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居易生日,被记住的应不只有《长恨歌》
公元772年的今天 河南郑州
一个诗书传承的小康之家里,添了名男丁
这小家伙运气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县市级的官员,家境优渥生活富足
安史之乱结束十年后,大唐似乎终于缓过了这口气
虽偶有战乱,但总不算“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大灾变
白居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人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所写,几乎是所有人和白乐天的初遇。
当时他拿着自己的诗集给长安的著名“诗评人”顾况评价,顾况恃才傲物,便调侃起眼前的少年
“长安物价可贵,你想白居(住)恐怕不易啊。”
但读完这首诗之后,顾况已是神情大变,他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
“这等才华,想白居多久都行!”
白居易算是标准的“神童”,据他自己回忆,自己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八九岁时对音律就已经烂熟于心了。但正如茨威格所说,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在暗中标好了加码。

两岁时,他的祖父祖母病逝;十岁到十二岁,几乎每天都在躲避战乱的路上;十四岁在江南一边避难一边读书准备科举,读书读到口生疮手生茧,甚至头发全白。
十六岁得到名仕青睐,本以为能扬名长安。但短暂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支撑他持续输出优秀的作品,反倒成了长安诗人眼中流星般的伤仲永,最终只得草草离开。
但就像他的成名作,十三年后,他会再次回到长安,迎来自己的“春风吹又生”。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公元802年的长安城
29岁的白居易回头望去,满眼都是自己16岁的影子。

他现在是大唐的进士,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个50岁考上进士都算年轻的时代,可说是天赋绝伦。
在不远的将来,他会先去国家档案馆任职深造;
在那里,他会遇到自己一生的知己,元稹和刘禹锡;
六年后,他会在一场欢宴上,写下《长恨歌》这首流传千年的诗篇,他的人生也将抵达第一个顶峰。

然而这过去的十三年,也包含了无数难以咽下的痛苦。
他灰溜溜的从长安城回来没多久,父亲就病逝在了工作岗位上。除了情感上的伤痛,白居易一家也失去了经济支柱。原本和美的一家人,只得分散到各处亲友家中托庇求生。
在长安城里的把酒言欢、少年得志前,白居易的生活其实是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
东西不暂住,来往苦浮云。
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
朝忧卧至暮,夕哭坐达晨。
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到底哪个值得纪念?
35岁的白居易,用这首《长恨歌》公平的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其实幸福与伤痛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恋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首诗最早出现在小学课本中,比《长恨歌》更早打下了我们对白居易的印象。
《长恨歌》奠定了白居易的诗坛地位,在李杜不再、气象凋敝的中唐。白居易和他这首长诗的出现,是一道照进时代里的光。
甚至连当时教坊的姑娘们,也以能唱《长恨歌》来彰显自己的身价与别人不同。精彩的长诗,就像一部好电影。爆火的短视频,拿起手机都能拍。但能拍出好电影的导演,史上屈指可数。

可对白居易来说,天下太平百姓乐业,才是他的志向。所以反映民间疾苦的《新乐府》诗,成为了他创作的主流。
《卖炭翁》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老人。虽然自己缺衣少食,但为了求活,还得在山中砍柴烧炭、在大雪中跋涉。最后却被恶吏以宫中征用的名义抢夺,只剩他们随手丢下的“半匹红绡一丈绫”。
《新丰折臂翁》中,老人为了不被征发去“千万人行无一回”的云南,夜里偷偷用大石捶折手臂。以残废之躯,求来一生平安。
还有《陵园妾》里“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生不令出”的守墓宫女。
《上阳白发人》中十六岁来到深宫,“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如今年已六十虚度青春的后宫佳人。
卖炭的老翁、残疾的老者、孤独的老宫女,一个个走上前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后隐入尘烟。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哪怕你身负盛名、才高八斗,可哪个皇上、哪个同僚喜欢天天唱反调的人呢?
更何况你白居易竟敢向整个尾大不掉的节度使集团开炮?!我们连大唐的宰相都明目张胆暗杀了!看你名满天下的份上,滚出长安城,去江州那荒凉地蹲着吧!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虽然白居易有心以死明志,来跟节度使们斗争,但对方显然更清楚如何折磨与挫败一个人的意志,让他生不如死。
荒凉的江州,白居易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就在他为国家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忧虑时。他听到了一曲琵琶声,这琵琶声来自一位曾经才华和容貌都冠绝长安的姑娘。
从屈原起,古人就写“望美人兮天一方”,以佳人来比喻自己的志向。于是在浔阳江头那个“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夜里,
一首仙乐琵琶曲,两位天涯失意人
琵琶女第一支曲子中的技法高超,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内容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对那首更凸显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曲子做任何细节描写,
也许那份情感已超越了文字所能承载的体量,只能留给浔阳江头天地间的月光了。


最后容我引用知乎ID为“海上钢琴师”的作者的一段话,来总结白居易的一生。
“白居易七十五岁高寿时去世。他的朋友元稹、刘禹锡等都已先他而去,下一代的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也已经快走到生命的尽头。
二百年风流的唐代诗坛,就此徐徐落幕。
一个天下无双的时代过去了,后来的诗人们,只能在他们收获后的田野里终生弯腰苦苦寻觅,捡拾那些他们没来得及写出来的诗句。
......
千年以后,大家传唱的依然是长恨歌、琵琶行。小朋友们接触的最早几首诗里,也一定会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他这些浅显直白又浑然天成的诗句,早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就如同怎样都烧不尽的小草,必将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