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直播间里的非遗 | 他把唢呐吹进当代艺术中心

2023-07-06 12:03 作者:凹凸镜DOC  | 我要投稿

直播间里的“百鸟朝凤"

《把唢呐一直吹下去》线下分享会


唢呐,因嘹亮高亢的穿透力,素来有着百乐之王的地位,也常出现在乡里庄重的仪式时刻,但随着社会风俗的变化,这些唢呐艺人的生活压力也慢慢加大,且有部分匠人已经放弃了唢呐手艺从而外出打工。


吹了37年唢呐的马庄村村民马春风,在去年注册了名为“唢呐村的事”的抖音账号,以家庭为单位把唢呐演出搬进直播间,并带动本村留守老人一起拍摄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见当年唢呐的热乎劲,同时也不断改善一部分收入问题,让这种唢呐生态能一直传承下去。


纪录片《把唢呐一直吹下去》纪录片上线后,网友也纷纷留言,表达对这部纪录片及背后的老马及唢呐艺术的喜欢与发表自己关于唢呐的记忆点。


本次凹凸镜DOC将呈现纪录片《把唢呐一直吹下去》。并邀请本片导演张琳;拍摄对象马春风;中国煤矿文工团青年唢呐演奏家、抖音创作者喇叭花_朵朵,并特邀中国戏曲学院唢呐及管乐副教授孙云岗,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姜娟,青年学者付桂生,作为映后嘉宾,与大家分享纪录片幕后的点滴故事,同时也共同探讨短视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以下为映后实录。


抖音集团,赞613


凹凸镜DOC:谢谢大家观看这部关于唢呐的纪录片。接下来是主创分享环节,有请马春风老师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把唢呐吹进了直播间“。


马春风:我叫马春风,来自河南商丘,是马氏制作唢呐的传承人,今年48岁。


从事吹唢呐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我们家好几代人都会吹唢呐。打小受到了吹唢呐的熏陶,七八岁上学的时候,哪怕是周末和寒暑假我也一直在练习。我们村子百分之八十都会吹唢呐,学唢呐,我没少吃苦,没少受罪。


那时候我们老师说:“孩子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我记得冬天在我们农村老家,天特别冷,在河边对着河吹唢呐,要是不吹的话回家要被家长打板子。冬天的时候我记得特别清楚,手都冻僵了,发红,吹得麻了,唢呐杆儿里面的寒气都凝成水,最后结了冰,冻得不是滋味。


▲马春风发言


再后来学得差不多了,在村里的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我跟着我爸和爷爷给人家演出。我们那个地方结婚必须吹唢呐,找吹唢呐的还得提前超过一年预定,好多同学都羡慕我。再后来我们长大了,村子里办了唢呐学校,我就在那里练习并认识了我爱人,通过唢呐,我们两个认识了结了缘,最后结婚生子。我们两个结婚之后也没少受罪,各种酸甜苦辣。


结婚之后一直在吹唢呐为生,慢慢地吹唢呐的行情没有之前好了,年轻人不喜欢,看的人越来越少,村子里的人,包括我,心里都在转变,“不干唢呐了,这个东西能挣多少钱呢?”打工一年,比吹唢呐要挣得多,大家都去工厂了。我也开过理发店,搞过蔬水果蔬菜批发。但是我还是一直在坚守,比方说让我去做生意,我一天卖西瓜能赚300, 有人叫我去演出,给我150,那我一定去吹唢呐。因为我听着唢呐长大的,这个刻在我的骨子里,非常重要,我会放下别的去吹唢呐。就这样虽然干着别的,但一直在坚守。


▲马春风发言


转变在2019年的腊月二十六,腊月一直到年前年后村里结婚的人特别多,也有很多演出,结果疫情来了,全办不了了。我寻思可以在网络上拍视频,在家闲着也没事做。我这么一说,大家还挺热情,走街串巷,说我们只要凑到一块就可以吹。但是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愿意坚持了,天天对着手机吹,能得到什么?


这个时候我看实在不行了,该怎么办?我说:“你们来咱们直播间吹,不让你们白吹。”那个时候拍的短视频已经爆了几个段子。我请了我们村子里一个老大叔,很多评论都说他吹得很好,我亲哥也打电话问他,说好多年不见了,在互联网上又认识了。这不是一件好事吗?让别人了解我们这个村庄。这段时间觉得很积极,但没什么收入,他们就不愿意再来了。后来我通过这个直播有一点了收入,我想了个法子,只要是经常过来直播的同村人,每逢一些节日,我会买上礼品送过去,挣了钱我也会分给他们。我们直播中间还有好多好多的故事。我儿子本来是剧团的正式工,因为这个事情把工作辞了。我女儿也说,我们一大家子天天都在讨论直播吹唢呐。


▲马春风的家人和张琳导演


前一段时间天津卫视邀请我们去,还有很多线下的演出。很多人跟我说:“马老师你来吧,我儿子结婚。”,“马老师,我想跟你们学习。”,“我是一个爱好者,我想让个我儿子、闺女学唢呐。”……我看这些,心里非常高兴,我又有个想法,我想小辣椒很快就成熟了,我们可以搞一个丰收节,把我们村子上的吹唢呐的、各大院校的老师、教授请过来,看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一点,把我们村的文化传承下去。说实话,没有互联网,我们的唢呐影响力没有这么强。


▲马春风老师现场吹奏


凹凸镜DOC:谢谢马老师的分享。接下来请《把唢呐一直吹下去》的导演张琳跟大家分享:“我在拍摄中观察到的直播和非遗的的状况”。


张琳:大家好,我是本片的导演张琳。这个电影是从去年9月份开始拍摄的,一直拍到了今年的3月,中间的跨度将近八个月,后期大概做了六个月,是打磨很久的一部纪录片。这是一部抖音委托创作的作品,我一直是一个很关心音乐的人,因为我小时候学钢琴,我的上一部作品《真实生长》的片头曲是自己写的,本身对音乐题材很感兴趣。另外,我是清影工作室出来的纪录片人,以前做过《大合唱》,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们对非遗的所有类别都有涉猎。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我会觉得跟这个项目很有缘分。


▲张琳导演发言


我带着我的团队在去年9月份去了商丘,先做了一次前期调研,大概是五天。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去到马老师家里的时候,没有办法出去住宾馆,我们从第一天晚上就被迫地住到了马老师家里。他们一家四口人,接待了我们五个人,他们家的大儿子建标被我们挤到了客厅的沙发上,我从第一天晚上就跟马瑞睡在一张床上。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非常深入地进入到了马老师的家庭生活里,他们的家庭关系是我今年见到过的原生家庭最和谐的一家人,这是非常打动我的。


纪录片里面有一个片段是马老师拿着他们家唢呐的老物件。在那一场,当马老师讲小时候怎么学唢呐的时候,他的眼眶湿润的。那是唯一一次马老师在面对我们拍摄时,有一点激动的神情。他在讲的时候几度落泪,并不是讲唢呐的艺术如何、家族五代人的传承,而是讲了一个很简单的场景,就是当他小时候去河边放牛,在一边吹唢呐的时候,他会躺在草垛上,看看天,那个场景对他来说,是跟他的某些生命的轨迹非常紧密地绑在一起的。


▲张琳导演发言


对我来说可能是那一个特别小的瞬间打动了我,让我觉得基层的民间手艺人,他们把一个东西坚持下去的动因其实是非常单纯、非常简单的,而这种东西在很多的人身上是缺失的,从那次调研之后,我们就正式开启了拍摄,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特别有趣的事情,它们形成了对于我们该怎样去讲述马老师故事的一个丰富的印象。我记得新片场的一个评论特别得我心,网友说,看完这个片子会觉得,马老师什么事都干过了,也什么苦都吃过了,但他依然非常热烈地、欢喜地吹着他的唢呐。这一点打动了很多观众,同时也打动了我们。


今天的我们的主题是关于在直播中怎样去传承非遗。我想讲几个我们拍摄过程中关于马老师传承方面的故事,马老师的徒弟龙龙现在十岁,刚上小学三四年级,只要一到周末就接到家里面来学唢呐。龙龙是一个10后,哪怕是在柘城这样的地方,10后的小朋友已经非常了不得了。他在纪录片里面会怼他的师父马老师,也会怼我。这样的年轻的小朋友去传播唢呐的时候,肯定是比马老师小时候难管很多。


▲《把唢呐一直吹下去》剧照


我们拍摄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在车上的时候马老师有问过“你最近喜欢吹什么曲子呀?”龙龙说“我最近在听《囍》”,那个曲子里用了一段非常惊艳的唢呐,带有一点二次元的特色,在一些特定的网站上才会流传的非常新的、具有实验性的音乐。龙龙还说他在学《海底》这首歌。这些曲目肯定都是以前不会出现在马老师的文化曲库里的内容,但这都是下一代的孩子们在听的内容,除了这些之外,他还要跟着马老师学《百鸟朝凤》这种传统曲目。


这是我能够从他们一家人,包括跟徒弟的相处中看到的,马老师在唢呐传承中的一些非常具有当下这个时代特色的经历。另外,当我们跟着马老师看他怎么去邀请他的村民,那个场面也非常打动我。但当真的跟着他们去到打工的地方,会发现这跟他们日常生活的反差太大了。柘城马庄村民很多人外出务工是在第二产业,跟大家在城市里面看到的一些送快递的北漂其实很不一样,他们干着非常重的体力活,赚得不低,但是会在很偏的地方,没有什么归属感,平常也不会见到什么人,朝九晚五地下班进宿舍睡觉,第二天起来干活儿,拿日结的工资。他们是这样的一种外出打工的状态。


▲《把唢呐一直吹下去》视频截图


当我在村晚当天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全都打扮得非常立整,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在镜头前去吹那些他们从小就吹的曲子,那种生命力带来的反差感是非常强烈的。我在那一刻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为什么唢呐对于他们来说那么的重要,是因为人的生命中,需要一些释放的时刻。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在吹唢呐的时候能够那么地尽兴,那么地卖力,这些都非常打动我这个有一点音乐背景的人,因为这种生命力是我从小不具备的。


整个村子来的人其实都是马老师家的亲戚。你能够看到这些天天在田间地头的人,他们本身是农民,要种地,闲下来之后过来吹唢呐,但他们会在饭桌上去讨论,我们该怎么样让我们的演出更有生命的表现力,我们该怎么把这件事做得更好。这种讨论放在那个情景里面是会非常打动到我的,我知道其实他们因为没有排练的时间,吹得不太好,但他们不在乎,他们觉得最珍贵的就是他们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那种会被诟病为土气的味道,这恰恰是我们从小科班学习音乐的人所欠缺的。这是在所有拍摄的幕后,我能够体会到为什么马老师能够把唢呐一直不停地吹下去的几点原因。


▲张琳导演发言


圆桌沙龙环节

凹凸镜DOC:我们有请本次圆桌沙龙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当代中国优秀唢呐演奏家 中国戏曲学院唢呐及管乐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云岗;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NYU访问学者姜娟;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付桂生;中国煤矿文工团青年唢呐演奏家,抖音创作者喇叭花_朵朵。各位嘉宾,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感受如何?


▲主持人


喇叭花_朵朵:我出生在河间,在我们那里的传统观念是“养儿三气,养女三容”。他们觉得女孩就应该学一点安安静静的技艺或者是好好读书。但是我父亲毅然决然地坚持他的想法,他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传承下去。于是在七岁我就开启了学习唢呐的艺术道路。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父亲因为是一位民间艺人,并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口传心授,用他的方式教我怎么发音,之后就教唢呐的音位。学习唢呐其实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在我小的时候没有童年,每天放学之后至少2到3个小时的练习,到周末的时候几乎全天都得练习唢呐。


▲抖音创作者喇叭花_朵朵发言


我觉得传承、弘扬唢呐这件乐器,真的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喜欢这件乐器、认同这件乐器,像老马这样在民间活跃传承人怎么来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我想需要的更多是一种生态。


我看到最后非常激动,我懂了老马的不容易,我看到了他的创新,他举办了“村晚”那一场的直播有38万的流量,我很感动。一是为老马的坚持和创新感动,二是为我们有38万人的流量进入到抖音的平台,因为唢呐而停留,而感动。


凹凸镜DOC:谢谢朵朵的分享。朵朵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属于学院派,春风老师是民间派,这两派有很大区别,我觉得孙云岗教授是很有发言权的,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看完这部片子的感受,以及您觉得学院派和民间艺术传承的区别。


孙云岗:唢呐这个乐器太神奇了,千万不要碰,一碰就离不开它。唢呐是最“没良心”的乐器,给他它一点,就高了,给它少一点就低了,音准是最难控制的。这在中国乐器里面是独一无二的。


唢呐有这个魔力,人对唢呐有这种迷恋一点都不夸张,像电影里老马的心声和他对唢呐的情感,都是非常真实的,老马的人生经历我都经历过,我也是从小在农村长大,也是被父亲打着学的,冬天踏着雪,迎着朝阳,早起练苦功。我后来不甘于在山西那个小地方待着,我说要出去考学,要走得更远一点,这样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现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一晃就二、三十年过去了。


▲孙云岗副教授发言


作为一个过来人,从民间走到学院派有这样一个双重的身份,我希望我们未来的小马、小小马和再往下的徒子徒孙们,一定要努力往外走,要把传统文化打造好。


刚才主持人说到民间派和学院派,其实民间唢呐是根,所谓的学院派是支脉,是在它的基础上生长发育起来的。在所谓的学院派里,我们的技巧非常丰富,全国各地风格流派的作品都可以演奏。但是我们同时也回到民间,去学习民间的东西。从新疆到西藏,到内蒙,到西南少数民族各个省,哪里都有。各地的演奏风格都不一样,在河南也分为东西两边,风格也不一样,太丰富了。中国的戏曲剧种有348种,生生不息,不断地发展和传承,348个剧种,能唱出戏曲的剧种,每一个剧种里至少有百出戏吧,每一出戏风格是一样的。


▲孙云岗副教授发言


凹凸镜DOC:谢谢孙老师的分享。我想请姜娟老师从传播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想法。最近在山东的一所大学,同学们毕业典礼上演奏了一曲唢呐,在抖音上有了百万的点击率,马老师他们传承的民间唢呐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和媒介,这之间的关系,以及您看完之后的感受。


姜娟:我今天看了这部纪录片特别感动,从这个纪录片本身,我认为是很接地气的,会让普通老百姓很容易进入到这个故事,进入到这个人物的生活当中去感受他的坚持。


现在的短视频已经成为了线上非遗的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刚才说的山东理工大学的视频很有意思,他们选取的是一个青年人吹唢呐,吹的是《通天大道宽又阔》,其实唢呐可以存在在很多场景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短视频,选取一些非常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呈现,先把大家带入进来。


▲姜娟副教授发言


凹凸镜DOC:谢谢姜老师的分享,唢呐只是非遗的一种,现在超过90%的非遗,都在抖音上已经有了直播来进行传承的,这是非常普遍、大众的一个方向。付桂生老师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非遗传承这个现象。


付桂生:首先我们在UCCA当代艺术中心来看非遗艺术,身边的观众都是青年人。说明我们的非遗传播是成功的,我们从哪里得到了这个信息?网上。


今天的北京有2000万人口,肯定不可能通过口口相传获得了这个信息。另外,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家都放下心情来欣赏传统艺术,有这个艺术品位来关注非遗,这是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的非遗的文化魅力。


非遗在网络上现在已经是一个热词了,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会有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而成的文旅部,这是一个融合思维。文旅思维就是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失去经济支持的。今天我们在谈很多艺术形态的时候,忽略观众的属性,观众是有很强的商业属性。


▲青年学者付桂生发言


过去看戏、听演出是要付费的,但是今天很多人去看戏、去听一场,像马老师这样的传承人会说那不用付费了,这怎么可以呢?观众不能失去他们的商业属性,这个习惯要慢慢被建立起来,当然形式可以多元,可以不走进剧场,可以不在一个固定性的环境下收听。但是我觉得这个商业属性需要回归的,因为文化本身是有商业属性的。


另外我们国家是专门有非遗司的,非遗司的工作是直接管理、运行、支持非遗传播的,执行力度很高,在奥体附近的中国非遗工艺美术馆,那里集合了非常多的代表着中国非遗水准的作品。说完这些之后,会发现我们国家的非遗传播做得很好,从上到下,有市级的非遗传承人,有省级的,有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他们都是获得资助的。获得资助仅仅是一个补贴型的,它不足够完全可以构成非遗传承人的这个日常的开销,他们更需要去自己来获得一种商业的认同。如果没有收入的话,不可能靠单纯的热情来实现非遗传播。


凹凸镜DOC:谢谢几位嘉宾的分享。我想再把话筒交给张琳导演,这几位老师的分享有没有和你预期得一样?以及大家的反应是不是你预料到的。


张琳:我今天特别惊讶,我们的电影在制作和传播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影响到音乐圈,因为我们预期面向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对短视频比较感兴趣的观众们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影片制作出来能够被各种人看到的意义之所在。马老师说他吹唢呐,被叫一声马老师就很开心,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只要我的电影有人看,我就很开心。希望到场的观众多多关注马老师的抖音“唢呐村的事”,经常去抖音上去看马老师的直播。


▲张琳导演发言


凹凸镜DOC:刚才付老师说得特别好,非遗要有商业属性才能够发展下去。想问一下马老师,刚才你演讲分享的时候也在说:如果没有短视频直播可能真的做不下去了,因为赚不到钱。您觉得直播对你们生活的改变是不是很大?


马春风:直播给我的生活带来变化特别大。现在都会叫我马老师。包括现在上了电视,村里的人也都知道,会有精神上的支持和尊敬,比如,我的直播间来了两万八千多人,平常村子里一场演出,几百个人都算挺多了,一百个村子才有这么多人,每个人打赏一点,两万多人,慢慢都有收获的。


其实我们直播也遇到很多事情,我爱人当时吹呐瘦了20斤,抖音上有个热搜:吹唢呐能减肥,因为吹唢呐加入动作,相当于一个锻炼身体的方式。我们收获了很多。大夏天,我们在那个农家院直播吹唢呐,天气40度高温,经常中暑,酸甜苦辣太多了。


凹凸镜DOC:付老师,您从学者的角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非遗跟短视频直播的关系,它的结合是不是确实有很多的帮助?


付桂生:非遗和视频的结合,其实不是一个现代的话题。中国电影最早是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当年的戏曲并不是非遗,是时尚艺术。但是在那时传统的戏曲艺术和刚刚从西方引进的电影艺术结合了,已经奠定了今天对于非遗传承的模式。


戏曲电影、微电影、各种戏曲电视剧,还有各种的戏曲节都在进行传承,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一定的历史经验的。如今这个时代因为媒介的变化,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传承,既是观众也是传承人,我们需要讨论如何更好地去进行传播。唢呐是口传心授的,师徒相互共生的,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拥有共同成长土壤,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也是共通的、相互促进的。


艺术家要思考如何让技艺更好,要如何把最精彩表演贡献给观众,如何更好地运用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观众去了解他。这是相互的,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我们也需要从各方面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媒介手段,要有开放的观念,必须不断的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才能不断地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


凹凸镜DOC:想问一下姜老师,你觉得未来非遗在线上的传播,是不是还是有很多的空间?


姜娟:对,一定的,就像线上的传播,像UGC本身是一个用户可以自己分享自己的内容上去。现在有很多艺术机构和专业人士可以加入,形成了互相激励的平台。另外,当我们就看到这样的短视频,有很好示范作用。而且这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能够精准推送,关注之后立刻有很多相似的推送发过来。我们关注了之后,我们的朋友就容易关注到,还有反馈,我们能及时看到观众的评论,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可探讨的,包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形式,怎样在内容上创新,不只是技艺的层面,还有包装的层面。


▲姜娟副教授发言


凹凸镜DOC:想再问一下孙老师,您怎么看非遗的线上传播之路。您预料这种传播会对于传统文化和非遗是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孙云岗:不光是非遗,任何一个艺术形式只要跟互联网结合都会裂变,都会有巨量的传播。我觉得文化艺术方面,大家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生态越来越好了。很多非遗需要网络来把它呈现出来,我们才能更多的去了解,了解以后我们才能去传承,才能去发展,才能去喜欢。


凹凸镜DOC:非遗传承需要一个生态。付老师怎么看这个观点?


付桂生:这个现象的发展速度是一个趋势。我们探讨非遗生态的建立,不是单一非遗生态,是整个生态的建立。我们需要了解趋势,不要拒绝未来,更重要的作为此刻的存在,我们是如何更好的把自身的优势和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新的时代结合。


凹凸镜DOC:刚才大家在说短视频直播的时候,有位嘉宾笑得特别开心,她是在互联网平台有200万粉丝的韩如柒,也是一名短视频博主,希望她跟大家分享一下她的感受。


韩如柒: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影视编剧,我是在疫情的时候转行开始做短视频的。我跟马老师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我觉得很有缘分。


从疫情开始,我写的最后一个甜宠剧的剧组突然叫停了,从2019年腊月开始爆发了疫情,我想我要去做什么,我就开始拍摄短视频去分享自己的生活。但在刚开始从一个编剧突然间转到台前去做博主的时候,我内心非常恐慌,从怎么去买相机、怎么去买灯、怎么去买话筒、怎么去写出脚本……那种时候有很强烈的内心的转变,要真的去面对观众了。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验证了你是否真的热爱你所坚持的这项事业。


▲韩如柒发言


两句话,一句是真诚是必杀技,一句是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几位老师的这个讲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共鸣。这个电影无论是从音乐层面,艺术层面、真诚层面,还是激励我去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层面,都给了我深深的教育和鼓励,希望有机会可以跟老师们合作。以后我可能会代表文旅北京作为主播的身份走入各种各样的地方去拍摄和直播一些传承、非遗、当地的文旅,甚至是文创。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多多走进老师们的家乡,传承你们的文化。


凹凸镜DOC:刚才你说了两点:真诚是必杀技,和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让我想起来在十年前上映的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有超过10万人为这部电影打出了满分。这部片子离不开制片人吴妍妍老师的精心的准备。


吴妍妍:我在来之前实际上是做了心理准备的,涉及《百鸟朝凤》以及老吴同志我会心酸。今天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又激动了。比较激动的原因就是温度尚存,将近十年了,还有人会去拍跟《百鸟朝凤》相关的事情,还有唢呐。我在十年前在做这个电影、在发行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当时吴天明导演坚持要拍这部电影,他看到了小说《百鸟朝凤》,讲的是贵州的,后来他改到了陕西河阳,里面包含了作为艺术家,他当时的心境、他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拍之前,我跟他是有很大的争议,我说“为什么要拍这个,现在谁在探索呢?现在的观众全是90后,年轻的孩子们,谁会看?”他就很生气,拍着桌子说,“我不是拍给现在观众看的,我是拍给未来的观众。”


▲吴妍妍发言


我当时是不明白的。后来这个片子得以上映。我在首映礼的时候请了很多朋友来看,其中有一个朋友是拍《白鹿原》电视剧的刘进导演。他出来以后他跟我说,“我觉得吴天明导演很厉害,他现在在想10年、20年后的事情。”我当时还是不理解。我今天坐在这儿,我把这些事情都串起来了,因为我们看到后面的观众,回忆起这几年里跟《百鸟朝凤》相关的事情。


一些年轻人看了这部电影,现在又通过短视频和互联网的渠道,能看到唢呐这个艺术被这么多人接受,在抖音上面有这么多的唢呐的传播者,还有电音王子跟唢呐结合。我觉得这可能吴天明导演拍的时候在想事情,他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不要丢失。这部电影也一样,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看到了马老师后面整个的乡村生活,又传承了唢呐,我觉得很了不起。


▲吴妍妍发言


凹凸镜DOC:谢谢吴老师分享。有没有观众看完片子想分享一些相关的内容?


观众1:我想问导演关于旁白的问题。传统的纪录片跟抖音上的纪录片有很大不同,我觉得不同的其中之一在于旁白,纪录片的旁白设计是如何构想的呢。


▲观众提问


张琳:这个片子后期做了将近六个月,我们做过很多个版本,有纯纪录片的、没有解说词的、纯纪实风格的片子,我们也做过偏剧情类的,专门讲他怎么去把村民请过来参加春晚的故事的版本。我们做了很多种尝试之后,大家都发现没有传递出在拍摄现场我们对于马老师和他一家人的综合感受。


我们前期拍了很多的素材,该怎么样把我们最丰富的素材利用起来是一大难题。后来我们想到,还是要以有旁白的方式去表达,因为他是一个很丰富的人,他有48年跟唢呐有关的人生,但是我们要压缩在15分钟里,从信息的传递上有旁白会更方便。至于谁来讲旁白,我们也有过不同的尝试,马老师给我们配过一版,我们最后没有用,儿子的版本也配过。我们在后期的过程中试了很多次,我们想看看,究竟由谁来去讲述马老师的故事是最合适的。我们后来觉得可能还是女儿,很关键的是女儿是不喜欢唢呐的。


马瑞是一个其实很有艺术气质的人,她爱画画,她和家里人的调性不太一样。他们一家人有唱戏的、有豫剧团学武生的,爸妈都是吹唢呐的,一家人特别热闹,很有表演欲望。相对来说女儿是第三视角。我反而觉得这很打动我。当一个女孩来讲述她的爸爸的那么丰富但又有点平凡、甚至有一点惨兮兮的人生的时候,这种反差感会带给人们很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在纪录片的后期过程中试了很多的方式,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去表达出我们在拍摄现场感受到的关于马老师的故事的综合印象,而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唢呐的故事、关于春晚的一个故事。我们更想要把马老师他们一家人关于唢呐的生活状态传递给观众。


凹凸镜DOC:我想把最后一个机会留给一位重要的人,就是马老师的爱人。我们在交流的时候,马老师也说没有他的爱人的帮助和鼓励,可能他不会把唢呐继续吹下去。


▲马春风爱人杜小艳发言


张琳:我补充了一个细节,今天来了很多现场观众,大家没有看过马老师的直播。在马老师的直播间里面的观众大家都会说“马老师你别吹了,让你媳妇吹。”因为杜老师的表现力非常强。在有杜老师在的时候,马老师就只能去当那个喊麦的人,转手绢的人。


杜老师:感谢大家,谢谢大家的支持。今天我们来到北京,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非常激动。关于直播,张导没少辛苦。疫情的时候我们一直在一起守候,一块吃饭,一块儿住,好像一家人似的。我们是农民,唢呐是从老太爷的时候传下来的,我八九岁开始吹,在马庄村,我们在学校认识的。自从他开直播以来,说实话,确实没少遭罪。当时我不理解,后来我儿子考上市剧团演员的正式工,上了之后两年他把工作辞了,要回来帮忙直播,我说“儿子,你这个工作上哪找啊,正式工作不干,回来拍段子,咱指望啥呀?”我最不理解的就是这个,他说你别管了,我们就干吧。


我虽然不理解,但开直播的时候几千人在线,高达一两万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吹的时候特别卖力。因为从小吹唢呐,忘不了嘛。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吹唢呐还是带劲。不管怎么说,我爱人今天坐在这里,也是靠大家的支持和抖音平台的支持,谢谢各位。


▲大合影

校对:秦雨濛

编辑:索子菲


直播间里的非遗 | 他把唢呐吹进当代艺术中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