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长平之战后,如果是白起领军直接进攻赵国,会成功吗?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准备一鼓作气攻下赵国。赵国上下震动,派人离间范雎和白起。范雎以秦国需要休养为由劝说秦昭王退兵,秦昭王同意。后来又因赵国把本来要割给秦国的土地给了齐国使其援助赵国,秦昭王是到手的鸭子飞了,自然非常愤怒,发兵攻赵,白起说攻赵必败,结果果然失败。白起也因此被赐死。那么如果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直接攻赵,会有多大胜算呢?这个首先要看三方面的问题。
一、长平之战后,秦国战力还剩多少?
长平之战,赵军主将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被白起埋伏包围。然后赵括战死,赵军投降,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这可能是大家对长平之战的印象。但实际上赵括并非庸才,赵军投降的也不是四十万。因为赵国一共四十万,投降了四十万,难道战场那么激烈的情况下,赵军无一人伤亡。难道赵军每个人都是电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中那个“欧皇”般的存在吗?一个人在箭雨中张开双臂等死,可是却没有一支箭射中。

如果是这样,估计秦军就下跪投降了,历史就会成了赵括坑杀50万秦军了。
实际上秦国的弓弩部队在六国可以说是非常强悍的存在,楚国诗人屈原都不得不承认秦国弓弩的强大,他曾在诗中写道“带长剑兮挟秦弓”。当时,秦国占据有利地形,可见赵括是面临着多么艰难的境地。而白起后来评价此战:“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秦国付出了伤亡过半的代价,赵括在堪称绝境的情况下,使秦军伤亡过半,由此可知其绝非庸才。
秦国伤亡过半,那么秦国还剩多少战力。首先实际双方交战人数肯定没有史记记载赵国四十五万,秦国六十万那么多。因为秦始皇时期,王翦带着六十万秦军灭楚,还得向秦始皇要土地、豪宅等表明自己的忠心。可见六十万应该是秦国一次出兵的极限了。但是考虑到长平之战打了三年之久,从小规模的战争打到倾国之战,可能赵国的四十五万和秦国的六十万是双方三年累计投入的兵力。那么长平之战时赵国方面兵力在15~20万左右,秦国的兵力在20~25万左右。秦国伤亡过半,可用的兵力在10万左右,那么这10万兵力,兵贵神速,能灭亡赵国吗?那要看其余两个方面了。
二、长平之战后,赵国还有多少抵抗力量?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倾国之战,赵国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了。长平之战后九年,燕国人去赵国祝贺赵王生日,发现国内空虚,于是派兵进攻赵国,虽然赵国在廉颇的带领下打赢了燕国,但长平之战过后九年,国内仍然空虚,更不用说刚刚结束长平之战时的赵国了。

那么为什么一年后秦军再次攻打赵国却失败了呢?因为一年的时间足够赵国上下安心下来,好好想对策。比如赵国的宰相劝赵王把该给秦国的地给齐国,让齐国派兵援助赵国。同时与其余各国交好,再加上唇亡齿寒,各国纷纷派兵援助赵国。
这也就是秦国后来打赵国时,各路诸侯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
那么如果白起略加修整,直接攻赵,各路诸侯会不会救援呢?这也是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三、长平之战后,各路诸侯是否会救援?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不仅赵国上下震动,各路诸侯也是恐惧不已。再加上白起这种百战百胜的战绩,各诸侯国没有愿意和白起对阵的。在后来的邯郸之围中,魏王也是不愿得罪秦国而不救援。是魏国的信陵君偷了魏王的虎符,然后门客击杀了当时的将军才得以救援赵国,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窃符救赵”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也与此相关。那就是“毛遂自荐”,当时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带着门客去楚国求援,楚王开始也是不答应,是毛遂摆出视死如归的气势镇住了楚王,然后晓以利害,楚王才答应。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各路诸侯对于是否救援赵国也是有很大疑虑的。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秦军伤亡过半,还是有十万左右的精锐,并且因为大胜,士气处于巅峰状态,而赵国没有多少力量抵抗,上下震动,人心惶惶,在这种状态下是不会想到一些好的策略来应对这种局面。各路诸侯在这个时候也不敢贸然插手,怕失败遭到秦国的报复的大有人在。这个时候,如果白起趁着这个时间迅速进军邯郸,打一个人们反应的时间差,差不多有九成的胜算。白起从不打无把握之战,他在长平之战秦军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决定继续攻赵,也是缘于人们在震惊下,有一个反应时间,这个时候兵贵神速,把握还是很大的。
秦昭王退兵求和是因为秦军伤亡不小,需要休养。如果失败,那秦国是真的元气大伤,退兵求和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做法。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一直求稳是不会获得特别突出的战果的。

四百多年后,曹操占领汉中,面对刚刚占领西蜀的刘备,在谋士司马懿和刘晔劝他进攻西蜀的情况下,发出了“既得陇,何望蜀”的感叹。不过,他后来听说当时蜀中百姓听闻曹操将要进攻西蜀,人心惶惶,刘备杀人都不好使的情况后,肠子都悔青了。对谋士刘晔说“悔不听公之言”。
曹操因此错失了最后一统天下的机会,秦昭王也因此错失了灭赵的机会,使得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放慢了很多年,最后成就了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功绩,成了秦始皇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否则他会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