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越调一代宗师张秀卿》罗云

2023-07-22 22:04 作者:叹越调命星多艰  | 我要投稿

张秀卿,艺名“大宝贝”,是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开拓精神的越调表演艺术家——河南省越调剧团的奠基人。她那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曾得到田汉、崔嵬、李准、常香玉等大家的高度赞誉。由于张秀卿操劳过度,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不幸病逝,给越调事业的发展 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虽然时光运转,新旧更替,而张秀卿创造的艺术形象至今影响深远,久而弥显。

张秀卿是河南省舞阳县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父亲张合群,母亲辛爱修。因 家境贫寒,生活所迫,九岁那年她被送到舞阳老越调戏班学戏。在她的心灵里,点燃起为生存而刻苦学艺的火苗,加之天资聪慧,一年之后便被老师抱上舞台演戏。由于张秀卿那清亮 的童声唱得甘甜入耳,稚嫩乖巧的表演逗人喜爱,热情的观众亲昵的称她为“小宝贝”。张秀卿从师越调名艺人尚云亭,在业师的悉心传授下,为她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长 期的高台实践,把她锻炼成一个生旦不挡,悲喜咸宜的全能人才。三十年代初,她由乡村转到城市,经常流动于漯河、信阳、武汉、商丘、开封、郑州等地演出。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 ,艺术水平的日益大进,“小宝贝”一变成为“大宝贝”。在当时的省府开封,她已是众望所归的越调名角之首,被誉为“盖河南”,名声显赫,极为轰动。 张秀卿孜孜以求,从不满足现状,墨守陈规。她深深感到古老的越调剧种,有其自身局限性 ,为求其生存和发展,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广征博采,取长补短。她在继承越调传统时,致力于排除那些粗糙、庸俗、单调、落后的东西,进行大胆的借鉴、吸收、变革、创新。她 注重观摩各个剧种的演出,从中领略体察名家们的舞台艺术风采。她备有留声机,时常欣赏各类戏曲唱片,对剧种的声腔艺术,进行对比研究。她把京剧的表演身段、武打技巧、锣鼓 经 引进越调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她善于吸收湖北汉剧、陕西秦腔、山东吕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某些音乐旋律、演唱方法,揉合在越调的声腔之中。就是化妆、造型、服装也都有所变革 。她这种融众家所长,化为己有的兼收并蓄,并在遵守戏曲艺术规律,保持剧种风格的前提下,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从而增强了越调艺术的表现力,开拓了越调表演艺术的广阔天地 。象 越调界的著名演员申凤梅、李玉华、张秀兰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或得其真传而各领风骚。张秀卿的舞台艺术所以能超越前人,把越调推向一个新阶段,即在于她即尊重前辈的艺 术积累,又不断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和广大观众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张秀卿在三十二年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众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如《蝴蝶杯》的胡凤莲;《 铡美案》的秦香莲’《斩杨景》的佘太君;《李天保吊孝》的李天保;《十五贯》的况钟;《哭殿》的李世民;《天水关》的诸葛亮;《辕门斩子》的杨延诏;《哭四门》的赵匡胤;《烈火扬州》的李庭芝。她还在现代戏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中、老年妇女形象。如《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的中的淑华娘;《人往高处走》中的玉梅母;《两兄弟》中的大嫂;《西望 长 安》中的老太婆。这些众多的人物,都以迥异的性格、独到的表演、完美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早在30年代,张秀卿扮演《天水关》中的诸葛亮,就曾红极一时。她演的诸葛亮儒雅稳健、 苍劲深沉,处处充溢着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非凡气度。无论是表演方法和唱腔技巧都对申凤梅塑造的诸葛亮有着直接的影响。使人难以忘怀的是,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期 间,张秀卿和申凤梅同台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演出《收姜维》,申凤梅扮演诸葛亮,张秀卿扮演马遵。马遵的戏虽不多,她却把嫉贤妒能的太守马遵刻画得险诈阴毒,较好地衬托了诸 葛亮的贤达宽厚。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使演出获得成功。这种不计名次,甘当配角,致诚合作的品德,为人们称道。 人们评价张秀卿是个全能的杰出演员,决不是溢美之词。她能在《铡美案》中扮演三个不同 行当、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秦香莲、王延龄、包拯。而且是前演王丞相后演包拯。 《烈火扬州》场面宏伟,气氛浓重。烈性男儿,爱国英雄李庭芝,用一般的须生应工是难以 胜任的。张秀卿创造性地把须生的表演融化在武生刚健、挺拔、英武的风韵之中,通过李庭芝的抗命、巡城、别妻、决战等行动,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誓与扬州共存亡的 爱国主义将领的艺术形象。张秀卿对李庭芝的唱腔安排,作了大胆的变化和发展,大大丰富了人物的音乐形象。尤其是别妻一场,唱腔借鉴了豫剧的旋律融化在越调“赞子板”中扩大 了音域,加强了唱腔的抒情性,其唱腔委婉、深情、奔放有力,悲愤中深蕴着武将的激昂豪迈 气概,既是悲离,更是壮别。李庭芝巡城的唱腔,是把昆曲揉进越调的“吹笛腔”中,韵味 深 长,别具一格。“月儿弯弯满天星,披星戴月来巡城”,唱出了守城无援身临绝境的李庭芝仰 面长啸,壮怀激烈的复杂情感,至今仍被后人乐于称道。张秀卿在声腔艺术方面的创造是丰 富的,造诣是深厚的。她的演唱能够供我们从听觉感受生发视觉形象的联想,给人一种清新、健美、生机勃勃的艺术享受。是她把越调唱腔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是张秀卿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舞台艺术形象,获56年河南省首届戏 曲 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同行和专家们认为《三哭殿》是会演取得的宝贵收获之一。当时,田汉称誉她是:“河南的周信芳。”演出《三哭殿》往往是台上哭引起台下的笑,使观众不知不觉 地进入剧情得到审美享受。张秀卿的舞台表演,无论是台步、工架、抖袖、一招一式都是那么准确洗炼恰到好处。她从不单纯的卖弄外部技巧,而是贯注了对人物的深入理解,使程式 化为性格化、生活化的自然行动,给人一种和谐之美。她在唱腔方面,也同样具有很高的造诣。她从人物的特定情境出发,对传统唱腔灵活运用加以创造性发挥,以情制腔,寄情于声 。李世民劝詹贵妃的唱段,“贤梓童你莫要悲声大放”,选用了传统的“垛子”板,而又进行 适度的丰富变化。起板缓慢,拖腔行韵且重又短,显得肃穆深沉。唱到“长江水焉能有那回 头之浪”,唱腔转入中速,层层推进,宛若一江春水起伏东流。“秦驸马带人马杀到殿上,那时节梓童你有什么主张?你去抵挡?你保为王?梓童,你仔细地想想!”三个问句,节奏铿 锵,唱中有说,说中带唱,叙事中达情喻理。在叫“樟童”时又用肩膀碰动詹贵妃,这一叫一碰点化出特殊的人物关系和特殊的感情传达方式,妙不可言。

张秀卿在解放初期就积极上演现代戏。尽管她演惯了传统戏,但她从不囿于程式的规范,追 求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自然的表演方法。如她演《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中的赵母,在第三场 戏里的表演:赵母对女儿淑华不听告诫,执意和志愿军郑永刚相爱,对没有过门时常到永刚 家 大为反感,认为这是丢人现眼,伤风败俗。赵母越想越生气,正欲出门,迎头碰上为永刚家担水而回的淑华,一怒之下,拿起笤帚要打,扬了几扬又欲打不忍。一刹那间的停顿,泪水 盈眶,发恨地向炕桌儿猛打几下,跌坐在炕上呜呜地哭起来。这一组动作生动自然,真实地体现了赵母对女儿又气又疼,又恨又爱的慈母心情。杨兰春看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请张透 卿为省豫剧三团介绍创造角色的经验。

越调小戏《稻》(左)张秀卿 (右)何金堂 大家只知张秀卿是个多才多艺的演员,其实她还参加改编剧本和导演工作。话剧《枯木逢春 》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反映的主题思想,激起了张秀卿的满腔热情。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和同 志们一起改编成戏曲本立在越调舞台上。从苦难生活中挣扎过来的张秀卿对剧中人物苦妹子 寄予同情,对瘟神般的黑暗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经霜倍知春的暖”,鲜明的爱憎,成为她编导此剧的思想基础。因此,在舞台艺术体现中充满了激情,深刻地揭示了罗顺德、苦 妹子等人物的感情世界。对于全剧的处理,首先造成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环境氛围;而后又洋溢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明郎情调,表现了两 个社会两种命运,以强烈的艺术对比,很好地突出了枯木逢春的诗情画意。这出感情真挚,歌颂 党、歌颂社会主义的现代戏,每场演出都取得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越调传统剧目《白布店 》、《哭殿》也都由她直接参加编导工作,而成为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张秀卿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被选为先进工作者、人民代表。身为一个党员艺术家,她为人温和、谦抑、正直、善良;对工作满腔热情,严肃认真。身负团长重任,又是主要演员,总是以身作则,同时,积极培养人才,树立“尖子”演员。她认为这是一个剧种,一个剧团,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正是由于她的远见卓识,当时越调剧团涌现出 一 批青年优秀演员,如邵淑芳、何全志、张秀兰、陈静、李金英、田发根、黄兰、党虹等。张秀卿 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越调之花。张秀卿为党的戏曲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 ,至今激励着省越调剧团努力奋进。在深深怀念她的同时,总结她的艺术成就与实践经验,为现在和今后事业的发展服务,应该是我们的迫切任务。 原载《河南戏剧》1996年3期

《越调一代宗师张秀卿》罗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