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才的领域

2021-05-26 16:20 作者:旮旯人黄越青  | 我要投稿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是在艺术的领域内,天才却是百分之九十的灵感加上百分之十的汗水,虽然驾驭不同的艺术门类需要个别具体的技巧,比如弹钢琴需要练习手指、唱歌需要训练气息、画画需要养成手指和手腕筋肉运动的习惯、表演需要背台词、舞蹈需要下腰和压腿、唱戏需要吊嗓子等等,技巧需要年数去磨,一个人花在技巧训练上的时间越长,他的功力就越深,并因而能得心应手、运筹帷幄地驾驭他所从事的艺术门类,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最重要的并非技巧,而是直觉和想象力,一个几乎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天才级人物单凭直觉就能把握住一部艺术作品背后的超越性存在,并领会到作品想要传达的审美意蕴,一个顶级的音乐高手在面对一部枯燥的乐曲时,总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联想出很多丰富生动的形象,一个天生的画家即便是面对色彩极其细微的变化都能产生截然相反,甚至大相径庭的感受,一个为表演舞台而生的小戏骨即便是重复同一句台词都能带上不同的情感、一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能向观众传达出他的情绪变化,而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在面对一首古典钢琴作品时只能将其拆解为不同的技术难点,逐一攻克并误以为凭此就能把握住整首作品的内涵,尤其在面对一首练习曲时,普通人只能将其理解为枯燥的手指练习,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以提高自己的手上功夫,而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除了练习手指以外必定能在其中体会到某种意蕴,并在演绎的过程中为其注入灵魂。打个最不恰当的比方吧,一个对音乐有特殊感觉的人在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会有一种“命运在敲门”、“一个人不甘于听任命运的摆布”、“一个人在跟自己的命运激烈的抗争”、“一个人战胜了自己的命运后感到无比喜悦”的感觉,而一个天资贫乏的人只能言不由衷地抱怨“贝多芬的曲子太长了”、“命运给人的感觉很吵”、“真不知道老贝想要向听众传达什么”,即便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能分析出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的双主题变奏曲以及一系列的技术要点,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掌握和理解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语言;通常在弹钢琴的过程中,一个天赋异禀的琴童不用老师废半句话就能行云流水地在钢琴上表现出一首作品的意境,因材施教的前辈们只要稍加点拨他就能在钢琴上取得非凡的造诣,而一个天赋贫乏的人却因为自己没有理解能力而需要老师一段一段地整:弹和弦要运用手臂的力量、密集性的经过句要注意手指的颗粒型、第一段要运用强力度来表现一种愤怒的情绪、第二段要用指肚触键并注意歌唱性、第三段要突出中声部、弹肖邦要运用音后踏板、弹德彪西要给人感觉黏一点,等等等等,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只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机械地拼凑出一首作品的大体轮廓,这样的音乐能打动听众吗? 

       而在科学的领域内,天赋对于成功的权重就没有那么高,这或许真的能应验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天才出自勤奋”的断言,话说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哪个科学家不是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的钻研学问并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就提到过,科学是认识活动,而艺术是审美活动,美寓于每个人的心中,一个人只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耳朵,他就能把握住艺术的本质,并进而以此为准绳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活动,而科学却恰恰相反,科学的本质就是按部就班,就算你是一个再天才的人物也不可能“跨一步就从南京走到上海”。科学有点像盖房子,你必须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盖,话说你若不服盖个空中楼阁给我瞧瞧?科学也可比作爬山,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才能最终登上山顶,在科学这栋摩天大楼里面,你站在第几层就能看到第几层的风景:最基础一层的只能勉强在某个小圈子内站稳脚跟,第五六层的只能小打小闹地搞点东西,第十层的或许能达到学术研究的标准,第二十层的或许能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论文,第三十层的稍加冲刺就能够上诺奖级别,等等等等,身处在底层的很难想象往上爬一两个级别会看到怎样一番景象;而艺术却像在沙滩上捡贝壳,幸运的人一不小心就能发现漂亮的贝壳,而没有天赋能力的就算费了老鼻子劲也逮不着一块像样的玩意儿。当然,天赋不天赋也要看级别和圈子,在普通人的圈子里努力或许比天赋更重要,就拿弹钢琴为例,在一个蹩脚的小琴行里,弹十年的肯定要比弹五年的要强,每天雷打不动苦练四个小时、坚持三年的肯定要比每天磨洋工似的练一个小时、断断续续坚持三年的水平要高,而在诸如茱莉亚音乐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柏林爱乐乐团之类的顶级领域内,天赋就显得尤为重要,你一个单单凭着勤奋刻苦走上学琴道路的人,即便每天花八个小时练琴、坚持二三十年都未必能挤进这类圈子,想要卓尔不群、一鸣惊人地站在国际舞台上就更不可能了。可即便如此,那些天赋差的人还时不时地出于不服气发两句牢骚:某某乐师有啥了不起的?我弹快速经过句的颗粒性比他要强,我某个高难度的练习曲掌握得比他要好,凭什么进音乐学院的不是我而是他?其实评判的标准就在于对于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同样是弹二十年的,你只要在驾驭作品的过程中稍稍加上一点想象力就能在弹奏时为一首音乐作品注入灵魂;只要在处理乐曲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细节上稍微加上一点对比和变化就能给人一种五彩斑斓、花里胡哨的感觉,而那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去机械理解作品的即便有扎实的功底也很难使自己的音乐具有感染力,因此他的音乐给人听上去仅仅是一种技巧的堆彻,被淘汰出局的不是你还能有谁?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透过一部艺术作品去领会那个超越性的存在。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部抗战剧中一个中国人在杀日本鬼子,一个没有任何艺术细胞的小白会凭自己的直觉做出一种道德评判:谁对、谁不对,不对的一方就是应该受到惩罚,并以此为根据做出 “日本人做了那么多坏事,他们就是该死”的结论;一个艺术工匠级别的人物或许会关注剧情安排得是否合理、日本鬼子在剧中的表现是否让观众感到可恨而不是可怜、镜头运用的是否恰当等等;但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却能从中领悟到一种“善的感性显现”: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日本处在地震带的中心,日本人为了发展不得不向外扩张和掠夺资源,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侵华的借口和托词,一个人的善良意志应该凌驾于他的生存之上,哪怕他饿的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作为一个道德主体他都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剥夺别人的财富,因此日本人的罪恶行径是应该遭受谴责和惩罚的。当我们在音乐厅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细胞的小白只能感受到“音乐是否好听”、“乐队的全奏让我联想到了什么”,“现场版的音乐跟我平时听CD时的感觉有何不同”;一个艺术工匠级别的人物依据自己的专业嗅觉或许能判断出“指挥的水平如何”、“乐团的所有演奏员是否配合的恰到好处”、“哪一段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等等,而一个真正的天才却能在听完了全曲后把握住英雄的感性形象:没有人生来是英雄、英雄需要成长和历练、英雄也需要经历生死的考验、英雄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即便是英雄只有最后一口气在,他也不会放弃跟自己的敌人搏斗。一个人若是进入艺术领域并接受了多年的专业训练,他或许能从一个小白摇身变成一个艺术工匠,但是若要从工匠上升为领悟超越性存在的天才却只有具备天赋才能做到,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是一个天才的领域,只有天才才能成为某一个特殊艺术门类中的顶级人物。 

       我们都知道研究科学的主要手段是归纳和整理经验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比如我观察到了茶花、菊花、牡丹花、梅花之类的现象后抽象出花的概念;观察到橡树、柳树、杨树、槐树和榆树之类的现象后抽象出树的概念;再依据花和树抽象出植物的概念,依据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抽象出有机物的概念,依据有机物和无机物抽象出物质的概念,等等等等。任何一个门类的科学都是从最基础的现象开始研究起,然后逐步归纳出高一级的概念和范畴,并在此过程中认识的范围一步一步扩大,你若没有任何经验观察上来就跟我谈宇宙的生灭、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我第一感觉就是你在扯淡,而哲学在这一点上恰恰跟科学背道而驰,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有哪个不是基本现象都没认全,就妄图凭借直觉一蹴而就地把握超越性存在的?哲学不是知识的堆叠,即便你任何一本哲学教材上的任何一个概念倒背如流、出口成章,只要你没有哲学家的智慧头脑就不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有什么大作为,这一点它跟艺术尤为相似。前面我就说过,艺术技巧需要靠年数去磨,但是艺术家的直觉和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一位天赋异禀的琴童即便是一首布格缪勒的简单小曲都能弹出不一样的感觉,一位对美术有超常理解的人即便是勾勒几个最简单的线条都能让外行从中体会到愉悦和美感。因此一个人若没有天赋最好别跟艺术搭上边,否则即便他寒窗苦读了二十余载也很有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被一个看似各方面都不如他天才超越和碾压,当然,如果你不想冲击艺术的尖端领域,天赋的力量或许并没有我说的那么可怕:考个艺术学院、毕业后当个中学音乐老师、用自己的艺术才能养家糊口,这些是即便你是个普通人,只要伸手去够都触手可及的事。 

       这就是我对艺术的理解。

天才的领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