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摘要——摄影篇
“真正的发现之旅非发现新景观,而是发现有新的目光。”
——马塞尔·普鲁斯特 小说家/艺评家
“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罗伯特·休斯 艺术评论家
1. 现实主义、形式主义
这两个词体现了电影风格的两极,但通常是同时出现在作品中只是有所偏向(尽量避免偏向试图居中的类型在光谱正中,称为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追求简单、自然、直接的最高准则,给观众制造作品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反应而并没有被操纵的幻觉。其在形式上的艺术化加工较少,通过真实感带给人震撼,艺术家更追求让内容自行体现出内涵而不是掺杂太多个人“评论”。但也并不是说现实主义风格没有艺术性,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擅长的就是隐藏使用的艺术手法。
现实主义者认为题材本身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内容比形式和技巧重要。
形式主义追求表达导演的主观理念,强调事物本质而非现实体现,为了体现精神层面的现实可以去操纵修改外在的现实的表达方式。歌舞片、科幻片等风格强烈的类型均属于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者强调技巧和形式,作品中个人标志和风格突出。
比如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愤怒的公牛》的拳击场面常被赞许为“写实”,但事实上观众赞美的是这些场面体现出了拳击的强而有力、紧凑而生动,这些场面反而是极度风格化的,如梦似幻的慢动作、诗意的升降镜头和奇特的音效乃至影像和声音以断奏手法的剪辑。
而通常常见的剧情片都为古典主义,该类以角色为主导,具有表现风格而表面上又比较可信,画面取舍以故事和人物关系为主导,将人物作为主要视觉点,通常会出现对主要角色的浪漫化处理,以娱乐价值为主。(看来常见的动漫当属该类)
一个故事如何被叙述亦是那个故事的一部分。
将作品的一部分进行人工化的孤立观察是窥探整体内部艺术细节的一种方法。
2. 镜头
通常以容纳多少素材做区分。
a.大远景
多半自约400米外距离拍摄,为较近镜头提供空间参考,所以也称建立镜头。人物在其中会显得很小,在史诗电影这类场景扮演重要角色的作品中出现。
b.远景、全景
“远景”是电影中最不精确的名词,最近也指容纳角色整个身体的“全景”,或是舞台剧舞台大小的容纳空间。
c.中景
囊括二到三个人物从膝或腰以上的身形,是功能性镜头,在构图上也通常对等(空间近均等),做说明、延续运动或对话。其中两个人物一人背对一人正对摄像头称为过肩镜头。
d.特写
将重点放在脸等小客体上,夸大事物重要性或者有象征意义。
e.大特写
特写的变种,进行眼睛或嘴巴的特写。
f.深焦镜头
远景的变奏,有多重不同焦距带来相当程度的景深,同时捕捉到远、中、近距离的素材,维持空间完整性。需要广角镜进行拍摄。
通常观众的视角会采用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移动。
这种用到这种方式的拍摄,打光的调整非常麻烦。
3.角度
角度其实由“摄影机”位置决定,与被摄物无关。略有变化的角度可能象征了某种含蓄的情绪渲染,但趋于极端的变化则代表是重要意义的影像,也会令观众分心。
现实主义喜欢避免极端而是使用水平视线来方便叙述也让观众忘记摄像机的存在。
形式主义则连被摄物的清晰度都较不在乎,认为哪怕扭曲现实的景象也要达到更大的真实——象征意义上的真实。他们希望观众能注意到摄影机的存在。
a.鸟瞰角度
极端角度,观众拥有天神般的视角,减少从画面感到压力,而人物则在其中卑微、无助受到控制。
b.俯角
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该角度下看到动作会显得迟缓、呆滞、无害,也会凸显环境,显得环境能够吞噬人,可用于表现人物的无力感和困境。
c.水平
角度镜头也被认为带有导演先入为主的成见,故而有部分希望作品中立的创作者坚持使用水平镜头。利于隐藏加工痕迹和叙事。
d.仰角
使角色看起来强有力而富有威胁性,对方笼罩着镜头像个巨人,而观众似乎被钉在地上动弹不得。也强化暴力镜头速度感,或是使环境变小。容易给人带来恐怖或庄严感。
e.倾斜
水平线是斜的,如同醉汉视角。给人心理上紧张或即将发生变化的感觉。会使人迷惑所以很少用,但可以用于暴力场景体现视觉上的焦躁感。
f.长镜头
把所有场景元素包含在一个镜头当中,不需要来回切,画面显得更为客观,单任何失误都会导致整个场景的重拍。
角度的变化常常也可以体现导演的想法。
4. 光与影
灯光的方向与强度变化能够引导目光、营造氛围
风格——可以组合使用
a.高调(big key):明亮而阴影较少,给人感觉安全舒缓,喜剧与歌舞常用
b.高反差(high contrast):明暗对比强烈,也可以使影像在黑暗中突出悲剧与通俗剧常用
c.低调(low key):散射式阴影,亮光带氛围,用于悬疑、惊悚、黑帮片
α.绘画风格:线条不明显,色彩和质感在强光环境下模糊晕散。
β.线条风格:强调分明的线条,视点清晰凌厉。
技巧——
a.三点打光:通过主光、辅助光、背光三部分同时作用,引导观众得到主要细节、次要细节、背景的具有层次的视点。
b.侧光:打在脸上半明半暗,用于象征角色的分裂内在。
c.反象征:比如运用光亮做安全的暗示但实则发生悲剧,反之亦然,能加强震撼效果。
d.过度曝光:使画面表面充满苍白的光,常用于夸大情感。
5. 色彩
是影片中心理上的下意识元素,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气氛。
冷色(蓝、绿、紫):不凸显的平静、疏远、安宁、封闭。
暖色(红、黄、橙):张扬的侵略、暴力、刺激,红还常与性暗示相关。
低色彩饱和度:少用颜色、凸显黑白,像是泡过褐色墨水的褪色相片,配合严肃残酷的题材,有保守、品味卓越、正确、压抑的质感。
6. 镜片、滤镜、底片
a.望远镜头(长镜头):长焦距,会导致焦点之外的前景和后景模糊,通常用来拍远距离的特写效果,可以塑造气氛上的效果,也可以配合变焦或选择性聚焦用于控制观众的注意力焦点。
此外也会导致画面平板化,缩小不同地点间的距离感,当然也会削弱在这样的镜头中移动的动感。
b.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深焦镜头中一种,短焦距,目的通常是使镜头框内所有人或物都有清晰的焦点,会造成线条和空间的扭曲,夸大距离,其极端就是像在水晶球里看东西的鱼眼镜头,可以用来形容角色的奋力、无情和掌权。
滤镜种类繁多,可以针对光芒的调整也可以是针对色彩的改变。比如遮盖/凸显皱纹等使角色看起来更高、矮、年轻或者老。也可以蓝、绿滤镜塑造外景冬日凌冷之气,红、橙滤镜制造屋内温暖的气息。
胶片也种类很多,但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α.感光快:对光更敏感,靠有限的光源比如夜间,也能拍摄影像。但粒子粗大线条模糊,色彩也像水洗过一样,更适合纪录片或在剧情片中塑造纪录片般压迫的现场感。
β.感光慢:有时甚至要快感光胶片十倍的灯量才能拍摄,但线条、色彩、色调等细节更加清晰明确。
其他
1.由于摄像机进化,不再那么需要打光。由于特效的兴起,出现一些错误可以后面补足,甚至用特效替代群演、化妆。
2.各职务对影片的贡献视情况而定。有连分镜都规定好了的导演,也有只关注表演本身将镜头全部交给摄影师的导演,也有剪辑师将影片剪辑出了风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