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如何干扰孩子们的社交动力
iPhone出现在我们身边仅12年,但从那时起,我们就已经吸收了各种屏幕,从适合我们手掌的设备到巨大的店面LED标牌。
然而,从自拍到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的社交媒体,屏幕入侵会影响自我形象、我们的交流方式,甚至是我们的感受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早、以更多方式接触屏幕,人们担心的是,持续不断的感官刺激正在与正常增长的大脑通路竞争社交和情商。
人类天生具有社会性。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很久就本能地阅读他人的内容。他们可以区分不同的面部表情。但是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更感兴趣的是推断可见外壳背后的心理状态——另一个人的信仰、欲望和意图。
这被称为“心智理论”,最近在人类皮层中发现的区域被发现是这种推理他人思想能力的基础。
早期屏幕曝光与正常发育竞争,因为生命的第一年是神经可塑性的高峰期。例如,视觉皮层在生命的前三个月发展其连接森林的速度最快,出生后大脑的体积每天增长1%,在0到2岁之间增长三倍。
早期经验尤为重要,并且存在特定类型的输入(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对发育中的大脑产生最大影响的关键时间窗口。突触连接模式通过重复的感觉模拟和运动动作建立起来。
但是,当预期的刺激不存在或被推到婴儿面前的平板电脑阻挡时,已经建立的联系可能会发生逆转。
在2010年iPad出现之前,几乎可以肯定它是婴儿世界中最有趣的东西。广播电视已有70年的历史,而在生命的前三年接触特写屏幕媒体仅在过去十年左右才渗透到文化中。今天的屏幕观看场合,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无处不在。
屏幕竞争是大脑发育的典型特征,因为在一个地方的收益会在其他地方造成损失。基于屏幕的视觉和声音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持续的刺激会增强基本的感觉通路,但会牺牲那些注定会成长为社交智能和参与网络的更复杂的感觉通路。
屏幕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也是如此。与朋友共进晚餐的特点是不断受到干扰。我们抓着手机,把它们带到厕所、床上,几乎无处不在。
许多人对手机有着如此强烈的情感依恋,最近的一项统计显示,18到24岁的人每天检查手机210次,或者大约每五分钟一次。重度智能手机用户仅在10分钟后就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焦虑,因为他们无法使用智能手机,即使他们的设备不在视线范围内,也会引起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