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尔干半岛的铁骑——南斯拉夫M-80系列步兵战车

2020-12-15 13:48 作者:无涯之夜  | 我要投稿

(本专栏所采用的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上世纪60年代末,南斯拉夫陆军列装的M-60R装甲运输车难以应对冷战新形势,急需更换新一代机动战车。而此时,苏联成功研发并量产BMP-1步兵战车,但南斯拉夫并未加入《华沙条约》,因此无法获得最新的苏制装备。

为此,南斯拉夫决定自主开发一款类似定位和设计的步兵战车。

M-60装甲运输车

1970年初,步兵战车项目正式批准研制;

在此期间,南斯拉夫与法国进行交涉,获得后者的部分技术援助,其中包括发动机;

1974年,原型车研发完毕,并通过军方测试,随后开始试产;

1975年5月,该车亮相于纪念南斯拉夫反法西斯胜利30周年阅兵;

1978年,解决技术及成本问题后,正式开始量产;

1979年,最终样车通过检验,被授予正式军事编号——“BVP M-80”;

M-80亮相阅兵式

1980年,M-80停产,其改进型号M-80A开始量产;

1981年,M-80A通过检验;

1984年,该车正式列装于南斯拉夫人民军。

M-80A步兵战车

接下来便是M-80A步兵战车的性能数据:

在火力配置上,M-80A采用了电动单人炮塔,安装有一门M55型20mm机炮,它是HS. 804机载航炮的南斯拉夫仿制型,可在500m处击穿20mm厚的均质钢装甲。

(主炮最大俯仰角为-5°~+75°)

炮塔外部加装了2具AT-3“婴儿”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车内备弹4发,用于对抗主战坦克。

辅助武器为一挺7.62mm的PKT同轴机枪。

在防护性能上,M-80A车体及炮塔均为钢板焊接而成,采用大倾角设计,正面最大厚度为14mm,侧面为9mm。

虽然纸面数据不好看,但由于正面装甲并非BMP-1那类常规均质钢,而是掺有硼化钛强化剂的特制铝合金装甲钢,因此M-80A比BMP-1更能有效削减击穿后的破片数量,保护车内乘员安全。

在动力系统上,M-80A采用了一台奔驰OM-403型柴油发动机(430马力),配合自研的半自动变速箱,平地极速可达65km/h。

此外,该车可进行浮渡,依靠履带划水前进,水上极速可达7.8km/h。

奔驰OM-403型柴油发动机

在电子设备上,M-80A为简易火控系统,安装有机械测距仪和微光夜视仪,没有火炮双向稳定器,不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

车体内部配备了核生化三防系统、自动灭火器和加热淋喷系统,另外还有雾化柴油的烟雾发生器。

衍生型号

从1990年开始,南斯拉夫着手研发改进型号——M-80A1 Otter,主要任务是增强火力。

以下为改进内容:

1、原有的20mm机炮换装为M-86型30mm机炮,采用两侧链式供弹,最大射速600发/分,三种射速可调,分别是5发、10发点射和连发。弹种有穿甲弹和高爆燃烧弹两种。

2、升级为全新火控系统,配备有激光测距仪和红外夜视仪,安装有火炮双向稳定器,车长可在车内遥控“赛格”反坦克导弹发射箱。

(导弹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为高爆或穿甲两种战斗部)

3、炮塔两侧加装了6个81mm烟幕弹发射器。

总的来说,M-80系列步兵战车作为南斯拉夫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十分符合其作战定位,并能够很好的适应巴尔干地区特有地形,是一辆不错的载具。虽然其外观与BMP-1十分相像,但研发思路有很大差别,属于东西方阵营的技术融合产物。

巴尔干半岛的铁骑——南斯拉夫M-80系列步兵战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