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端午节的传说与中国制曲酿酒文化关联

2023-06-01 12:12 作者:bili_52792433185  | 我要投稿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可谓是酱酒人千百年来恪守的酱酒酿造的绝佳法门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屈原的传说,还与中国的酿酒文化息息相关。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庆祝和纪念屈原的同时,也以制曲酿酒的方式表达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珍视。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制曲酿酒文化的关系,同时聚焦于茅台镇酱酒作为中国酒文化的瑰宝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与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屈原是一位忠诚而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悲惨遭遇和爱国情怀给端午节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当时,楚国国君不听屈原的忠言,屈原感到极度失望和绝望,最终选择投江自尽。这一事件发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渔民们得知屈原投江后,纷纷划船去救援,但最终只能打捞出他的遗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开始在江中投放粽子,用以保护屈原的遗体。这就是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物的由来。

       粽子的传统制作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料,那就是糯米。而糯米也是制曲酿酒的重要成分之一。中国的制曲酿酒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制曲是指通过蒸煮和发酵将糯米转化为酒曲,然后使用酒曲发酵其他谷物来酿造酒。这种酿酒方式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在不断地传承至今。

        茅台镇酱酒是中国制曲酿酒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白酒之一。茅台镇位于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使得茅台镇成为制曲酿酒的理想之地。制作茅台镇酱酒采用的是传统的酿造工艺,经过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的陈酿,以获得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茅台镇酱酒被誉为中国酒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品质卓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端午是一年四季阴阳交替的分界线,人们聚在一起驱邪祈福、互祝“安康”,粽子和美酒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物品。对大多数人来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日子,但对酱酒人来说此刻却意义非凡。因为一瓶酱香酒的诞生,除了顺应当地环境、气候、原料外,还有其独特的季节性,具体表现为“端午制曲、重阳下沙”,而且在“12987”的传统酿酒工艺流程中,“制曲”又是酱香型白酒一个生产周期的起点,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一瓶怀国酱香美酒的生命序章。

         俗话说“曲乃酒之骨”,酒曲上生长大量微生物,微生物分泌的酶,具有生物催化剂,可加速淀粉分解成糖,糖在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因此,作为红糯高粱发酵的引子和关键,酒曲的质量对酿出酒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为什么要把制曲的时间选在端午呢?以贵州怀国酒为例,怀国酒在酿造过程中遵循着古法酿造工艺,其中“高温制曲”高质量的大曲,对曲块的入仓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有严格的要求,酒曲需在高温条件下动态发酵才能形成独特的风味,所以保证曲块发酵温度是保证大曲质量的关键。而从端午开始,赤水河流域气温升高,湿度变大,微生物变得异常活跃,种类和数量增多,为曲坯的发酵创造了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正是制曲的最佳时节。并且这一时节,用于制曲的冬小麦正好褪去了青涩的水分,用于制曲再好不过。

       每当端午节到来之际,大大小小的酱香型酒厂就要制作酒曲了。而怀国酒是以优质有机小麦为原料,先将颗粒饱满、无霉变的麦粒磨碎,然后均匀地洒上适量的水和母曲进行调和搅拌,待其呈用手可以捏成团,松手后又能散开的状态时,便可以开始制曲了。制作好的曲坯四周紧实、中间疏松透气、表面光滑,呈龟背方形,这样做的目的则是为了保证内部溶氧量充足,以便更好地进行发酵。

       随后将制作好的曲坯要放置在高温曲房内自然发酵,曲坯内部温度可上升到65摄氏度以上,期间要进行规律的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这也是制曲的关键所在。在历经40余天的室内发酵后,曲坯被移出密封室,但仍要经历半年之久的自然风干才能使用。当被粉碎的曲坯运送到制酒车间时,方能发挥它真正的效用。一番工序下来,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而这仅仅只是一年生产周期的起点,待到酒曲完成后,重阳时节也将到来,那时将与红糯高粱为伴,经历“12987”,开启一瓶美酒的酿造之旅。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可谓是酱酒人千百年来恪守的酱酒酿造的绝佳法门,遵循四时节气、道法自然,酿出的美酒才会浑然天成。而怀国酒也将始终秉持“天人合一,才能酿好酒”的初心,不断为爱酒、懂酒之人带来高品质好酒。时值端午佳节,“粽”有千般风情,仍需举杯相聚,怀国提前祝福大家端午安康,健康长寿!

端午节的传说与中国制曲酿酒文化关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