有辅助油板的烧煤锅炉,另有三台完全烧油的锅炉。国王号上的发动机在251转/分钟的转速输出功率可达43300轴马力。3个螺旋桨都为3叶桨,直径均为3.8米。右舷轴旋转方向为右旋,中轴和左舷轴旋转方向为左旋。6小时的强制通风试验中,这些发动机驱动国王号达到了22.5节的航速,动力装置由威廉港的帝国造船厂制造。这家造船厂还承担了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的试验任务。

     舰载的发电装置由4台蒸汽涡轮发电机组成,每台可提供220伏电压,功率360千瓦的电能,还有两台应急柴油发电机,每台可输出300千瓦的电能。国王级的机动由两台舵机中的一台控制,每台舵机都有相连接的船舵,还有一套应急舵机,由三名人力使用手动曲柄操纵,也可以控制控制一对舵机进行转向。使用主机时,舵机最大偏转角为±35°;使用人力时最大偏转角为±10°,为达到最大角度航速不能超过8节。国王级被认为在恶劣天气时仍能保持非常好的适航性,风浪中的摇摆程度给舰员带来的不适降低,而且破浪航行时速度不会损失多少。在三分之二航速,满舵的情况下,船舵最大偏转角为8°。

公海舰队


     德国海军的舰炮都来自克虏伯公司,这些舰炮有非常好的声誉,无论是精度还是耐用性方面。旧的239毫米舰炮在德国海军还只是海岸防御火炮,德国人似乎不急于升级舰炮,更大口径的305毫米舰炮较晚时候才成为标准配置。即使如此,德国人对更高的炮口初速和较轻的弹药情有独钟,当英国人转而使用更重的炮弹,较低炮口初速的343-381毫米舰炮时,德国人更愿意按自己的步调前进。

     国王级战列舰的十门305毫米M1908型舰炮主炮容纳在5个装甲炮塔之中,官方编号为305毫米活动炮架C/08.这种双联装炮塔的炮室下方有一个工作室,通过一个下探到弹药舱的旋转式弹药起重机输送弹药。这是一种标准的炮座结构,从赫尔戈兰级就开始采用。在工作室下方,还有一个副旋转室,容纳炮塔的电气开关柜,以及吊装弹药用的起重机。通常情况下,炮塔完全为电动操纵,但也通过手动备份系统旋转炮塔。主炮通过液压装置提升,这些装置彼此独立以确保抗打击性。起初,主炮最大射程为16200米,主炮向下的最大倾角为8°。之后,仰角提高到了16°,射程提高到了20400米,向下最大倾角随之降低到5°。这种305毫米50倍径舰炮的炮闩是一种克虏伯水平滑动楔形结构,可以采用电动或液压驱动。舰炮射击可以用电动控制,或使用一根拉索。国王级的主炮只有处于水平位置时才能装填弹药,并为此专门配备了指示器。炮弹和发射火药通过一个液压链槌塞入发射位置。如果没有这套发射撞盘,弹药的装填将无法完成。当装填完成后,每门炮的两个安全片将出现于左右两侧,以避免炮控人员受到火炮后坐冲击。

     安全性体现于武器系统设计的每一个角落。炮室,工作室和升降机位置上每一个开口位置都装有防火门,以防止燃烧的弹药向下进入弹药舱,其在舷侧位置的总重量达到了4100千克。炮塔前方的装甲厚度达到了300毫米,侧部的装甲逐渐从300毫米降低到250毫米,炮塔的顶板厚度为80-110毫米,后部装甲厚150毫米,炮弹在露天甲板下方以下至少一侧甲板的高度范围内为300毫米,再往下面为200毫米,一直延伸到与装甲甲板相连。指挥塔的前部和后部由镍钢材料制成,前部厚250-350毫米,后部厚180-350毫米。

国王号右舷


     国王级上的副炮由14门150毫米45倍径单装舰炮组成,可以通过炮术指挥塔或瞭望塔控制,只能通过击发开火。起初,这些舰炮的射程为13500米,后来提高到了16800米。炮弹重46千克,每门炮每分钟最多可以射击7次。

      国王级装有鱼雷发射管,3个在舰艏,2个在舰艉。每个前部的鱼雷舱都有10枚库存,外加发射管中的一枚,后部的鱼雷舱各有9枚库存,外加发射管中的一枚。这些鱼雷直径为500毫米,鱼雷的安装角为正横前20°。鱼雷发射管安装在旋转基座上,起初的设计中可以相对基座旋转90°。后来鱼雷发射管安装改为固定式,去掉了旋转基座。鱼雷可以由指挥塔或船舷两侧的炮廓位置控制发射,这些观察位置都有装甲保护。任意一处控制位置都可以控制所有鱼雷的射击,不过炮廓处的控制位置只用于向前方和后方发射鱼雷。

     在1916年改装前,国王级上装有7台卡尔蔡司实体镜测距仪,他们被安装在指挥塔和所有305毫米炮塔的顶部。船体中部还有2门额外的测距仪,用于副炮。起初,由测距仪组成的火控系统将他们测得的数据传送到前控制塔内的炮术指挥官,由他负责确定齐射时的平均射程。这一系统可以很快的校准,当目标机动规避打击时,也可以很容易的再度咬住目标。但当每个瞄准手都要持续不断的校准目标,以补偿船体的摇摆和机动。1916年改装后,国王级上采用了重型的战斗桅杆,使得在前桅顶部新增一个测距仪成为可能并确定为标准装备。这套新设备与火控系统相连后,可用于评估是否需要瞄准手持续锁定他们视线内的目标,这是一项重大的改进。每个主炮塔或炮廓式副炮内都安装了指示器,只需要对火炮仰角和与敌舰的方位角进行调整,即可开始射击。每个305毫米炮炮塔仍保留了自己的测距仪,这样当主火控系统被击毁后仍能独立作战。

     国王级的导航系统在当时属于先进水平,该级装有两台安舒尔茨陀螺罗经,以及若干陀螺中继器,翼桥位置上可以看到一台,另外一台安装在与舵手室相连的指挥塔内。操舵位置上除这些电罗经装置外还装有磁罗经。国王级在装甲带后面还装有2台测深仪。因此导航员可以造恶劣天气和交战条件下确保战舰安全航行。拥有一台好的陀螺罗经,对导航是至关重要的;在导航区外获得太阳线用以导航也是重要的;还能通过航位推测法保持较佳航道。总体而言,可以说国王级拥有当时最好的导航系统。

     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与德国公海舰队的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大编队的交战。就战术而言,德国人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德国公海舰队被困在港内毫无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舰队”。由于英国主力舰队的封锁,德国舰队濒于饥饿的边缘,不得不向协约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同意了德国的停战要求。停战条款要求德国全部潜艇投降,并把公海舰队开往协约国的拘留港口。1918年11月21日,包括国王级4艘战列舰的74艘德国战舰在协约国海军超过250艘舰船庞大舰队的押解下,驶入斯卡帕湾。这些德国军舰由舰队司令冯·鲁伊特指挥,但是所有火炮的开火装置已经被拆除,大炮无法使用,水兵数额被限制到最低,所携带的燃料几乎不能让舰队驶离港口水域。在斯卡帕湾的所谓“等候”实质就是投降。德国舰队的士气极为低落,许多军舰处在兵变的边缘。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谈判十分困难。最后,英国向德国下了最后通碟:要么在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盘接受条约,要么再次面临战争。此时的德国已陷人绝望,最后决定接受条约,但提出延长两天有一个“体面的准备”。

斯卡帕湾自沉,图为德弗林格号战列巡洋舰

     1919年6月21日上午10时30分,全体军舰都收到来自旗舰埃姆登号巡洋舰上发出的预先制定的信号,军官下令升起被禁止的舰队旗、战旗和“Z”信号旗,打开通海阀弃船。随着阀门和水密舱门的开启,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首先沉没,接着国王级4艘战列舰和其余军舰也一艘艘相继没人水中,沉没吨位为舰队总吨位的95%。伴随着公海舰队的沉没,德国的海上霸权梦也随之破灭了。






从凯撒到国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