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CCD卡片机的爆火

哈哈,N大也来聊聊“CCD 卡片机”爆火的事情。
我觉得“CCD卡片机”爆火几乎是必然。
在富士、徕卡、哈苏努力不懈下数码机终于有了固定的小巧复古圈层。但看看现在打市场大环境,结合购买力与供求关机就不难想象迟早有一天有着庞大炒作潜力的小巧复古CCD卡片机会站上舞台。

我们都知道富士、徕卡、哈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用相对贵价的产品雕刻、阐述着“复古”这座雕塑的价值,巧合的是它们又喜欢把“复古”、“色彩”、“情绪”、“怀旧”给糅合在一起,
你看看,如何把照片拍得复古、有记忆感的胶片配方(们)是不是在各平台传播?在如何让相机拍出有意思的色彩方面(本质就是根据喜好进行失真)富士站在了头一排,事实证明这种宣发是有效的,于是索尼、尼康随后也加入了队伍,告诉用户如何设置“虽然失真但有意思的色彩观感”。

这种宣发在本质上是树立独特印象强化特性标签的行为(至少品牌是如此认为的),但对于摄影小白或普罗大众而言特们更多的是“结果论”,什么机器能给我这种“特色”我就买什么机器,如果这个机器恰巧有着不错的颜值那更好。
OK,问题来了,宣传赛道一旦拥挤在“我能给你有意思的色彩”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却受到了阻碍,缺货、溢价在某种程度上会分流走潜在用户,此时“CCD卡片机”的出现对预算敏感且怀有好奇心的潜在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出口。

上图这些照片是很多年前我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度蜜月时随手拍的,那个时候我手上的机器是Nikon D60这个CCD传感器机器(那个时候陪伴多年的Nikon D100与镜头一同被窃,只能买个低端平替套机),镜头是18-55mm F3.5-5.6 VR这个塑料套头,如果你追求的不是“还原”,那这套机器给出的色彩确实还能接受。
很多时候我这个发烧友记录时都不会追求“真实”,那更多拍着玩的入门用户或尝鲜者就更不会在意“真实”了。而这种“失真”又是镀膜老化的CCD卡片简单又直接的“杀手锏”:便宜、小巧、带有天生的色彩失真特性。
刚才说过很多消费者是“结果论”的,既然先前的“复古品牌们”教育了他们“有意思的色彩是宝贵且独特”的观念,而抱着这种观念的消费者在供需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自然会抱着观点与品牌“脱钩”,寻找可以直接达成目的的便宜机器,便宜得多的“CCD卡片机”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
所以很讽刺,在某种程度上品牌教育完成了一半时,对预算敏感的用户就带着自己的理解“脱勾”了。
“多年品牌教育造成用户对情绪色彩的重视与好奇” “不顺畅的供需关系”这两个因素都在把用户向“结果论”引导,这正是我觉得“CCD卡片机”会爆火的必然原因之一。
在流量为王得时代,用“CCD卡片机”拍出几张略带失真的照片就能在姐妹圈、朋友圈获赞,对主流人群来说这种心理满足感可比正儿八经地拿大家伙强多了。更便宜、更复古、更不可预测的色彩,这种东西会融合成的“仪式感”在特定圈层自然会受到主流人群的关注与青睐,对他们来说,“拍立得”都等获得青睐,凭什么“CCD卡片机”就不行呢?
而对经销商来说,大得多的利润以及低得多的仓储压力就是核心动力,他们炒作“CCD卡片机”可比“在售机”有干劲且容易多了。
什么,维护售后怎么办?
一来,大多数买“CCD卡片机”得本就不是发烧友,在聚会打卡时才会拍上几十张,用机强度不会高;
二来,购入成本本就较低,大多也是把它们作为玩具来看待;
总的来说,我认为“主流受众对品牌教育的理解” “不顺畅的供需关系” “对拍照的态度” “经济实惠”是“CCD卡片机”火爆的主要原因。
至于专业摄影师、发烧友对其的排斥也只是流传在很小的范围无法代表主流。他们的思维是“真实为王”、“细腻为王”的商拍思路。但真实的生活远不只有工作,不是每个人都会用严谨认真的态度面对“记录”这件事(也没有必要)。
还是那句话,活着已经很累了,体验下有意思的小玩具有什么错?再不冒犯别人的前提下,玩得开心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